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教研组>>美术组>>阅览文章

美术教研组(备课组)活动二 集体备课《点 线 面 》教学设计

发表日期:2016/3/16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赵 丹 有969位读者读过

 

点 线 面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德育目标]:体验生活中的点线面给人们带来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感受生活中点、线、面独特的艺术语言及艺术魅力。

[智育目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耐心细心的学习习惯。

[素质发展目标]:学习用点、线、面进行排列造型。

教学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感受生活中点、线、面独特的艺术语言及艺术魅力,培养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教学难点]:恰当地运用点、线、面的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

教学过程

. 导入   1. 通过欣赏点、线、面的抽象画来揭示课题。   2. 引:在一个宁静的夜晚,画室里正在上演精彩的表演。我们快去看看!   3. 旁白:看!舞台的布幕徐徐拉开了。第一场表演是……。   4. 设问: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这幅画里有哪些形状?(各种各样的点、线、面)   5. 让学生直观地在视觉和听觉等各方面都得到亲身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开拓学生的思路。   

. 教授新课   1介绍点、线、面的知识。   引:什么样叫点、什么叫线、面呢!?我们一起去探索。  设问:地球在宇宙中,显得怎样?   2.设问:当我们在近处看地球时,它显得怎样?   动画课件 直观地了解点、线、面的知识。   2.学习运用小物品制作点、线、面的方法;认识抽象画给人们带来特殊的视觉美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画室里的表演正在进行着,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去欣赏。知识点:点、线、面是美术世界的基本元素、真正主人。   设问:看着画面,你有什么感觉?你觉得画家在画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呢?画家是用什么方法什么材料画出这幅画?我们还能用哪些不同的方法、材料来画画呢?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3.帮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任务。   引: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增强了知识,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术世界,去探索、去创造!  设问:欢迎你们来到美术世界,走上点、线、面的表演舞台,你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表演?   请把你的想象用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在童话的气氛中提出作业要求,营造学习气氛。 

. 布置作业实践活动的细则,说明评价方法。   1.教师:选择一张你喜欢的彩色纸作为舞台,用课桌上现有的材料,组织点、线、面进行表演,先排列好,再把画面粘贴固定。我们将对作业分别评出:创新奖、制作奖、评价奖。  2.各类废弃物品。   3.几何形的彩色卡纸。 以游戏的形式提出作业要求,活跃学习气氛.   

. 作业评价   引:这里的每一场舞会都是各具特色,我们一起来欣赏。   说说你的感想,并且为这些美丽的画面取名字。   作业展示板。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评价的能力。  

. 拓展      1.欣赏: 名师名画A.教材中德国女画家—──康定斯基的《绘画201号》B.凡高----《向日葵》《抽象画》D.照片《故宫城门》、《现代城市》   2.日常用品A.《时钟》B. 《自行车》C. 《雨 伞》D. 《建筑物》 扩展学生的视野。   3.儿歌 儿歌:你是点,我是线,变大以后就成了面,描画美好的画面。      营造课堂学习气氛,巩固课堂知识。

 

 

备课反思:本课内容重在引导学生关注点、线、面,学习运用点、线、面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了解大千世界都是由点、线、面这些最基本的元素组成的,感受艺术可以表现生活,艺术可以表达情感。由此任老师利用大师作品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点、线、面给人们带来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感受生活中点、线、面独特的艺术语言及艺术魅力。通过对基本元素的了解,让学生感受生活、表现生活、美化生活。点、线、面随处可见,恰当而有个性地表现自己的独特感受,赋予点、线、面的艺术生命力是解决教学重点的要点。

在备课和教学实践中我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在第一次上课时,虽然学生都能按照教师的意图进行学习,作业也完成得很好,但总感觉课堂上少了些什么。课后我们一起交流,发现问题源于教师本身,一是教师的课堂气氛调控没有到位,教师的语言、神态均缺乏激励性。二是教师没有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因此课堂气氛就比较紧张、沉闷,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够主动,似乎在给教师着走。在预设教学时,运用如:举起大家勇敢的手、把掌声送给善于表达的他、你的理解连老师都自叹不如(竖起大拇指)、让任老师们更关注还没有发言的同学……等激励性的语言和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因此整个教学过程是在友好的、积极的氛围中进行,学生的热情更是达到了极至,他们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尽情发泄着自己的情感。从他们的脸上和作业中都流露出对学习的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