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教研组>>高语组>>阅览文章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发表日期:2016/12/13 13:50:04 出处:本站 作者:邵平生 有1512位读者读过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单元教材解读:

【单元整体概述】

第六单元有三篇阅读课文、一篇习作和一个练习组成。其中《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环境改造与保护的重大意义,《古诗两首》中两首古诗均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习作六要求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也可留心报刊杂志上有关这个问题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认识写篇文章,不仅能让学生增长见识,而且能让学生提高认识。培养了学生围绕一个话题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练习六中对噪音的了解,与本单元的环保主题遥相呼应。口语交际学会鼓励强调了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情趣和交往能力。

【单元教学目标】

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注重向小学高年级过渡,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在本单元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三淡三重”:(1)淡化技能训练、重视感悟积累——不可急功近利地对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以免败坏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而是应重视熏陶感染,引导感悟、积累,重视阅读。本单元文章形式多样,记叙文的教学要抓住课文的要点和关键,设计几个主要问题,合作探究,通过生生互动式的读读、画画、比比、议议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体会到文中的“情”。如《云雀的心愿》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人物对话,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进入情境,较好地把握语言包含的情感。(2)淡化知识传授、重视语文实践——语文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课外语文素养的提高更不是只看考试,课堂的触角一定要伸向课外、伸向生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本单元的主题主要是环保,课后可根据班级实际组织学生通过调查、采访、查阅资料、办环保主题的手抄报等,引导学生了解本地区的环保情况,力图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环保建议。还可组织学生课后收集有关阿联酋的资料,以“沙漠绿洲之旅”为主题,结合课后习题5,开展“小导游”活动。让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实践中增强,让学生的环保行为在课后落实。(3)淡化教法的新奇、重视学法的指导——课程改革实验教学的确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新的东西,但也存在片面追求教法创新、追求“表面繁荣”的误区,我们的教法应该为学生更轻松、有效地学习语文而因地制宜。就这一单元而言,我们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启下”的问题。而本单元课后练习有了较为明显的体现。如第19课《云雀的心愿》:“5. 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先有条理地说说,再写下来。”既引导学生进行概括重点段落内容的训练,又训练了学生把握文章的要点,理清文章的条理,为高年级的阅读“了解事件梗概”作了很好的铺垫。

  结合以上分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具体落实为:

1、能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可以……也可以”造句。

2、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尽可能地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能有条理地说说为什么“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再写下来。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会背《小儿垂钓》和《池上》。

4、能围绕提供的一个话题组织讨论,各人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别人的看法,在有条理地把讨论的情况或查到的材料写下来。

5、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家园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6、理解古诗《小儿垂钓》和《池上》的意思,想象故事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情感。

7、学习噪音的知识,了解噪音的危害,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8、练习根据形声字构字规律用编顺口溜的方法帮助记忆、区别音近和形近字。

9、熟记八个词语和古诗《小池》

10、练习口语交际,学会鼓励。

【单元课时安排】

《沙漠中的绿洲》2课时

《云雀的心愿》2课时

《古诗两首》2课时

《习作6》2课时

《练习6》2课时

 

单篇教材解读

18  沙 漠 中 的 绿 洲

与文本对话: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有关环境改造与保护的课文。作者以参观访问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为了改造生活环境,终于建成绿洲,营造出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课文配有插图,展示出迪拜的美丽风光与沙漠绿洲的整体面貌,便于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配合进行写话练习。本文结构清晰,重点突出,间接叙述与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可见,这是培养学生语感,强化学生写作技巧的佳篇。

学生学什么: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找出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的句子,认识他们营造美好生活环境的壮举,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情感。

4、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尽可能地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老师怎样教:

   教学构想:

