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执教:柏斯兵 第一次教研课)
发表日期:2015/3/20 15:10:23 出处:本站 作者:柏斯兵 有773位读者读过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执教:柏斯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课文中描写天游峰的部分,体会天游峰高达险峻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描写天游峰的部分,体会天游峰高达险峻的特点。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游览过哪些名山?由哪些感受?
2课件展示武夷山的景色,激发学习兴趣。
二、预习反馈。
1、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2)检查生字读音,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完成《与课堂同行》第1、2题。
三、质疑讨论,引导梳理。
1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1)天游峰是什么样的?
(2)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人?
2通读课文,继续质疑。
(1)提出读书要求。
(2)学生按要求读书、质疑。
四、精讲点拨。
天游峰是一座怎样的奇峰?你们想知道吗?
1、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天游峰的特点。
2、讨论交流:
“天游峰是武夷山……似的。”
(1)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这一句是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写天游峰的?
(3)从这个比喻中,我们可以看出天游峰的石梯怎样的特点?
(4)指导有感情朗读。
“我抬头……半途而返。”
(1)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2)指导有感情朗读。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文中的生字,课文读的比较通顺流利,有的同学读的也很有感情,体会到天游峰的高大和险峻。可是作者为什么要写扫路人呢?写天游峰与扫路人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留待下节课来学习。
六、练习写字。
完成《语文习字册》中生字的描红和临摹。
教学反思:
今天,在我校开展的“三公开”教学活动中,我执教的是六年级《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一课时,设计这节课时,我紧扣课标,体现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重点从两方面着手设计:一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二是朗读训练的落实。这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这两点落实的还比较好,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下面就本节课,我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和反思。
一、培养问题意识,调动学习兴趣。
课一开始,谈话揭题后,我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明确这课主要写的是扫路人,接着,我放手让学生从课题上质疑,生提到:天游峰在哪,天游峰是什么样子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学了这篇课文又给我们什么启示?这时,我用不同的粉笔和符号标出天游峰和扫路人,再让学生观察课题,你又有什么新的问题?今我一提醒,有同学立刻发现:课文重点写扫路人,为什么要写天游峰呢?最后两个问题出乎我的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这学期我一直在这方面努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归纳整理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其余问题下节课解决)这样分层设疑,将学生的学习由课前引入课内,再由课内引向课后,真正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二、分层指导朗读,读中感悟。
这节课中,我创设朗读氛围,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朗读,让读的训练贯穿整节课始终。
自读中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勾画;对学中学生与对子互读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和体会,在互读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反复训练,不断提高;在群学预展中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又一次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在全班展示中将自己的朗读训练成果分享给同学们,在倾听组的PK互动中又一次得到朗读的训练,这样,无论是在自主学习环节,还是在展示提升环节,朗读训练至始至终成为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样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体会、感悟、积累等难点在朗读中迎刃而解,真正达到了以读代讲。
不足的是学生的“写”落实不到位,课标规定学生的书写每节课不少于10分钟,但这节课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落实不到位。
课改之路贵在“求实”,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我们的课改之路一定会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