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溪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二级培训
发表日期:2019/3/5 8:19:59 出处:江宁区横溪中心小学 作者:业梅 有1350位读者读过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级培训
横溪中溪小学 马洁
本人有幸参加了江宁区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教材培训,有以下收获:
一、单元思路
第一单元:
1、旨在引导学生敢于挑战新鲜事务、学会调节情绪以及体察身边人的需要, 从而与他人一起愉快积极地生活,通过做事(种植)学习做人。单元设计意在在日常生活的尝试与行动中,增进学生生活的自主性与创新意识。
2、教材要符合教育逻辑,要关注如何学、如何教的问题。处理好“内容选择”与“方法选择”的关系,内容的正确、科学是一个底线性要求,解决好如何学、如何教的问题才是教材更高的要求,也是教材专业性的体现。
第二单元:
1、本单元的四课,分别聚焦学生游戏的四个主题:健康、文化、创新和安全。这一单元更侧重同龄人间的游戏,将游戏作为学生健康成长、文化性及创新性养成的重要载体。从全册的教育主题看,关注游戏创新的第7课是重点。
2、本单元四课,从逻辑上看是并列关系。
3、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尤其如此。游戏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其中有人际相处,有规则意识,有健康观念,有创新与安全,道德与法治都蕴含其中。小学生对游戏情有独钟,但却不一定能够在游戏中自觉成长,甚至还有可能因为游戏的安全问题或者沉迷于不健康的游戏而对自身的成长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因而,引导孩子“好好玩”是一个重要的成长话题。同时,教育的自觉在于把儿童成长的重要方式“游戏”,真正转化为其文明生活及文化性与创新性培育的载体。超越游戏的安全底线要求,通过“玩好”而“发展好”。
第三单元:
1、本单元以“绿色小卫士”为题,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出发,理解时代的主题——绿色与环保,并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创造,改善生活质量与环境,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节约能源,文明生活,成长为“绿色小卫士”。
2、教材作为国家意志与教育意图的体现,有体系化的“向心力”,儿童生活多样且复杂,处在动态的生成之中,生活有非体系化的“离心力”。站在儿童生活的立场上,将体系化的要求渗透于儿童生活逻辑之中 。
第四单元:
1、本单元“我会努力的”,是针对部分小学生中最初出现学业分化、习得性无力感和轻度厌学情绪的苗头而设计的,集中对自信心、学习方法、意志品质等主题进行探讨,以帮助学生克服两年来积累的习得性无力感,保有努力的信心,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坚持努力克服学业困难,迎接新阶段的学习生活。
2、本单元四课,从逻辑上看前三课可以看作是递进关系,从自信、方法到毅力,第四课,是一个学期总结课,整体上以鼓励学生成长自信,看到不足,并能够制定切实的发展计划,通过计划,一方面为未来聚焦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对未来的鼓舞。
二、教学建议
1、变教“教材”到学“生活”。
2、变学“知识”为解决生活。
3、变教材文本逻辑为课堂教学逻辑。
4、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探究。
三、关于道德与法治的思考:道德“滑坡”还是道德“爬坡”?
课程更名的时代背景
1、2017年10月20日,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第二场记者招待会, 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夏伟东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2、在回答记者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问题时,夏伟东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突出方面,就是更好地发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在治国理政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这也是强化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的重大举措,使法治和德治在价值取向和导向上相向而行,使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遵循一样的价值观标准。
3、 新教材致力促进从“法制”教育向“法治”教育转变。我们需要摒弃那种认为法治教育就是背法条、讲案例的观念。比起那种以讲授犯罪的可怕性让青少年不敢违法犯罪的所谓“法制”教育的模式, 把传播法的理念、精神、价值贯穿于儿童的生活之中,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会更加深入人心。
研讨记录:
研讨照片:
签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