  一、围绕第四题展开教学

  1、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十分精心?找出文中的一句比喻句。“阿联酋人民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这可谓是全文最精妙的一笔。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是那可以带动全身的“一发”。阅读这句话,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信息。那就是“爱树如子”。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照顾花草树木?为什么爱惜呢?从这两个问题出发,可以把整个课文贯通起来。从一开始的确保树木的生存,克服了种植的种种困难,到后来的更高层次精神方面美化,为花草洗脸。真的使我们感觉到这里的花草具有了生命。正如阿拉伯朋友所说:“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阿联酋人民的付出换来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学生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为什么阿联酋人民那么爱护花草树木呢?“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捕捉课文中的动情点,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真切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及其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代价相当于培养一个孩子。”教材似乎是为了告诉孩子们,保护环境是多么的重要。可是读者会产生疑问:用那么多的钱进口泥土、花木,铺设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甚至连浇灌的水都要从国外进口,这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呀!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这样的举动是多么不可思议呀,对于我们来说有哪些现实意义呢?作为教者,我们透过教材到底要传达给孩子们些什么呢?难道只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环保主题吗?阿联酋人民那样的做法到底值不值得呢?

文中还有这么一句话:“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好。”孩子们在今天能够理解吗?因此,在第一课时结束的时候,可以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让孩子和自己的父母一起算一算,以现有的教育消费标准,将他(她)培养到大学毕业(或完成更高的学业)将花费多少人民币。然后就“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代价相当于培养一个孩子。”这句话展开讨论:如此高昂的代价来换取一个个绿洲,换来花园般的城市,值得吗?要求小组成员间列出自己观点的理由。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好。”

  二、围绕第五题,读写迁移:

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靠绿叶衬。”这句话很能说明衬托的道理。写文章亦如此,运用衬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的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为形象突出绿洲的多而美,作者不惜笔墨写下了沙漠环境的恶劣。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 “白茫茫,不毛之地,咸而板结,硬硬的壳”等词体会“恶劣”。 而现在阿联酋成了绿洲,迪拜是什么样子的?再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重点词句:“绿树成阴、鲜花遍地、更不见”等,将两组词进行对比朗读,体会变化之大。同时,让学生根据“绿树成阴、鲜花遍地、更不见”等词展开想象,说一说那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再配以插图,及时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阿联酋的资料,引导学生从“街道、草坪、高楼、公园”等方面去说一说,然后再指名按方位顺序连起来说。或者让学生选择一两处重点具体地说说,并为插图加上题目,如《迪拜街头风光》《沙漠中的绿洲》、《奇迹》、《看》、《绿》等,进行片段练写。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文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1、齐读课题,抽默部分词语。(咸而板结、不毛之地、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2、欣赏“沙漠”与“绿洲”图片,朗读词语。

  3、学生质疑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引发探究期待。

  二、找出中心句,形成阅读线索。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找一找,课文中哪些词句直接告诉我们变化的原因。

  2、交流,梳理出关键句。(①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②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三、从“代价”入手,品读全文。

  1、默读课文的第三到六自然段,想想阿联酋人在培植花草树木上花了哪些代价?又是多大的代价?

  2、结合句子交流,体会“种植”的代价,相机指导朗读。

  (1)

  预设一: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抓住“培养一个孩子”来体会。

  预设二:

  “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

  抓住三个动词“买来”进行理解。

  预设三:

  “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

  抓住动词“挖去”、“填上”、“埋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体会。

  (2)教师引读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再次体会“很大的代价”。

  (3)引领学生理解“花很大代价”是源于他们有这样一个共同的认识——(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3、进入情境,体会“培养”的代价。

  (1)创设情境,师生互动,进行采访。

  抓“洗脸”体会园林工人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2)引导想象,进行句式训练,

 当小花、小草、绿树脸上蒙上灰尘时,园林工人给它们洗脸,霎时,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

  (3)联系前文,了解每一个阿联酋的人民也十分爱护这些花草树木。

  4、小结。

  抓住“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进行小结,并完成板书。

  四、阅读提升,感受升华。

  1、而在阿联酋人民的共同的认识下,在付出的很大的代价下,在大家的精心侍弄下,这样的绿洲出现了一个又一个

  2、指导学生朗读课题体现奇迹。(把问号变成感叹号)

  3、迪拜风光欣赏,再次感受这人间的奇迹。

  4、再读课题,记住奇迹。

  五、体会写作方法,迁移拓展。

  这是一篇访问记(板书:访问),作者通过把在阿联酋看到的,听到的内容写下来,同时还抒发了自己真切的感受,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也好像也来到了迪拜。以后我们在写这类文章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五、作业布置。

