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促研,关注低年段课堂生态
发表日期:2021/5/21 10:43:27 出处:江宁区横溪中心小学 作者:刘迎华 有1865位读者读过
以课促研,关注低年段课堂生态
——横溪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活动
为提高道德与法治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使其更快更好的成长,结合我校的教学教研工作安排,在春夏交替的时节,横溪中心小学开展了“以课促研,关注低年段课堂生态”为主题的德法教研活动。全体德法老师参与了此次活动。
5月20日,上课按照活动方案设定,如期展开。上午第二节课低年段极具趣味性的课堂呈现在我们眼前。
听了张丹老师的《家人的爱》这节课,收获很多。张老师对于教学的研究特别值得我们学习。课文主要讲感受家人的爱。这部分内容,张老师主要从寻找家人的爱、感受家人的爱、表达爱三个方面出发,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探索家人的爱藏在哪里?家人的爱体现在哪?通过班级孩子与父母的照片,展示家人的爱的举动,从而感受父母对我们的爱和付出。结合课本绘本故事《肩头上的爱》,理解爱的多种形式,从情境讨论中辨析家人的爱。课前大量家庭合照的展示,配以学生稚嫩的说明,感人的亲子画面,深深打动了学生与老师。最后以短片“一个孩子的成长”小结,让人印象深刻。
当天下午第一节课李春阳老师同样上的这一课,则让我们充分理解了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身份。李老师先出示了一组班级一个学生不同年龄的照片,让孩子们猜猜他是谁,瞬间激发了孩子们探究的兴趣。接着,通过想一想,说一说,探究家人的爱都藏在哪里,具体有哪些表现?围绕互相爱和表达爱两个主题活动展开教学。灵活运用课本插图,讲故事说理,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例如:爸爸照顾生病的女儿,并让学生回忆生病时的场景,将学生带入课堂。结合天亮了歌曲背后的故事感受父母对孩子的爱和付出。用制作卡片的形式引导学生表达对家人的爱,写一写你想对家人说的话,这一环节许多孩子动情至深,流下了眼泪,进一步增进了对家人的爱的情感,倡导学生做贴心宝贝,进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着实精彩。
课后,我校德法教研团队参与了评课活动,同时针对低年级的课堂生态如何规范的主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分享了教学经验。
上课教案:
张丹老师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家人的爱》是小学- -年级 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中的-一课,旨在帮助学生从家人对自己的关爱中了解到“家人爱我,我也爱要家人,让家人快乐”。而这种爱的教育,只有在学生深刻体验了这种爱的无私时,才能升华为更广“大的爱:爱小伙伴,爱周围的人、并能怀有一颗宽容友善的心。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师生共同回忆、共同感受、共同体验,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家人对自己的关爱,懂得家人对自己的疼爱是爱,严格要求也是爱。
教学目标:
(1)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认识到家人对自己的照顾,是对自己无私的爱。
(2)懂得家人对自己的疼爱是爱,严格要求也是爱。
(3)学会感恩,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教学重点:
(1)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认识到家人对自己的照顾,为自己付出的辛劳。
(2)学会感恩,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教学难点:懂得家人对自 己的疼爱是爱,严格要求也是爱。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搜集自己和家人在- -起的照片或有意义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轻松聊天,铺垫导入:
今天,同学们可真精神! ( 师随意走到学生)你的衣服真干净,谁帮你洗的?你的辫子真好看, 谁给梳的?早饭谁给做的?今天谁送你上的学?你的爸妈忙不忙?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家人的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家人的爱)。
二、爱的回忆
1、示范激趣:师课件出示自己儿时的照片和有意义的物品,向同学们讲述儿时的经历,分享家人对自己的爱。
2、同桌交流:你们今天带来了哪些物品?赶紧跟你的同桌分享吧! (同桌互相展示照片、 玩具、衣物等,讲述与其有关的故事)
3、全班分享
(1)谁愿意把自己小时候的物品介绍给大家? (实物投影显示)
(2)多名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物品,并讲述背后的故事,教师适时引导:
①引导学生从小时候的物品与自己现在的物品的变化中感受自己渐渐长大。
②引导学生从家人的表情、心情、语言、行为中感受家人的爱。
4、小结:在不知不觉中我们长大了,衣服变小了,裤子变短了,小手也长成了大手。在这个过程中,家人关心我们,爱护我们,你们幸福吗?
三、爱的交响曲
(一)、无处不在的慈爱(课件出示文中图片)
1、从你们呱呱落地,家人就给了你们全部的爱。妈妈忙着做家务是对家人的爱,爸爸辛勤工作是对家人的爱,爷爷奶奶做出香喷喷的饭菜是对家人的爱。在生活中, 你的家人还为你做过哪些事呢?
