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岛》听课反思
发表日期:2015/7/7 14:56:46 出处:本站 作者:阮 弘 有687位读者读过
《鸟岛》听课反思
阮弘
《鸟岛》主要写了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春夏两季的景象和鸟儿活动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了对鸟岛的喜爱,对学生初步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全文叙述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很适合朗读。根据课文的特点,这节课王莉老师以朗诵作为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主线,学生通过自己品读理解词语,自己体会朗读课文,再通过自己感悟欣赏鸟岛环境美。这种教学正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
一、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精妙。
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了春天鸟岛上的情景。教学时,王老师联系课题上面的插图设置情境,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只鸟儿,说说来到岛上的心情。这样进入了角色,感受语言的内在动力,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为有感情地朗读训练奠定了基础。
二、相机点拨,画龙点睛
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主要是词语教学,抓住“一群一群”、“陆续”等词让学生从中体会鸟儿的多,王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始终用简单的语言来“导”着学生。词语教学的目的在与帮助学生理解所读课文的内容,丰富他们的词汇,从而提高他们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首先把抓准的词语放到课文中去理解,去教活,让学生去理解在具体的环境中的特殊意义。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帮助学生总结读书方法并相机点拨,循循善诱,达到画龙点睛,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三、给学生创设愿读、乐读、会读的阅读情境。
鸟儿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熟悉,因为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但对于有千千万万只鸟的鸟岛来说,却是很陌生的。因此教学中,王老师以“读”为主轴,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愿读的情境。
《鸟岛》听课反思
横溪中心小学 张翠巧
《鸟岛》主要写了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春夏两季的景象和鸟儿活动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了对鸟岛的喜爱,对学生初步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全文叙述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很适合朗读。根据课文的特点。王莉老师以朗诵作为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主线。
一、给学生创设愿读、乐读、会读的阅读情境。
鸟儿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熟悉,因为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但对于有千千万万只鸟的鸟岛来说,却是很陌生的。因此教学中,王莉老师以“读”为主轴,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愿读的情境。
二、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内化。
对于学生来说,生活经验不丰富,生活体验更不全面。学生通过听觉、触觉、视觉等感官的协调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心理内化,才能更准确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内化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如王莉老师在教学第三自然段,多媒体出示了夏天鸟岛热闹的情景。精美画面,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和讨论的欲望,而且使学生对鸟岛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生反复朗读重点句,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进一步体会夏天鸟岛热闹的特点。从而把这些来鸟岛的信息转化为自己内在知识储备的部分。
三、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精妙。
课文第二小节写了春天鸟岛上的情景。教学时,王莉老师联系课题上面的插图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只鸟儿,说说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岛上的。这样进入了角色,感受语言的内在动力,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为有感情地朗读训练奠定了基础。“从远方飞来”、“筑巢安家”、“养育后代”等词句与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没有人去碰一下”呈现了一种因果关联,教学时不妨可先设疑,鸟儿为什么要从远方飞到这里来筑巢安家、养育后代?学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当然也更好地说明了鸟岛之所以闻名中外的原因。
第三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所在。由“热闹”一词,引出了鸟岛上“鸟多”、“鸟窝多”、“鸟蛋”多。这一自然段的教学,同样可以发挥插图的作用,激发学生想象,通过扎实的训练,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根据栩栩如生的插图,王莉老师设计这样的语言训练:“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它们有的 ,有的 ,有的 ,鸟岛成了鸟的世界。”另外,“密密麻麻的鸟窝”虽然从图上不能看到,但王莉老师激发学生去想象,想象鸟窝里是怎样的有趣情景。写鸟蛋,不仅写其多,还写其色彩之美。这里和前文的“筑巢安家”、“养育后代”又相呼应。这一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从前面的角色中走出来,以“来岛上游玩的人”的身份谈谈六月的鸟岛给你留下的印象,这就让学生真正走进了鸟岛,并为感情朗读及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作好铺垫。
王莉老师在第四小节对学生进行说话的训练设计中,是在让学生欣赏了鸟岛的图片,和充分自由朗读这一节后,来让孩子们谈感受的,并且考虑到一部分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王莉老师给了孩子们一个句式,让这部分孩子也知道该怎么说。孩子们畅所欲言,都谈到了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自己也要向他们学习的想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的表达和想像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鸟岛》听课反思
横溪中心小学 董玉梅
本课是《鸟岛》的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很明确,就是学习生字词,包括字音、字形、字义;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想,评价一节课的好坏,最主要的是看它能够传授给学生什么,留给学生什么,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目标达成度”。此外,课堂上师生之间是否有心灵地碰撞与交流也很重要,也即课要上“活”。就语文学科而言,一节好课更要有“语文味”、“人情味”和“书卷味”。犹如翻开一本书的“序”,师生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