  作业设计:

  1.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

  2、如果你感兴趣,你也可以写一篇参观记,把你在参观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

板书

   沙  漠  中  的  绿  洲       

                  恶劣           良好          

            咸而板结          绿树成阴   

             不毛之地          鲜花遍地          

               像爱孩子一样花代价培植

资料链接

1、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NITEDARABEMIRATES),由七个酋长国组成,位于亚洲西部,阿拉伯半岛的东端,东与阿曼毗邻,西与卡塔尔接壤,南、西南、西北与沙特交界,北临阿拉伯湾,与伊朗隔海相望,处于“五海三洲”(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湾及亚、欧、非洲)中点的重要战略位置,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和贸易枢纽。全国总面积为8.55万平方公里,首都阿布扎比为最大的酋长国,是政治文化中心,迪拜和沙迦酋长国是主要的商业中心。全国大部分地区为沙漠,受印度洋气候的影响,5月-9月是夏季,气候炎热潮湿;在其它月份,气候比较温和,年均降雨量约100毫米,10月至次年4月为冬季,气温不低于7摄氏度。 阿联酋总人口约370万人,阿拉伯人约占1/4,其他外籍人为3/4,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英语亦被广泛使用。国教是伊斯兰教,实行政教合一,对其它宗教人士奉行信仰自由的政策,在中东伊斯兰国家中,阿联酋的宗教政策最为开放。阿共有14个现代化港口,8个国际机场,公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阿的通讯十分发达,平均4.5人中就有一条电话线。阿联酋素有中东的“香港”之称。据不完全统计,阿联酋年贸易额约800亿美元,由于自然资源的匮乏,除了石油和天然气外的其它产品,从工业用原料、设备到民用生活物品均依赖进口,故阿政府一直实行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没有贸易壁垒,无外汇管制及其管理机构,从得到授权的银行可以无限制地获得外汇,没有征收公司或企业的利润税和营业税的规定,没有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和中间环节的各种税收,利润可以自由汇出。除烟、酒等极个别商品外,其它大部分商品只是象征性征收0%-5%的关税。阿联酋进口产品中70%左右转口到中东其它地区、非洲及东欧国家,其市场所辐射的国家近30个,总人口达到13-15亿。商业的繁荣是阿联酋成为整个地区的贸易枢纽,尽管阿联酋进入现代社会的速度非常之快,但是它成功地避免了多数其它国家经历过的社会动荡的侵袭。

语文实践活动

1、      搜集阿联酋的资料,了解阿联酋是个美丽开放的沙漠之国,以“沙漠绿色之旅”为主题,结合课后练习5,开展“小导游”活动。

2、      以“保护花草树木,创建优美环境”为主题,以雏鹰假日小队为依托,通过为花草浇水、制作树牌和提示语牌、发放爱护花草宣传单、制作展板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形成保护绿地,爱护树木的习惯。

 

 

19《云雀的心愿》

与文本对话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以童话方式介绍了森林的作用。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灵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小云雀懂得了保护“森林水库”的重要,表达了小云雀想把沙漠变成绿洲的心愿。全文共15个自然段,按照云雀飞行的地点可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云雀妈妈带小云雀到外面看看世界。第二部分是写人们伐树毁林,森林变成沙漠。第三部分是写人们伐树毁林,河水泛滥成灾,云雀妈妈告诉小云雀森林是个“森林水库”。第四部分是写森林是个巨大的空调器。第五部分是写把沙漠变成绿洲是云雀的心愿。这篇故事以拟人化的手法,以描写人物对话为主要形式,寓环境保护的科学道理于有趣的故事中,便于学生阅读感知。故事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流畅,好读易懂,富有儿童情趣,是适合学生朗读的好材料。教学时要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本课教学中可以抓文中关键句“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阅读课文。

 学生学什么: 

 1、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子组成的词语。能用“可以……也可以……”造句。

3、知道“为什么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能先有条理地说说,再写下来。

4、认识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以及破坏森林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老师怎样教: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

你有自己的心愿吗?

