《蚂蚁和蝈蝈》听课反思
发表日期:2015/7/7 15:28:39 出处:本站 作者:阮 弘 有636位读者读过
《蚂蚁和蝈蝈》听课反思
横溪中心小学 马洁
听了张老师的课,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第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张老师把学生带进了课文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烈日照耀下,你感觉怎么样?”、“这么热的夏天,你最想做什么?”、“你会用什么方法来搬粮食呢?”、“你感觉怎么样?”、“蚂蚁会怎么笑蝈蝈呀?”、“谁来学着蝈蝈读一读?”、“转眼间冬天来了,你感觉怎么样?”等等。这些问题,都突出了一个“你”,也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主人翁,自觉地去体验,去感受。
第二,指导学生练习说话。说到蚂蚁搬粮食的方式,让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说。后来又用“有的……有的……个个……”说说蚂蚁过得怎么样,蝈蝈过得怎么样。提供一定的句式,使学生的说话能力得到了训练。
第三,板书设计巧妙。学生夸完蚂蚁后,板书“辛勤劳动”,而蝈蝈的生活过得“自由自在”,与蚂蚁的“辛勤劳动”形成鲜明对比。到了冬天,蚂蚁过着“幸福生活”,而蝈蝈却是“又冷又饿”,这里又形成了鲜明对比。最后,通过提问为什么蚂蚁能舒服地过冬,蝈蝈却又冷又饿,得出“只有辛勤劳动,才有幸福生活”的共识,水到渠成。
第四,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在朗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张老师提出了不同的朗读要求。分别为“带着感情读”、“想着画面读”、“边表演边读”,并把这三种方法张贴在黑板上。
《蚂蚁和蝈蝈》听课反思
横溪中心小学 邱美玲
今天,我在本校听了一年级张老师的语文公开课,学习内容为《蚂蚁和蝈蝈》。这节课让我感受到同样的课,确实能上出不同的味道。张老师在课堂上注意各个教育细节,不但让学生领悟到课文内涵,更注意到了基础知识。
1. 创设情境。张老师让每个同学都能踊跃参与其中,并能在参与中表现自我,提高自己。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她将“趣”放在首位,以趣为导、以趣促动:看着喷火的大太阳,孩子们把那句“夏天真热”读得淋漓尽致;亲身体验一回小蚂蚁搬粮食,让孩子们知道了劳动的辛苦;分别走进蚂蚁和蝈蝈的“家”,让孩子们看一看、听一听,劳动与懒惰的差异已不言而喻。生动有趣的环境布置将孩子成功地引领到情境中去,同时也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说话的氛围。
2.抓住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个个——。”这个句式,先让学生说说蚂蚁是怎样搬粮食的?再让学生根据插图想象:蚂蚁劳动时还会有哪些动作?并表演这些动作。这样学生既练习了说话,又真切地感受到了蚂蚁在夏天搬粮食是多么辛苦和艰难。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感情朗读已是水到渠成。
3.课文中对蝈蝈“笑蚂蚁是傻瓜”只是一笔带过,没有具体描述。张老师善于开发课文资源,指导学生看图上蝈蝈的神态和动作,想象蝈蝈可能会笑话蚂蚁什么?想想它们会说些什么?这样启发学生观看插图和想象,充实了蝈蝈的话语和行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总之,这节课中,孩子们读、说、演、讲,每个环节都能积极、有兴趣地投入其中,他们的乐学、善学深深感染了我,让我更明确了自己以后教学的方向。
《蚂蚁和蝈蝈》听课反思
横溪中心小学 柏斯英
《蚂蚁与蝈蝈》是苏教版第二册中的一篇短小精美的童话故事。文章通过蚂蚁辛勤劳动,安然渡过冬天与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进行对比,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反思张老师的教学,有几点感受。
首先,让朗读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的主体。课堂上,教师就应把读书的时间放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读;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生动地读;把选择读书方式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个性化地读。本课中,教师要能够引领学生赏读,品味课文,让思维在文字中徜徉,让情感在朗读中神游。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张老师注意朗读的层次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在教学第一段的时候,引导孩子观察插图,体会夏天的炎热,“太阳火辣辣地照着,知了在树上叫着”,在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这么热的天,你会做些什么?孩子说“我要吃雪糕。”有的说“我要扇风扇。”任何教学都必须始于儿童的经验,这样才能激起儿童内在的兴趣,才能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经验的持续生长。这么热的天,蚂蚁都在忙些什么呢?生自读课文,圈化出有关的词语。感同身受,拉近了文章和小读者的距离。再读第一句话。“夏天真热。”孩子有了感觉。
第二、多种形式识字,让识字不再单调。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苹果卡检查生字课堂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写字,较好地落实了识字、写字的内容,并坚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相结合的原则。如在教学“汗”的时候,问“为什么汗字是三点水。”生说:“流汗时,汗水往下滴。”单调的识字变的生动。在指导写“粮”的时候,“捺”变成了点,是因为“米”字变的谦虚了。
《蚂蚁和蝈蝈》听课反思
横溪中心小学 董育梅
《蚂蚁与蝈蝈》是苏教版第二册中的一篇短小精美的童话故事。文章通过蚂蚁辛勤劳动,安然渡过冬天与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进行对比,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反思张老师的教学,有几点感受。
首先,让朗读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的主体。课堂上,教师就应把读书的时间放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读;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生动地读;把选择读书方式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个性化地读。本课中,教师要能够引领学生赏读,品味课文,让思维在文字中徜徉,让情感在朗读中神游。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张老师注意朗读的层次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在教学第一段的时候,引导孩子观察插图,体会夏天的炎热,“太阳火辣辣地照着,知了在树上叫着”,在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这么热的天,你会做些什么?孩子说“我要吃雪糕。”有的说“我要扇风扇。”任何教学都必须始于儿童的经验,这样才能激起儿童内在的兴趣,才能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经验的持续生长。这么热的天,蚂蚁都在忙些什么呢?生自读课文,圈化出有关的词语。感同身受,拉近了文章和小读者的距离。再读第一句话。“夏天真热。”孩子有了感觉。
第二、多种形式识字,让识字不再单调。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苹果卡检查生字课堂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写字,较好地落实了识字、写字的内容,并坚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相结合的原则。如在教学“汗”的时候,问“为什么汗字是三点水。”生说:“流汗时,汗水往下滴。”单调的识字变的生动。在指导写“粮”的时候,“捺”变成了点,是因为“米”字变的谦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