2、学生自由发言
3、家人对你们的关心和照顾就是对你们的爱,这种爱无处不在,这是一种慈祥的爱。
(二)藏在内心深处的爱
1、《肩头上的爱》
①课件出示一组图片,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讲故事
②讨论:奶奶爱明明吗?为什么?
③小结:奶奶很爱明明,但并没有一-味地溺爱他,帮助他做所有的事情。奶奶鼓励明明自己背书包,是希望明明能学会独立,这样才能更好地成长。
3、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呢?
4、小结:家人对我们的这种爱是- -种“严厉的爱”。慈爱和严格的爱就像一首 爱的交响曲,伴随着我们健康地成长。三、来自“远方的爱”
讨论:小红的爸爸妈妈到很远的地方打工了,一年才回来一两次。小红觉得爸爸妈妈一- 点儿都不爱她。你是怎样认为的?
四、爱的回馈
1、设置情境(课件出示文中一组图片)
家人无时无刻地爱着你们,那你们爱不爱家人呢?如何让家人感受到你的爱呢?观察图片, 说说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
2、你每年都过生日吗?谁会为你庆祝?你记的家人的生日吗?怎么记住呢?家人生日那天你打算怎么做?
3、还有哪些爱的表达方式呢?
五、爱的表达
回忆家人为你做的是,给你的家人写几句心里话。
张丹老师的教学反思
本课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家人对自己无私的爱,懂得家人对自己疼是爱,严也是爱”“学会感恩, 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而其中,“体会家长对自己严格要求背后深藏的爱”是本课的难点。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师生共同回忆、共同感受、共同体验这些平凡的生活事例,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感知、体验家人对自己的关爱。
在上课的过程中,物品的展示与背后故事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的父母的爱无处不在;来自“远方的爱”让留守儿童深刻认识到了父母的艰辛以及来自远方的牵挂;故事《肩头上的爱》让学生认识到溺爱不是真正的爱,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表达爱,让学生学会感恩。
李春阳老师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教材以“家人的爱藏在哪里”这一话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细节里发现家人的爱,同时试着去理解家人的“严爱”。“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个话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家人之间的爱,感受爱是家人间最基本的情感,是家庭和谐的稳定剂。“让家人感受到我的爱”这个话题是在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对家人的爱。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家人的爱》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本课的内容是第一节课内容的延续,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家人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的辛劳,感激、体谅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本课四个主题紧密结合“家人的爱”这一话题展开。
学情分析:像家人对自己生活中的精心照顾这种隐藏在细节中的爱,容易被忽视。此外,除了疼爱,爱还有多种形式,家人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是爱,当父母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陪伴自己时能够给予理解,当父母给予家庭其他成员以关爱时能够给予体谅,都需要通过本课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渗透。从一年级学生的生活基础、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他们从小在父母及长辈的精心照顾,甚至是宠爱中长大。享受爱的同时,却很少去思考如何回馈爱。另一方面,像父母及长辈给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陪伴自己游戏玩耍等形式的爱,往往容易被发现到。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体会家人的爱无处不在,感激父母长辈付出的辛劳和爱。知道家人的爱有多种形式,家人对自己的疼爱和严爱都是爱。
2. 体谅父母长辈的辛苦,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3. 教学重点: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体会家人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的辛劳和关爱。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体会家人的爱无处不在,感激父母长辈付出的辛劳和爱。知道家人的爱有多种形式,家人对自己的疼爱和严爱都是爱。体谅父母长辈的辛苦,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教学难点:学会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课堂导入:学生生活照导入新课(2分钟)
出示一位学生从小到大的一组照片:同学们猜猜他们是谁?想一想,你从一个小小的我长成现在的小学生,是谁在陪伴你成长?
预设:父母、家人等。
小结:是家人陪伴着你们成长,那么在你们成长过程中,你知道家人都为你做了什么?
活动一:家人的爱藏在哪里?
1、课前调查表。请在家人曾为你做过的事情后面画√。思考:你从这个表格中体会到了什么?
家人爱的表现 | |||
穿衣、穿鞋等 | ( ) | 喂奶、喂饭 | ( ) |
洗澡洗脸刷牙 | ( ) | 整理书包、送我上下学 | ( ) |
生病时照顾我 | ( ) | 唱歌、讲故事 | ( ) |
家人还为我做过: |
2、交流从中体会到什么?(家人对我的爱)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家人的爱》,学生齐读课题。
4、出示学习目标:
活动二:体验感受家人的爱
1、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地体会家人的爱,下面我们来模拟一个小场景:扶布娃娃走路。请1个学生扮演家长弯腰扶着孩子走路2分钟。同时请一组学生弯腰弓背体验2分钟。
2、表演完,问: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很累,家人细心照顾我们成长很(辛苦),我们应该感谢家人。
3、想一想:家人对你的爱还有哪些表现?(播放事先收集的学生家人的生活照片)
预设:爸爸妈妈接送我上学、做饭、照顾生病的我、带我出去旅游、过生日等。
4、讲述故事:《肩头上的爱》
放学了,奶奶来接明明,明明要奶奶帮他背书包,奶奶让明明自己背。 明明问奶奶“您这么疼爱我,为什么不帮我背书包?”奶奶笑眯眯地说:“正因为疼爱你,才让你自己背啊!”明明不明白奶奶说的话,孩子们,你们明白这是为什么吗?
