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教研组>>音乐组>>阅览文章

《我是小鼓手》评课记录

发表日期:2015/5/7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李聚萍 有1243位读者读过

《我是小鼓手》评课记录

李聚萍听完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能在学习中不断贯穿音乐知识,把一些枯燥的音乐知识进行了淡化,比如歌曲中出现的:休止符、连音线、反复记号,为了让他们自己发现这些符号在歌曲中的作用,每听一遍老师都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小朋友们自己开动小脑筋,寻找答案。听第一遍时,老师让他们说说模仿小鼓声音的那段一共唱了几遍,小朋友一听就知道了,是两遍,这样他们再看书就认识了反复记号;第二遍老师让他们说说小鼓的声音是连贯的,还是断开的,仔细一听,是断开的,他们马上认识了休止符;第三遍,老师让他们听哪个音最长,明显“哎”最长,唱了四拍,因为有一条弧线把前面两拍和后面两拍连了起来,同音相连唱总拍数,他们自然认识了连音线。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小朋友自己找出了这些音乐符号,他们觉得很有成就感,使一首本来需要老师反复强调知识点的歌曲,变得很有挑战感,加深了对歌曲旋律和歌词的映像,学起来更轻松、愉快。

 

嵇静:所教唱的歌曲当中有一个四拍的长音“6”。由于是F调,所以这个“6”音孩子们唱起来会感觉有点高。在教唱时,由于当时的老师上课时身体原因的限制,没办法范唱到所需音高,老师就一直用琴弹奏那个音,要求学生模唱音高,并且是轻松唱,部分学生掌握的不够好,音不准确,特别是完整演唱歌曲时,表现的比较明显。整节课的设计思路是比较清晰,教学手段也很得当。

 

丁书静:本课给我几点印象深刻:

1.  在认识乐器是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抓住儿童好奇的心理,在有效引发其对课程的兴趣的同时,清晰、直观的让学生初步认识乐器—鼓。

2.  让学生通过节奏律动游戏在加深对大小鼓音响、强弱对比的概念,并且能正确地区分和表现强和弱这两种不同的音乐力度的同时,加强了学生的节奏表现能力。

教师基本功扎实,教态亲切自然,教学设计巧妙,教学思路清晰,学生能在老师引导下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效果好!

 

杨琴:本课教师通过让学生听节奏,再模仿节奏,到把节奏加上音符唱,这个过程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最大空间感受、体验、想象、表现的机会,从而能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并且教师很重视学生们的参与时间,作为引导者引领他们自己去认识、去学习、去发现。给与学生及时的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乐于参与音乐实践。把教学环节,通过“鼓”这一思路,很好的串联起来,环环相扣使整个教学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进行。教学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