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科研>>科研动态>>阅览文章

校内讲座之七——小学读写要培育思维品质

发表日期:2017/10/12 12:02:22 出处:江宁区横溪中心小学 作者:曹胜利 有2282位读者读过

   昨天,我校阚月芹老师做了《小学读写要培育思维品质》的讲座,收到好评。

《小学读写要培育思维品质》

横溪中心小学    阚月芹

思维品质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最重要的能力,那如何培育思维品质呢?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思维品质和语文习惯

培养思维品质,养成良好语文习惯,是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听说读写”,离不开“想”;最有价值的“学”,是“会思想”,“独立思考”;儿童一旦学会思考,有自己的“思想”,他的“听、说、读、写”就能成为“有意思”的学习,语文学习的品质能获得有效提升。特别重要的,是他在学习过程中开始有“个人”的意识。

“人”就是这样一步步地“立”起来的。

二、要让小学生认识思考的价值

忽视思维方法和习惯的培育,过多地向学生灌输“竞争”“成功”意识,消解学习的乐趣,特别是“思想”的价值,学习非但丧失境界,连维系基本过程也会成为难题;靠“励志”完成学习未必会成为人生有价值的记忆,很可能只能留下精神创伤。

三、思维在阅读中发展

有了积极的“想”,阅读材料可能在结合了个人见解后形成学生“自己的世界”。机械的阅读积累有可能形成条件反射,能应对一般的机械劳动指令,但很难培育情感和思维。

因为趣味,有所自信,感到“不满足”;“不满足”是学习动力。儿童不可能从无趣的阅读中有所感悟。

四、语文教学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在生命历程中,观察,发现,惊奇,快乐,怀疑,思考,智慧,崇高,快乐,复杂,简约,常识……这些重要词汇跟随着好奇心而出现,阅读有可能成为精神的冒险,世界就这样在人的面前展示它的辽阔壮美,人也就从这样的世界中感受到自然伟大与生命庄严。

五、在童年发展想象力

重视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尊重他们自由思想的权利,关系到人的生存质量。这是精神播种期,在这一时期不重视培育想象力,阻滞新视角的出现,长成之后难免“先天不足”,很麻烦。这也是小学中学教育必须培育学生自由思想的原因。

儿童的想象力起于观察、交流和阅读。文字所要表达的形象,图画展示的情境,戏剧或故事的演绎过程,等等,对培育儿童的想象力至为重要。文字表达的形象可能与想象不同,图画展示的情境有了不同的解说,戏剧故事的结局留下了一些空白,事物的答案竟然出乎意料,这就激发了儿童的想象;有进一步观察的欲望,能产生新的思维视角,产生“参与”的愿望。

六、重视自由作文的价值

“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心”在干什么?想,自由地想。“不想”,则“说”和“写”毫无意义。

自由写作,在拓展视野和保护表达激情有效果,能启发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和人生。

在起始阶段,让学生自由飞翔,只能适当地教他一点技巧,并防止让学生染上匠气。

“敢写”是第一步

对小学生的作文,无论如何,教师不能提过高要求。这是小学生的“练习”,不是传世名作,不要动不动拿名家名作去“示”他,让他感到自卑,缩手缩脚。

鼓励他大胆地写,先做到“敢写”,才有可能达到“会写”“爱写”。

七、教师要有培育趣味的智慧

趣味是学习的动力,趣味可以培育。没有现成的可供选择的“智慧”,最重要的智慧——“教师本人是个热爱读和写的人”。 教师本人必须成为熟练的有激情的写作者。教师没有写作经验,学生不可能爱作文。

八、引导学生接触、欣赏种种“不同”,以丰富识见。

“尝百味,不偏食”。开拓视野,接触不同文体,接触不同类型、风格的文学作品,接触社会语文民间语文,学会观察、比较不同的表达,不排斥不同的表达方式。“求异”能丰富思维。

教师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见解。不要简单地用“对”“错”、“是”“不是”来作结论。

九、“个人见解”需要沉静的思考。

学习一定要有“课外”。自由的阅读和思考只有在课外才能有效发展。学生在学校时间过长,对他的读写能力提高不一定有利。不宜用过多的集体活动替代认知教育。

十、教师要有启思导疑能力

启发思维,引导质疑,让学生的学习有活力和动力。

培育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勇气。课堂要有自由的空气,因为“课堂是可以犯错误的地方”。课堂能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声音”,学生才能对社会有信心。独立人格才能成为可能。

尊重语文教学传统

“读读讲讲”并不过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读读讲讲”的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准,在一节课上对表现出多大的智慧。

依据“常识、常理、常情”的推导能力。——学生有了解和具备基本的“常识、常理、常情”,已经比教科书的“核心素养”要求略高了。

克服浮躁情绪,遵守教育常识

冷静地对待“特色”、“创新”、“流派”,先弄清教育常识和本学科的教学任务,了解学科教育发展史,至少弄清百年语文教育大致发展的经过。(许多人并不知道什么是“旧”,什么是传统和习惯,盲目地把所做的一切都当作创新。)

不要把学生应试能力作为检测教师专业素养的唯一指标。

10-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