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树和大松树》听课反思
发表日期:2015/5/5 15:33:08 出处:本站 作者:阮 弘 有768位读者读过
《小松树与大松树》听课反思
谢铁梅
听了董育梅老师的教学的《小松树与大松树》,觉得很有感触,首先我觉得董育梅老师的课堂教学很自然,与孩子们的交流互动很轻松,教学中董育梅老师抛弃了琐碎的词句教学,紧紧抓住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对话展开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感悟让学生理解了课文。课堂上,董育梅老师认真地准备了大松树、小松树的图片等多种教学道具,努力让学生直接去感受大松树和小松树对话现场的情境,“孩子们你们喜欢它们么? “喜欢”。它们就是大松树和小松树,小松树住在山顶上,大松树住在山脚下。几句简单的对话很快孩子们就被带入了老师创设的课堂情境中去了。随后董育梅老师通过一段范读课文的录音,让学生先对课文有了简单的了解,董育梅老师抓住低年级孩子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将课文作为故事让孩子去聆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就能知道课文讲述的是一棵大松树和小松树。那么,大松树和小松树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接着,老师让孩子带着自己的理解,自读课文,遇到不会的可以和同桌交流。在自读过程中孩子们就会发现有一些字词是自己不认识的,于是乎,很自然的就将识字环节引入,通过和生字宝宝交朋友,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字词,并且学会认读。接下来的环节,董育梅老师努力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并用自已投入的情感去影响、感染学生。在讲到风伯伯摸到小松树的头说话时,董育梅老师分别叫了几位同学模仿风伯伯和小松树的对话,辅助以表情、动作。并让学生作评价。课堂中,学生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进行碰撞、交融,学生入情入境,活跃而投入,让学生自然地学,自然地去记,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学到了很多知识。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在课文中,小松树骄傲的炫耀自己的一段话,老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气读出来,老师在这里也进行了泛读,可这时有个孩子举手说道:“老师我觉得你读的并不是很高兴,而是很生气。”听到这里老师们和学生都哄堂大笑。董育梅老师并不是一笑了事,而是抓住了这个机会,让同学们自己在找准感情,再来读一读,让全班的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一次教育。如果说这个插曲放在我的课堂中的话,可能我就会手足无措,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上课的情绪,而董育梅老师的淡定和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值得我们学习。听课,评课,反思确实是促进着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快速成长,它可以让我们多带些自信,带些勇气,勇于攀登高峰,因为我们有着聚源这个大家庭的支持,有着这些优秀的教师让我们去学习,所以我选择相信自己。
《小松树和大松树》听课反思
横溪中心小学 马洁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十分富有童趣,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现实心理状况。通过故事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新的课程改革注重了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那么新的教学自然也应把主体发展作为价值取向,学生学习不是将知识进行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通过其自主活动,新知与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相互作用,来补充、丰富和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基于这样的认识董育梅老师的课堂设计中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力求从学生的角度,站在学生的高度去思考。并且,在重难点的突破上和许多教学细节上,都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协作,平等对话。我认为董老师这节课的教学亮点有三:
1、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引线,搭建对话平台,使学生易于融入课文情境。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教学中如何使思想教育不露痕迹、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董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平台,使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1)以小朋友爬山的经验引入,体会小松树站在山上得意骄傲的心情。(2)董老师以借铅笔为例,用学生生活中的细节来引导学生理解小松树的傲慢、没有礼貌,自然流露出对小松树的不喜欢。
2、深入学生的心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
(1)是巧用表情图,激发兴趣,加深情感体验。小松树站在山上会是什么心情?出示三幅表情图:一幅得意洋洋、轻视看不起,一幅发怒,一幅高兴。让孩子在读了小松树的话后,再体会感情。(2)师生共同商量,通过感情朗读,配上动作的表演,再现小松树得意骄傲的样子。让情感得到内化,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自然的相融合在一起。
3、联系生活,实现情感的迁移和拓展。
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而超越文本借助文本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才是更深层次的教学。除了让学生体会小松树骄傲、盲目自大这个浅层次的寓意外。进一步的拓展思维,想象小松树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教育孩子善于知错就改,学习大松树有宽阔的胸怀。树立集体观念。
董老师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价值观的教育。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在教学中实现交互主体性。
《小松树和大松树》听课反思
邱美玲
今天听了董育梅老师的一节《小松树和大松树》。现反思如下:
