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科研>>科研动态>>阅览文章

校内讲座之二——《如何拥抱一只刺猬》

发表日期:2017/4/21 11:45:46 出处:江宁区横溪中心小学 作者:曹胜利 有2216位读者读过

   昨天,我校王媛老师做了《如何拥抱一只刺猬》的讲座,收到好评。

《如何拥抱一只刺猬》演讲稿

江宁区横溪中心小学   王媛

尊敬的各位同仁:

下午好!

很感谢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坐下来和大家聊一聊最近在读的一本书——《如何拥抱一只刺猬》。说来也很奇妙,和这本书结缘于美丽的拉萨,也算得上是共患难共生死的一本书。

那一夜,我们在海拔5270的唐古拉山;那一夜,宿海拔4700的安多县我都以为自己要一命呜呼了;那一夜,头痛欲裂、心跳加速无法入眠时,随手刷了下微博,看的唯一一条微博推荐,推荐的第一本书就是它……

第二日,车刚开到拉萨,我正暗自庆幸自己还活着,这时,得知下学期的孩子是现在的六3班,据说这是一群磨人的“小刺猬”……

于是,在美丽的拉萨,我就着那时不时没有信号的3G网络,买了这本书——《如何拥抱一只刺猬》。

 

刺猬(和孩子一样)是很顽固的生物,事事都抗拒改变。刺猬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全身长满短而密的刺,并且当中空的体毛全部竖起的时候是很危险的,而这种强烈的防御攻击力,也正是孩子们所具备的。

正如大家所知,只要采取适当的技巧和方法,再凶猛的野兽经过驯化之后也可以变得温顺;孩子也一样,只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我们也一定可以让孩子发生很大的转变。

拥抱刺猬有法则可依:

1、不要戴手套,让刺猬闻到你的气味;

2、不要着急,慢慢来,让刺猬放松警惕。如果他卷成刺球,竖立起全身棘刺,请保持冷静,耐心等待;

3、因为刺猬的腹部没有硬刺而是柔软的皮毛,所以应该用双手,从腹部将它抱起。让刺猬一点点地适应,直到让它觉得在你的手里待着很舒服。

“拥抱刺猬”与“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两件事的法则是有共通性的,但是拥抱一只刺猬对我们来说或许是件特殊的挑战,谈不上重要的事;但是,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却是至关重要的,并且会一直充实和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这本书从三个部分阐述了作者布拉德.威尔考克斯和杰里克.罗宾斯的建议:第一部分,增进沟通与交流;第二部分,克服逆境;第三部分,建立良好的自信和自尊。

一、增进沟通和交流。

我们常常听到家长抱怨:“我孩子小时候特别愿意和我聊天,不管什么事都会告诉我。可是现在长大了,反而像中间隔了一道墙,跟他讲十句都没个反应。”的确,很多孩子在自己和大人之间筑起了一道墙,一道拒绝与外界沟通的墙,让人无奈又望而却步。这让我想到德国的柏林墙,柏林墙超过155公里,约3~4米高,共十五层防线,为阻止东、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可谓是煞费苦心。然而,在1989年,这道坚不可摧的墙还是被强行拆除了。有时候,孩子在自己的周围筑起一道隐形的墙,可能他们只想要保护自己,可能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可能是对外界的害怕、担忧、恐惧等,然而,作为老师、亦或父母,我们必须透过这些“墙”,找到孩子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然后找到突破口,一点一点地将我们之间的“墙”拆除。要拆墙,得先找到那块“松动的转”。

那如何寻找孩子那块松动的砖呢?思考这三个问题:这个孩子平时喜欢谈论什么?他在业余时间都喜欢或是想要做什么事情?他会怎样支配自己手里的钱?答案就在这三个问题中,只不过,什么时候能找到真正的答案是个时间问题,需要我们拿出信心和耐心去不断地进行观察和思考,直到找到为止。

本书第一部分“增进沟通与交流”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建议,我想就“倾听”、“尊重”、“制定规矩就必须执行到底”这三项谈一谈我的感触。

