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教研组>>低语组>>阅览文章

低语董育梅教学设计及上课反思

发表日期:2015/5/5 15:28:02 出处:本站 作者:阮 弘 有656位读者读过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董育梅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的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

二、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6个二类字,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新朋友,你们瞧(贴图:同时板书小song树和大song树)

2. 让我们来亲切地叫叫它们的名字。瞧,这一大一小的松树该怎么读?

二、初读课文

1.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呢?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吧!读书时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拼音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除了这个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2. 请同学们打开书46页,用你喜欢的方法读一读课文,注意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读准字音,开始吧。
  3.大家刚才读得都很认真,这些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生字朋友,让我们借助拼音再来认一认吧。(课件出示,生自读)

谁愿意来当小老师领读这些字?

4.这些调皮的生字宝宝跑到词语里,还摘掉了拼音小帽子,你们还认识吗?(课件出示词语)

试着和你的同位一起读一读,你读一遍,我读一遍,两人都读准了就坐正。

5.咱们请一组的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读对了,咱们就跟着一起读,读的不对,我们就来教教他。(生读变红的词语)

三、精读品味,指导朗读。

1.快速的浏览一下课文,数数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4个)我们请4个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是不是做到了不添字、不漏字、读准字音。开始!

2.刚才这4位同学读得很认真,其他同学听得也很认真,现在请你小声的再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你都知道了什么?

师:瞧,这是一座高山,谁来摆一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在哪里呢?

师:你是怎么找到他们家的?来读一读这段话吧。

3.师: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对邻居,这一天他们正在聊天,他们都说了些什么?赶快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吧。

a.师:谁愿意起来告诉大家小松树在说什么?(指生读)

b.师: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没有礼貌)你从哪里知道它没有礼貌?(喂)你能学一学小松树对大松树说话吗?山那么高,山上的小松树怎么喊山下的大松树才能听见呀?

c.师:你觉得小松树没有礼貌以外还怎样?(很骄傲)你从哪看出来的?(长得多高呀)你带着骄傲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才这么高,还可以再高一点吗?

d.师:是呀,小松树觉得自己很高、最高了。所以她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个很远就够了吧,为什么连用两个?说明特别特别的远。谁来读好这句话。

e.师:小松树说她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而他认为大松树能看的远吗?于是他暗暗得意对大松树说,你呢?可见小松树根本看不起大松树。你能读出瞧不起大松树的样子吗?

f.师:同学们,你能通过读把当时没礼貌又骄傲还瞧不起人的小松树的样子表演出来吗?同桌两人试着读好这两句话。(指名读,评价)

g.师:老师也来学一学小松树,你看像不像?(生评价)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也来演一演小松树吗?

3.师:对于小松树的态度,大松树完全可以和他争论一番,可是他却没有回答。大松树没有回答是不是生气了?(没有)你从哪里知道的?(笑)此时,它会想什么呢?你觉得大松树怎样?(心胸大度,不跟小松树斤斤计较)

4、小松树向大松树炫耀自己站得高,看得远,是多么骄傲、多么得意,可是后来呢?

a(示图),小朋友仔细看看图,现在他还得意吗?指名说(难为情、低下头,知道自己错了)这就是“惭愧”(加点)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

b你能边读边表演出惭愧的模样来吗?一起来试试

四、动作演示,探究学习 

1.刚才还神气活现、自以为是的小松树,怎么现在会这样呢?是谁教育了它?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听一听风伯伯到底对小松树说了什么,使它惭愧地低下了头?

2.师:风伯伯在说话的时候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呢?

(1)你看,风伯伯说话时手还摸着小松树的头,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爸爸妈妈老师,你觉得风伯伯怎么样?

3、是啊,风伯伯多爱护小松树啊,谁来学着风伯伯的样子来教育教育小松树?

(你真像位长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真是语重心长;哟,你真是一位温和慈祥的长辈;读得多好啊;听了你的话啊,小松树一定会明白的)

4、我们一起来告诉小松树好吗?

5、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明白了什么呢?指名说

6、老师演示撤去大山:没有大山爷爷小松树根本不能和大松树比呀!

演示大山托起小松树的过程:如果没有大山爷爷,大松树比小松树高多了,小松树能站得高,看得远,都是靠大山爷爷托起来的啊!

五、以演带读,自然明理

1、小松树得到了风伯伯的帮助,明白了真相,这时他会怎么称呼大松树?会怎么说呢?”

指名交流   

师:小松树真是一个谦虚、有礼貌、有错就改的好孩子。同学们,你喜欢小松树吗?你愿意跟小松树交朋友吗?

六、书写生字

《小松树和大松树》上课反思

董育梅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从三维目标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感情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在教师导读中习得读书方法,学会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思维。2、在诵读中体会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3、在诵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为了完成这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趣”字先行,调动学生学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字洋溢于课堂,是每个老师都要动的脑筋。在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问学生黑板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在这座大山里住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我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用图画和故事作为课文的导入,学生们各个情绪高涨。让孩子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然后板书课题,在板书时,老师有意把小松树的小写得很小,把大松树的大写得很大,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趣味,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二、以“读”为主,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小松树的话中知道了什么?从哪儿知道的?让学生抓住小松树话中的多高哇你呢等重点词语来理解小松树的骄傲和没有礼貌,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然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没礼貌。让学生在以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有所,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朴实的道理提升阅读的乐趣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我无时无刻都在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或通过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或在学生朗读之后,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整堂课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的热情与渴望。

  三、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之前,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上,他会看到什么呢?这一设计,说的是小松树,实际上调动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基于文本,体会到小松树的骄傲之情的由来。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这对理解文本有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