这篇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从三维目标出发,董老师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感情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在教师导读中习得读书方法,学会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思维。2、在诵读中体会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3、在诵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为了完成这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董老师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趣”字先行,调动学生学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趣”字洋溢于课堂,是每个老师都要动的脑筋。在导入阶段,董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问学生黑板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在这座大山里住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然后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用图画和故事作为课文的导入,学生们各个情绪高涨。让孩子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然后板书课题,在板书时,老师有意把“小松树”的小写得很小,把“大松树”的大写得很大,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趣味,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二、以“读”为主,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董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小松树的话中知道了什么?从哪儿知道的?”让学生抓住小松树话中的“多高哇”、“你呢”、“喂”等重点词语来理解小松树的骄傲和没有礼貌,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然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没礼貌。让学生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朴实的道理”、“提升阅读的乐趣”。“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在教学中,董老师无时无刻都在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或通过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或在学生朗读之后,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整堂课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
三、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之前,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上,他会看到什么呢?这一设计,说的是小松树,实际上调动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基于文本,体会到小松树的骄傲之情的由来。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这对理解文本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松树和大松树》听课反思
柏斯英
在学校公开课教研活动中,我听了董育梅老师所教的的《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童话,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语言非常简单,讲的是一棵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小松树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的行为。课文还配有2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的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本堂课,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在朗读的基础上,通过体验人物心理来走进文本,领会课文蕴涵的深刻的道理。
通过对课文的把握,董育梅老师抓住了课文中关键的三句话来进行教学:(1)小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2)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3)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通过对这三句话的朗读体验,架起走进课文的桥梁,以达到理解的课文的目的。
处理句子(1)小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朗读,然后董育梅老师问:说这话的时候,小松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同学说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还有的说觉得自己很高兴,显然,第一种答案是正确的,而第二种则有点偏离了问题本身。于是,我董育梅老师利用朗读这一手段,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了不起也好,骄傲也好,高兴也好)通过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配上动作进行表演朗读更好。同学们一下子就在自己的座位上练开了,此时,董育梅老师观察学生的朗读表情,尤其是认为小松树高兴的学生。接下来请表演好的同学上台朗读表演,然后请认为小松树高兴的同学说一说,在他的朗读和表情中,你看出了什么?学生很清楚地分辨出,只有觉得自己了不起,才会有那种骄傲的眼神和表情。通过表演朗读的形式,体验小松树的心理想法,走进小松树的内心世界,使得教学轻松又简单。
处理句子(2)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在刚才成功体验了小松树的内心世界是那么骄傲的基础上,乘胜追击, 抛出问题:该用怎样的表情来读风伯伯的话呢?提醒学生,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帮助你演好风伯伯。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摸着”一词。什么时候谁会摸着你的头?回答肯定是妈妈等爱我们的家人,告诉我们一些道理的时候等等,学生很容易就联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生活,用以有的经验来获得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风伯伯的慈祥与教导。也为接下来小松树内心世界又起波澜做好铺垫。
处理句子(3)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这句话是本课的重点句子,要充分理解课文内涵,关键就在是否能理解小松树为什么会低下了头?而又为什么会惭愧?它到底惭愧什么?董育梅老师通过寻找近意词来理解“惭愧”一词,因为课文6《蘑菇该奖给谁》中,小黑兔因为没有和高手比赛而得第一名感到难为情,学生在这里很快就联系上了小黑兔,就是小松树难为情了,那它为什么会难为情呢?教师相机点拨课文一开始小松树的话语和心理,学生就知道了是小松树知道自己原来一点也不高,他在为自己刚刚的骄傲自大感到难为情呢,所以此时的小松树正低着头。
董育梅老师对这三个问题的处理和把握上,能够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能充分朗读,不断体验,对于学生的说话训练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训练也能达到预期的训练目标。整堂课既注重了学生是否能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是否能体会到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强化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在体验小松树的内心世界的时候,恰如其分地利用了这良好的说话训练时机,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说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