“倾听”不仅仅是耳朵的倾听,更是眼睛的倾听、肢体的倾听、心的倾听。倾听需要我们主动,需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需要耐心等待孩子开口。或许我们会问:“那么,我们一直坐着听却不说话吗?”答案是肯定的。沉默是表示接纳和尊重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面对面和孩子交谈时候,要和他们保持眼神的交流,并且应该时不时地点点头以示对他们的话题很感兴趣。另一种倾听方式是: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去解释孩子们的话语。

倾听事例1:我有一个小侄子,叫辰辰,性格内向,家庭聚餐时常常躲在爷爷的身后,而我也很少在家,每年也就和他见个三四次,因此几乎不与我亲近。两年前的一天,我去他家玩,辰辰跪在沙发边玩乐高,于是我凑上前问他:“你在玩什么呀?”辰辰身体一转,背对着我继续玩。他不愿意与我交流,我们之间是有一道墙的。于是我起身跑到他对面,轻轻蹲下身看着他搭机器人、搭飞船……这次辰辰只是看了我一眼,就有低头继续玩他的乐高了。看明白他搭的是什么后,我套近乎道:“你搭的机器人真威武!不过我更喜欢这艘飞船。”辰辰多看了我一眼,拿起他的飞船往我手里一塞,又摆弄他的机器人了。我学着他摆弄着手里的飞船,只见他将机器人几个拆拼就成了一辆坦克车,于是,我也尝试将手里的飞船变个形,几个来回,也算是拼出了一个“四不像汽车”,这可把辰辰乐坏了,他笑得躺倒在沙发上,边笑边说:“这个应该拼在这里……这个也不对……”于是,在他的帮助下,我的四不像果真变成了一辆大豪车。“哇,你怎么知道要这样拼?”我惊讶极了,这孩子也没参加过乐高培训啊。爷爷告诉我辰辰妈妈教过他一次怎么拼,后来他就常把动画片里的东西拼出来。后来,辰辰拼了弓箭、桥、房子、衣服……那个下午,我和辰辰之间的墙拆了,后来的聚餐,辰辰总会靠在我身边一起吃饭,有时还会把脑袋枕在我的手臂上。那时,我说不清楚这道墙是怎么被拆了的,读到这本书,我明白了,辰辰拒绝与我交流时,我没有回避,而是继续主动与他进行交流,这让他觉得我是在乎他的;我对辰辰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这让他觉得我们趣味相投;我欣赏他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这让他觉得自己被肯定了;我能够花时间去认真倾听他拼的解释,这让他觉得他被尊重了。

记得实习时的一位前辈,收到一位已经小学毕业近二十年学生的邀请,邀请她参加自己的婚礼。当时我们惊呆了,都问她她是怎么做到的,让一个孩子记住她近二十年,并在自己最重要的时刻邀请她,她笑着说:“也没什么,因为我们都爱美啊!”

“尊重”和孩子们沟通的时候,我们应表现出对他们的足够尊重。

尊重事例2:本书中提到一个实例:一位社区的领导找到一位女士和她的丈夫,询问他们是否愿意招待一位参加重要会议的特邀嘉宾(一位著名作家)去家里用餐。夫妻欣然同意。

他们尽心准备菜单,细致地打扫房间,甚至拿出珍贵的瓷器餐具,毕竟来的是一位著名作家,所以他们想要表示出足够的敬意和尊重。终于盼到会议当天,一大早,夫妻又特意仔细地把整个房间检查一遍。之后,他们的儿子下楼来吃麦片粥,因为他知道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所以还特意收拾起用完的餐具,并刷了碗。只是,他把刷好的碗忘在水槽里了。

妈妈说:“当我在厨房看到水槽里有个碗的时候,真的是把我气坏了。于是我狠狠地把儿子叫训了一顿,骂的他好半天都没缓过神来。”我把碗重新放好,然后我们一家就出发去参加会议了。在整个回忆的过程中,男孩都坐在李妈妈几个座位的位置上,妈妈也一直留意儿子的举动。她知道自己刚才有些反应过度了,所以心里有些愧疚。

妈妈说:“那时候我才意识到,为了招待那位特邀加冰去我就这一次,我就拼尽全力地做好各种准备以示对他的尊重,可是面对每天都和我住在一起的儿子,我却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做到。难道我的儿子就不值得我像对待其他人那样,得到同样的尊重吗?”

