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科研>>科研动态>>阅览文章

校内讲座之三——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

发表日期:2017/5/19 11:48:32 出处:江宁区横溪中心小学 作者:曹胜利 有2363位读者读过

   昨天,我校喻倩老师做了“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的讲座,收到好评。

小学数学教育的智者

                                      ——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一本书名叫《我这样教数学》,作者华应龙。华老师是全国特级教师,第一次有幸听华老师的课,是我在准备“角的认识”这一节教研课时在网上无意中听到的,当时这位老师的独特风格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很多像我这样的普通教师可能会问,像他这样的特级教师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教学思路和创意,有各种独特而吸引学生的教学语言和上课风格,还有随机应变善于抓住各种机会进行教学生成的课堂应变能力。读了这本书,或许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这本书引用了12个比较经典的课例,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学世界里。每个例子都配以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及专家评析,内容相当丰富。特别可贵的是他将课前的思考准备设计,遇到的困难和困惑,解决的过程详尽地、无私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能重新经历华老师的备课过程,更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养分。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几点思考:

一、巧搭数学与生活之桥

   华应龙对数学教学的大胆创新,与他的深层思考分不开。他始终在想:数学远离生活,无疑是导致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的根本原因,它使本该生动活泼的学习变得死气沉沉。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是不易发现数学问题的,只有用数学的眼光才能看到数学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用数学的观点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挖掘现实生活中蕴涵的数学信息,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熟视无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在“角的认识”这一课的导入环节,华老师出示三个不同倾斜度的滑梯情境,既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让学生在变化中感受角的大小的作用。

 我的实践:认识长方体中,切萝卜认识面、棱、顶点 的概念。

 

如何使数学联系生活,变“单纯从书本中学数学”为“密切联系生活做数学”呢?也许多想一想,就能引领孩子走进数学,使学数学成为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二、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

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这是华应龙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多年来矢志不渝的追求。

关于“分数的初步认识”,传统的教材和教法都是从“分东西”引入1/2的,不是分苹果,就是分梨子,教学就这样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能不能有新的导入呢?经过一个晚上的苦苦思索,华老师创设了“大头儿子量沙发”的全新情境。

 “看连环画听故事”

  老师:喜欢听故事吗?那我们一起来听个有关大头儿子的故事吧!

  旁白:天热了,小头爸爸到商场买凉席。到了卖凉席垫的柜台,他遇到麻烦了他发现自己忘了量床的长了……于是给他的大头儿子打电话,让大头儿子找把尺子量一量床有多长

  旁白:大头儿子在家里找来找去,就是没找到一把尺子,怎么办呢?(停3—5秒)突然他想到了爸爸的领带都是一样长的呀。

  旁白:大头儿子拿来一根爸爸的领带。他用领带一量,嘿!巧啦,床正好是两个领带长。

  大头儿子:爸爸,床是两个领带长。 

旁白:大头儿子再用这根领带去量沙发。唉,沙发没有一个领带长。怎么办呢?大头儿子把领带对折来量。唉,沙发又比对折后的长一些。大头儿子再想办法,他将领带对折再对折。一量,巧啦,沙发正好有3个这么长。可是,他该怎样和爸爸说呢?

接下去华老师就抛出“你有办法表示出这样4份中的3份吗?”这样一个数学问题让学生去思考。

这样有趣的情景把每一个孩子带入课堂,并去创造3/4这个分数,无须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也无须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学生就记住了,引用一些老师的话就是“因为他们参与了知识建构的过程。”

华老师在备“角的度量”时,经过思考、刷新解决了好多问题。一般情况下教师会传授给学生“二合一看”等量角的要诀,但学生往往不得要领。华老师课前慎思“这种概括为什么教学效果不好,原来的课堂存在什么问题?”经过思考,他发现了问题所在:首先,教师让学生量了各种各样的角,但是这都是抽象的角,干巴巴的两条线所围成的图,没有让学生体验到量角在生活中很有用;此外,孩子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老师抽象概括出的要诀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学习难度。因此他的对策——在量角器上画角,先画90度的角,这是量角器上有的,再画60度,再画1度,再画157度。于是孩子们有了更多新的发现,“我能看到180个1度的角”……于是,量角的问题迎刃而解,量角的正确方法水到渠成。

 

还有“审题”这一复习课始,华老师用了一份特别有意思的测试题,设计诱导学生亲历上当,从而真切体验认真审题的重要性。这比起我们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仔细审题效果不知好多少。

 

    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这是华应龙常说的一句话,这也正是新课程对广大教师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能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三、评价不是筛子而是“泵”

【案例1】

  一次,在讲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时,华老师出了一道习题:下面每组图中的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大部分同学能够准确解答,而晨晨同学却有异议。他解释说:“为什么相等呢?因为那个图形像影子一样,所以相等。”同学们哄堂大笑,华老师也情不自禁笑了起来。晨晨显得局促不安。华老师说:“老师很欣赏晨晨同学能提出这条理由,人的影子确实有和身高一样长的时候。”晨晨的脸上露出几分自豪。华老师停顿了一下,继续说:“不过,大家想一想,人的影子有时不是也比身高长或者短吗?”同学们点点头。“既然这样,能不能根据那个图的影子,就推断它们的面积相等呢?”晨晨摇摇头。“晨晨同学能想出从来没有人想到的理由,并且这一想法对了一半。我们为有这样的同学而自豪。”教室里掌声响起来,晨晨同学体面地坐下了。