(1)思考:奶奶这样做也是爱吗?你生活中还有没有像这样对你严格要求的爱的现象?
预设:家长鼓励我们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也是爱。类似的情况:自己做作业、整理书包、房间等。
(2) 小结:同学们,我从你们的讲述中,老师感受到了家人对你们浓浓的爱。家人的爱无处不在,父母长辈对我们的关心照顾是爱,严格要求也是爱。那我们爱不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呢?有没有对他们表示过我们的爱,或是为他们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来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呢?
活动三:我对家人的爱
1、孩子们,你们的生日是哪一天呢?家人是怎样给你们过生日的?都送给你们什么礼物呢?
2、学生兴奋地回忆自己过生日的情景。
3.你们的生日都有人记得,但是你们知道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的生日是哪一天吗?在他们生日的时候,你们是怎么送出自己的祝福的?
4.教师引导学生从侧面了解家人的生日,并记录下来。
5.师:接下来,我们就为我们即将要过生日的,或是已经过完生日但是被我们遗忘的家人设计一份礼物,在卡片上写上你想对他们说的话,送给他们表达我们的祝福与心意。
6.学生制作贺卡等礼物。(播放音乐)
7、交流,到讲台上粘贴卡片。(家人的爱就像一棵大树,为我们遮挡风雨,把你们对家人要表达的爱张贴在这棵大树上,让家人也感受到你们的爱吧!)
8、记住家人的生日、了解家人的爱好,也是一种爱。想一想,除了记住家人的生日,你还有哪些方式能表达对家人的爱呢?
(帮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收拾碗筷、扫地等。)
9.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当我们遇到这些情况应该怎么做?
教师设置情境:
(1)爸爸妈妈在忙,我……
(2)奶奶一个人很孤单,我……
(3)出门前,要……
10.学生踊跃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活动四:情感升华
今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家人深厚的爱。家人对我们的细腻关怀是爱,家人的严格要求也是爱。家人的爱像大海一样深,像草原一样广,家人的爱像一棵大树时刻为我们遮风挡雨……因为有了家人浓浓的关爱,我们才能健康成长、快乐生活。让我们在享受他们关爱的同时,也去爱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用实际行动去回报家人的爱,为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记住家人的生日,好好学习,做感恩孝心卡表达对家人的爱。 (让爱常住我们的家。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让爱住我家》,学生一起唱歌,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李春阳老师的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目标:
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家,明白家庭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懂得因为有了父母长辈辛苦付出的爱,才会有自己幸福的生活,而家人的支持、帮助正是激励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原因。帮助学生从家人对自己的关爱中了解到“家人爱我,我也爱要家人,让家人快乐”。而这种爱的教育,只有在学生深刻体验了这种爱的无私时,。
教学设计初衷:
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体会家人对自己无私的爱,懂得家人对自己疼是爱,严也是爱”,而其中,“体会家长对自己严格要求背后深藏的爱”是本课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
教学内容始终紧紧贴近学生的生活,围绕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与家人的共同生活、密切接触中,感知、体验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对自己的关爱。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师用歌曲进行导入,让孩子在歌声中感受父母的爱,并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家人关爱自己的事情,使孩子从中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与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真正打动了孩子的心。
在学习过程中体现了“真”。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一直着眼于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课堂上呈现的教学内容都是真实的。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辨析”环节,如爸爸,他为什么不帮我?”“妈妈为什么不给我买玩具?”等生活中学生觉得“我的家人有时对我可好了,有时对我可不太好”的现象,让学生去分析讨论“家人到底对你好不好?到底爱不爱你呢?”通过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景来讲述父母对儿女爱的故事。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学生在自我的学习活动过程中,自然得出“家人疼我们是一种爱,对我们要求严格那更是一种爱”,顺利突破了本课学习难点。
教学遗憾:
教学效果的真理掌握在孩子的手中,本节课真的验证了这句话,我自认为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从歌曲导入,一步步体会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再继而体会严格要求也是爱,而且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课堂气氛还是不够活跃,我一再的启发,不过只有少数孩子在配合我,课后我反思,孩子太小,体会不到位,而且现在的孩子对于家长的付出认为是应该的,对此并不关心,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要求是否得到满足。让这节课为孩子提个醒,让孩子们从现在开始关注父母,了解父母也算是另外的一种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