家长与孩子,老师与孩子之间沟通顺利与否,是与他们在交谈中对孩子表现出的尊重程度成正比的。其实表达尊重的一个最显著的方法就是倾听。

这让我想到我们班的何阳,这是一个闷着调皮的孩子。那段时间,我几乎每节下课都得进班盯他,为什么呢?《计算能手》口算订正没有一天能交上来;《补充习题》限时5-10分钟完成的,翻个倍的时间给他也写不完;《同步练习》作为家庭作业更是交不上来,常常空个几题就交,然后无辜的说:“我不会。”联系孩子妈妈,妈妈总说:“好,我回去和他谈。”然后就没然后了。到周五,就这么每天死盯着他能过关的东西都屈指可数,这可把我气坏了。叫到办公室好一顿骂,结果我没烧着,他倒是不服气地龇牙咧嘴,还瞪我。后来我静下心来想了想,我是不是也像书里的那位妈妈一样,没能做到足够尊重这个孩子呢?于是,第二周我改变“死盯模式”,我开始站在离他不远的地方观察,何阳课后好动,常常不能静下心来订正,有时和别人打闹时突然看到不远处的我正像“容嬷嬷”一样盯着他,笑容瞬间僵在脸上,立刻忐忑的开始漫长的订正。我想,如果他自己不转变学习态度,我在努力也没用呀。于是,我开始与他攀谈,聊一些班级里孩子的事,渐渐地,他也没那么“瞪”我了。有时,他在订正,我也凑上前看看他到底为什么效率这么低,终于,我有了一个惊天大发现!何阳的口算居然每一题都要列竖式打草稿!经过几天的观察,我打算和他谈谈,这次的交流我选择了先听一听孩子自己的表述,然后耐心地一题一题教他怎么口算,并告诉他:“每天妈妈都会给你限时练剩下的一列,你用今天学到的口算方法自己完成,我相信你总有一天能在规定时间内过关的!”这一次,何阳没有不服气。几天下来,我发现在规定时间内的20道口算,他不打草稿了,每天都能多写几题了,现在他已经能和大家一起完成口算训练,并能当天任务当天清了。每次在班级表扬何阳,他的小嘴总会不由自主地往上咧。

有的孩子的确贪玩,但他也渴望得到肯定,他也有感到灰心和失望的时候,其实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有我们的理解和安慰。在责备孩子之前,不妨停下来,先听听孩子的想法,或许,我们会收获来自他们的爱、信任和尊重。

“规矩”通过制定规矩,我们给一个孩子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保障、稳定性以及安全感。那我们怎样制定规矩而又不影响与孩子们交流呢?本书提供了几点建议:1、设定明确期望值;2、制定了规矩,就必须执行到底;3、大方的表达赞赏;4、在私下里纠正错误。

“规矩”事例3:工作第一年认识了刘鑫平,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孩子。三年级时,他学习平平,一学期下来,数学书、小练习册、大练习册统统比我的还新。数学考试分数总是停留在七十几分左右。但是在批改他的大练习册时,惊喜的发现这个孩子虽然总是偷工减料,但好几次他的拓展题都能几个算式表达出自己的思考,并且非常有道理。我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在全班孩子面前一次次的表扬他是个爱思考的孩子。四年级第一次单元检测,刘鑫平考了97分,看到分数的他,自己也懵了,或许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数学能力有多棒。这时,班上有孩子不服气了:“刘鑫平抄的!他是抄的!”这话一出,全班好多孩子都纷纷表示赞同,甚至要求我彻查此事。那一刻的刘鑫平,红了脸,坐在座位上都不敢抬头。“刘鑫平数学本来就好啊,97分是他正常的水平啊!”我大声回应那些质疑的声音。因为刘鑫平那段时间的小练习册不新了,大练习册也和我差不多了。奇怪的是,这次的故事似乎很有魔咒,后来刘鑫平真的就常常考九十几分了,再后来,发试卷时我总能听到这么一段对话——“哇,刘鑫平考九十几啊?!”“对啊,刘鑫平数学本来就好啊。”