首先,整节课将语言文字的积累贯穿于情境创设中,不但引人入胜,而且基础知识训练扎实。
《鸟岛》是一篇介绍旅游胜地的文章,学生中几乎没有人去过鸟岛,于是教师在情境创设方面注重了连贯和整体感知,充分运用图片、声音等手段,并结合课文朗读,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鸟岛的印象。如“导入新课”部分,教师先引导学生看图明确“岛”的概念,再引出课题“鸟岛”,学生印象深刻。朗读课文后,王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谈谈对鸟岛的初步印象,进而通过展示,配以舒缓的音乐,展现了青海湖鸟岛的迷人景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使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对鸟岛的认识更直观更具体了。整个过程浑然一体,内容丰富。
作为第一课时,整节课字、词、句、段等基础知识反复训练,扎实到位。从一开始的自读和检查生字词,强调读准字音、理解字义,到指导长难句的停顿、朗读,在分多种形式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最后出示六个生字,指导记住字形,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目标明确。
其次,注重学习方法和写法的指导,让学生在“文本”之外也有所得。
本课的教学立足于书本,但没有仅仅局限于书本。如在第二部分“初读课文”中,对于不同的词语该怎样理解的问题,教师注重多种方法的指导:“筑巢”是一个书面语,学生并不常用,于是教师通过指导查字典的方法先帮助学生弄清两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从而理解这个词;“青海湖西部”是一个地理概念,教师出示地图,用讲解的方法使学生明确了鸟岛的位置;“密密麻麻”则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就能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在讲第一自然段时,又引导学生用讨论和“换词”的方法去理解需要重读的词语“闻名中外”,并指导读出自豪的语气。像这样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教给学生方法,比单纯的讲解要意义深远得多。
在初读课文之后,王老师又设计了一个“精读第一自然段”的环节。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鸟岛的地理位置。在学习了这一自然段之后,教师做了个简单的总结,引导学生学习像本课这样介绍旅游胜地的文章,开头要讲清地理位置的写作方法,体现了从更高的着眼点,教给学生学以致用的“大语文”教学观念。当然,我觉得如果教师能够再结合本单元其他两篇课文《台湾的蝴蝶谷》和《欢乐的泼水节》,用一句话带过,可能学生对“开头介绍地理位置”这样的概念印象会更深刻,而且也更有说服力。
其三,教师的评价语言丰富,充分体现了差异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评价原则。
在课堂上,语言已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更是激发思维、触动灵感的催化剂,尤其是教师本身的语言。老师在本课中所表现出的语言魅力,不仅仅源于课文本身,而更多地体现在对不同学生的评价上。如对朗读不仅正确流利,而且很有感情的学生,高老师这样评价:“你的朗读一下子就把老师带到了鸟岛上,谢谢你!”对朗读不很流利的学生,王老师也以鼓励为主:“你离鸟岛‘小导游’不远啦!继续加油哦!”学生一听就感到很亲切,他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信任,自然会加倍努力。我想到了我自己,课堂上有时候还会重复学生的发言,语言不够凝练,不够艺术化,很罗嗦很平淡。当然,最后学生没有来得及写字有点可惜,但是课堂是灵活的,并不能、也不需要局限于某种形式。总而言之,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值得我对照自己的教学,仔细反思的地方也有很多。
《鸟岛》听课反思
横溪中心小学 刘莉丽
本节课中,王老师以朗诵作为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主线。
一、给学生创设愿读、乐读、会读的阅读情境。
鸟儿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熟悉,因为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但对于有千千万万只鸟的鸟岛来说,却是很陌生的。因此教学中,张老师以“读”为主轴,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愿读的情境。
二、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内化。
对于学生来说,生活经验不丰富,生活体验更不全面。学生通过听觉、触觉、视觉等感官的协调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心理内化,才能更准确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内化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如王老师在教学第三自然段,多媒体出示了夏天鸟岛热闹的情景。精美画面,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和讨论的欲望,而且使学生对鸟岛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生反复朗读重点句,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进一步体会夏天鸟岛热闹的特点。从而把这些来鸟岛的信息转化为自己内在知识储备的部分。
三、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精妙。
课文第二小节写了春天鸟岛上的情景。教学时,王老师联系课题上面的插图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只鸟儿,说说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岛上的。这样进入了角色,感受语言的内在动力,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为有感情地朗读训练奠定了基础。“从远方飞来”、“筑巢安家”、“养育后代”等词句与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没有人去碰一下”呈现了一种因果关联,教学时不妨可先设疑,鸟儿为什么要从远方飞到这里来筑巢安家、养育后代?学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当然也更好地说明了鸟岛之所以闻名中外的原因。
第三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所在。由“热闹”一词,引出了鸟岛上“鸟多”、“鸟窝多”、“鸟蛋”多。这一自然段的教学,同样可以发挥插图的作用,激发学生想象,通过扎实的训练,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根据栩栩如生的插图,王老师设计这样的语言训练:“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它们有的,有的_____,有的_____……鸟岛成了鸟的世界。”另外,“密密麻麻的鸟窝”虽然从图上不能看到,但同样可以激发学生去想象,想象鸟窝里是怎样的有趣情景。写鸟蛋,不仅写其多,还写其色彩之美。这里和前文的“筑巢安家”、“养育后代”又相呼应。这一自然段的教学可让学生从前面的角色中走出来,以“来岛上游玩的人”的身份谈谈六月的鸟岛给你留下的印象,这就让学生真正走进了鸟岛,并为感情朗读及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作好铺垫。
王老师在第四小节对学生进行说话的训练设计中,是在让学生欣赏了鸟岛的图片,和充分自由朗读这一节后,来让孩子们谈感受的,并且考虑到一部分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老师给了孩子们一个句式,让这部分孩子也知道该怎么说。孩子们畅所欲言,都谈到了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自己也要向他们学习的想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的表达和想像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