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校本研修>>阅览文章

科学组二级培训

发表日期:2018/5/30 8:31:15 出处:江宁区横溪中心小学 作者:业梅 有1610位读者读过

                  科学组二级培训

201831215日我校徐娟娟老师参加南京市一年级下册教材培训。培训中,教材的主编分别解析了一年级下册四个单元的编写思路,教学目标。并有来自南京市的优秀教师执教了四节先行课。徐娟娟老师在学习培训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

  第一单元 《石头与泥土》

“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

核”,这是课程标准所指明的,在“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中教师应帮助学生

形成的主要概念之一。对儿童来说,土壤、岩石概念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

程,本单元所设计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科学课程中对土壤和岩

石的第一次接触,意在从感性、具象的层面为学生创设认识不同颗粒大小的岩

石特征的机会,为土壤、土壤圈以及岩石、岩石圈概念的发展打下基础。

低年级也是儿童学习观察描述物体的特征(如形状、颜色、轻重、软硬、

表面粗糙程度等)的关键时期,本单元的学习将给学生一个调动多感官观察物

体的机会,引导学生认识石头、沙子、黏土的特征及其多样性。

同时,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学会提出问题、搜集证据、处理信息、

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技能,发展好奇心、合作分享等科学态度。

第二单元 《水》

本单元由三课组成:《水是什么样的》《玩转小水轮》《盐和糖哪儿去

了》。第一课和第三课从科学概念层面入手,着力于帮助学生观察并描述水的

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知道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

难溶解。从概念建构上看,呈递进关系,帮助学生对水的认识一步步从具体走

向概括,从零散走向完整,从而促进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初步认识。第二课则从

工程技术层面入手,针对第一课习得的科学知识“水可以流动,流动的水有力

量”,让学生通过动手做,体会技术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生活中的科技

产品给人们带来便利、快捷。而本单元有了以工程技术为主旨的第二课的加入,

使得单元的主题性更加明显,而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简单串联。

第三单元《空气》

本单元由三课组成:《找空气》《这里面有空气吗》《空气是什么样

的》。本单元对空气的观察和描述,采用先感知再观察的设计思路层层递进。

前两课运用多种方法充分感知空气的存在。第一课,通过把空气装进塑料袋里

以及把塑料袋里的空气放出来这一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的确有空气,同时了

解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第二课是第一课的递进和补充,围绕“空瓶和孔隙

中是否有空气”这一话题展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前

两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清晰地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它就在我们的周

围。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有很多办法把它找出来。从而为

第三课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三课,首先通过一组活动,发现空气没有固定的形

状以及空气会流动;再运用前两单元认识石头、泥土、水的方法,调动多种感

官进行观察,尽可能多地描述空气在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特点。

 第四单元《动物和植物》

本单元由三课组成:《形形色色的动物》《多姿多彩的植物》《动

物·人》。动物、植物和人都是组成生物圈的成员,课文采用由分到总的设计

思路。第一课《形形色色的动物》在认识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基础上,学会用多

种方法初步描述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而归纳出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课《多姿

多彩的植物》在认识生活中常见植物的基础上,学会用多种方法初步描述植物

的主要特征,进而归纳出植物的主要特征。第三课《动物·人》先比较人和动

物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归纳出共同、本质特征;再比较人和黑猩猩的相同与不

同之处,以及人和机器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一步认识到人是最具智慧的动

物,生命体与非生命体之间存在本质差异。

培训照片

IMG20180301131748

IMG20180302130345

IMG20180308163117

培训记录

IMG20180425161208

IMG2018042516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