   【点评】

  课堂发言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它使课堂教学更趋完整,华老师除了对学生的参与作出评价外,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及时肯定孩子发言中的合理成分。这种评价低起点,小目标,快反馈,学生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

  

  

  华老师给学生批改作业,从不打“X”,不打“优”以下的等级,只要对了就给“优”,还经常打颗五角星,有时一连打五颗星,作业改正之后仍可得“优”,书写认真,解法特别,可加一至五颗星。后来,华老师又作了改进,还常常在作业本上写几句“老师的话”,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与学生娓娓交谈,尽量抓住学生的品德、言行等方面的优点加以赞扬,然后提出更高要求或指出不足,这给了学生不小的鼓励。

  

评价是手段,不是目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改变评价过于注重甄别与选拔的做法,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用一句形象的比喻: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

教师的评价语言空乏、干瘪是当前困惑教师的一大难题,评价的语言停留在“你真聪明”、“你真棒”等。华老师的评价语言主要做到:一是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到位,在教学中时刻不忘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评价语言为教学目标服务。二是对数学本质特征的把握。

受到华老师的启发,我的课堂语言也从简单的”你真棒”升级为“你总结得很有说服力”,从“你说的不对”转换成“你的声音很响亮,在想法上如果能再多思考一步就一定能想正确了”……

实例:盼盼的变化

这是一个发言总是不在状态的同学,同学们因此也经常取笑他。一次课堂上他再次发言时,我鼓励他好好思考再回答一次,他居然答对了一半,着实把同学们惊着了,并给了他发自内心的掌声。当时他的眼神都是亮的。

  好的评价方式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它融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环节之中,成为一种奇妙的教育工具。

四、课堂因差错而精彩

知识,不再是华老师教学的唯一。在书中使我们看到,华老师的课堂决不刻意让学生只是掌握某个知识点,形成某种技能,而是重在活动,重在体验,重在过程,重在参与。另外,华老师处理学生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方法引发了我的深思。错误,在华老师看来成了教学的最可贵资源。以前我总认为课堂上学生反馈时出现的错误越少这样的课就越成功。其实这不是绝对的,学生出错少固然是好事,但要看问题的难度如何,假如学生能在教师的百般“诱导”下仍坐镇不乱,在这种情况下出错少那绝对是好的。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东西都还云里雾里,到处出错,那肯定是老师教学不到位的问题。我想上一节课,除了精心的教学设计,还与课前的精心预设是分不开的。如果课前老师对学生会犯什么错误自己都没有认真去预设过,课上学生出现的错误总会让自己大吃一惊,课堂中典型错误没让它暴露出来的话,那反而是遗憾的。一节课是否精彩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看老师有没有把学生中的错误发掘好了,最后又是否成功地将学生讲会了。因此,好课的背后不仅融入了老师的精心设计教案,还要有充分的预设,只有预设了,才有可能享受课堂上那些精彩的生成。否则,可能一些生成性资源就这样跟大家擦肩而过了。

“是根据学生的反应来组织教学,还是根据老师的主观预设来控制课堂?老师的设计肯定是较为理想的,但脚下走出来的才是路。自然的才是最美的!”

  在华老师的数学课上,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常常会听到华老师大喊一声:“错得好。”在他看来,学生的差错是极有价值的,正好引起我们的思考。从这一点来说,学生的错误永远美丽。正确,可能只是一种模仿,而错误绝对是创新。一条缺少岔路的笔直大道,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很多触类旁通、联结新意向的机会,同时也由此失去了矫正失误和新发现的快乐。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学生的差错呢?华老师的观点是,要允许、认同和接纳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将重点放在分析差错的正确方面和出现差错的原因上,让敢于发言的同学不带着任何遗憾坐下,老师的功夫恰恰体现在对差错的认识及利用上。 学生是成长中的尚不成熟的个体,他们的思维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带有很大的具象性和片面性。老师既要把学生由“具象”引向“抽象”,由“片面”引向“全面”,又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保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一颗童心,才能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找到接触点和共振点,把握教育的契机。如果总是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那么,孩子的一切言行都是幼稚、可笑的,那些新颖、奇特的想法和言行都可能被否定,就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和创造性。过去,我们对学生总是居高临下,今天,我们对学生更多的应当是平视和仰视,教师并没有什么特别高明的,只不过比学生先学了一步。

  

 

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华老师说的“教和学是一回事,应该追问四个问题:第一,教(学)的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教(学);第三,怎么做;第四,为什么这么做。”作为老师如果每节课都能认真思考以上四个问题,我想教学就会达到高效,教学质量也不会差到哪去。在今后的备课中我会用这四个问题来指导课前的备课。相信一定会有进步。

 

读书是我们拓宽视野最廉价、最普通的方式,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习惯。在读书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今后,我将会把华老师的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求真、务实、创新,力争成为一名快乐课堂,智慧课堂教学的探究者。

 

 

 



5-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