和刘鑫平的相处,谈不上明确制定了什么规矩,但约定俗成的是大小练习册不能新,并且要坚持。说到坚持,我想到了现在班上的陆文硕。

“规矩”事例4:陆文硕是一个高大的男孩,也是只让人头疼的小刺猬。四年来我就不断地听闻这个孩子的种种事迹,为此我还曾拍着小心脏暗自庆幸:“太好了,我不教他。”……现在的他,数学只能考几分,有着自己的“捣乱小团队”,常常让我们焦头烂额,甚至连上好一节完整的课(不用停下来处理他们捣乱小团队的意外)也常常成为一个奢望。无奈之下,我们只能交叉给他们开小灶,让这群捣乱小团队不至于让整个班级的课上不下去。十一来了之后,气温骤降,那天大家都穿上了毛衣外套,陆文硕却还穿着一条中裤、一双凉鞋。露在外面的肤色永远黑漆漆的,也分不清是冻的还是原本就是这个颜色。“不冷啊?穿这么点!”我惊呆了,一边问他,一边向他走去。他看了我一眼:“不冷啊。”我握了一下他的手臂,眼里流露出怀疑。她见我去握他的手臂,主动反握了一下我的手:“不信,你看。”的确,他的手不凉。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个关心,那天语文课来办公室开小灶的陆文硕,居然学会了分数乘整数的简单计算。那天我奖励他一个棒棒糖。并和他约定好:只要他能把一个课时补完,并能对一半以上,就奖励他一个棒棒糖。后来几天,他居然慢慢的在我这把第二单元的补充习题都补完了!还订正过关了!太神奇了!第二单元测试,陆文硕居然考了42分!爱吃棒棒糖的陆文硕拿到了新的口味,而我也开心的快要飞起来了。

现在我们又制定了新的规矩,班上孩子积满7颗星换一颗棒棒糖,我偷偷地与陆文硕约定:每天课堂作业能当天过关加一颗星,错的不多也能加一颗星,积满5颗星换一颗棒棒糖。1018日那天,陆文硕居然是班上第一个给我批小练习册的孩子,并且只错了4小题;他没有定大练习册,于是英语课来办公室开小灶时,我把我的大练习册给他写,他居然当堂完成了家庭作业,并连拓展都列对了式子。那天放学时,陆文硕很开心的问了我两个问题:“王老师,我今天能加几颗星?那我真的是5颗星换棒棒糖吗?”

既然制定了规矩,就要执行到底。我会坚持,愿陆文硕也能坚持吧!

事例5陈梦辉是个酷酷的小刺猬,不知是不是家长常抱怨“读书无用”的缘故,陈梦辉的学习总让我们头疼,五年级的他甚至说过:“反正读书没用!”。但他也有他的可爱,记得刚开学时,一周也就6节副课的情况下,陈梦辉常常来办公室补作业,订正更是催不上来。那是第一次单元检测,陈梦辉考了56分。上午一节信息课在办公室订正整整一节课都没能过关,下午的体育我决定喊几个没过关的来继续订正。当我视线看过陈梦辉时,他悄悄地往前挪了挪、又挪了挪,恨不得自己能钻进前面一个孩子的身体里。似乎不太满意,他又将脑袋往前埋了埋,再埋了埋,直到他看不见我,似乎我也就看不见他了。看着他歪着脖子那么辛苦地隐藏自己,我终是没忍心剥夺他这点仅存的上课期望。接下来的相处,或许是我们大声地赞美他的努力和付出,或许是我也劝自己给他一些空间慢慢来,或许是我误打误撞地让这只小刺猬觉得我尊重他……总之,这只刺猬虽然目前考试也总是不及格,但它的学习态度发生了质的转变,作业从之前的被动、总是过不了关,到后来的主动找我批订正,甚至有几次是班上前几个过关的;到现在偶尔能一次性全对无需订正。

 

班上进步的孩子还有杨锐,一个“认真写作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孩子;有李文雨,一个“字如调皮男孩,心细上进”的姑娘;有陈欣悦,一个“胆小内向、学习较慢、但很努力”的孩子……或许这些小刺猬已经找到了最舒服的姿势,一个待在六3班这温暖掌心里最舒服的姿势。愿世间的流逝,大家的努力,能让我们剩下的还不愿让我们拥抱的小刺猬,能尽快嗅到安全感、放下戒备和攻击,找到一个最舒服的姿势。

 

最后用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一句话结束我今天的交流:

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