云雀也有自己的心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篇童话。

板书课题:云雀的心愿

读课题(两种不同的读法只因为理解的角度不同)

二、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生自读课文,思考:云雀的心愿会是什么呢?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了解课文脉络,学习分段。

(1)默读课文,找找小云雀和妈妈都去了哪些地方呢?

她们去了沙漠

(2——4)自然段:讲小云雀和妈妈飞到一片沙漠的上空,看到黄沙漫天飞舞,小云雀直埋怨。听了妈妈的介绍才知道都是人类乱砍滥伐的结果。

她们去了大河上空

(5——10)自然段:讲小云雀跟妈妈飞到一条大河的上空,看到洪水泛滥成灾,感到害怕,妈妈告诉他这是人们破坏了“森林水库”的原结果。

(2)指名读第1自然段,试说出大意。

写小云雀跟妈妈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3)云雀的心愿

云雀的心愿就是到沙漠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

妈妈告诉小云雀,森林是一个巨大的空调器,森林里冬暖夏凉。

三、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对照正确、流利、通顺的要求,注意及时正音。

对于不能理解的新词可以通过查字典解决。

随文学写“滥”“壤”“垮”“擦”四个字,能发现它们几个字的书写共同点。

 四、作业

读课文,看能否读出疑问。

抄写书后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      导入课文

小云雀有一个美好的心愿,那就是                                          ;因为在旅途中,他知道了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随小云雀去看看吧。

过渡:看他们来到了沙漠!

二、精读课文

1、走近沙漠

(1)    视频:黄沙飞舞的沙漠

你想怎样来形容这沙漠?

(2)    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然而,以前这里却是一片茂密的森林……让我们听听云雀妈妈的诉说。

听录音(背景是树木一棵棵地倒下,土地的大片裸露,风化。)

看到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读出心疼的感受。

(过渡:是啊,怎能不心疼呢?)让我们来看一段中国土地沙漠化的录象。

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千言万语想说(                                    )。

过渡:“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然而乱砍滥伐的恶果却并不只是沙漠的扩张,让我们跟随小云雀的步伐。

  2、走近泛滥成灾的大河

(1)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课件出示。

(2)    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大河呀?(令人心惊胆战的、咆哮的、汹涌的,甚至是疯狂的)

(3)    小云雀看到这样的大河,心里(                         )。不由得(    )了妈妈。

过渡:大河原本就如此凶猛吗?让我们听听云雀妈妈的回答。

理解“汛期”“泛滥成灾”。

(4)读,体会云雀妈妈无可奈何的叹息。

过渡:云雀妈妈提到一个词“森林水库”。什么是森林水库?

(5)学习第10自然段。

a水库的作用是蓄水,将森林比喻为水库,告诉我们森林也有(     )的功能。

b那么森林是如何蓄水的呢?

学习三种蓄水方式:树冠、树干上的苔藓和树下的枯枝败叶、森林里的土壤

 学用“可以……也可以……”写话。

课件:1)森林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它可以                                        ,也可以                                       。

             2)书是人类的好朋友,它可以                                     ,也可以                                    。

C画一画。

(6)指导读第10自然段。

(设计理念:大河里的水泛滥成灾只因为森林被破坏引起的森林的蓄水功能的丧失。毫无阻拦的洪水恣意地毁坏着人类的家园,也只是因为人类的愚蠢。读,说,画都是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森林的防洪功能。)

3、过渡:这可怕的大河也是乱砍滥伐的恶果。由此可见,“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飞过了吓人的大河,小云雀和妈妈终于回到了家——一片美丽的大森林。此时,小云雀心里……这时,他感觉到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知道森林调节气温的作用

(1)    默读12、13两个自然段,思考:为什么森林里会如此凉快吗?

(2)    讨论交流。

(3)    森林这种调节气温的作用和什么很相象?(理解将森林的调节气温的本领比喻为“巨大的空调器”的理由)

(4)    质疑。

学习云雀的心愿

(1)    课件出示:听了云雀妈妈的话,小云雀直点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2)    指名读这句话。

(3)    提问:森林有哪些作用?每说一次,读一次。试图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带着理解去读。并努力说说森林的其他作用。

(4)    云雀的心愿也是妈妈的心愿,还是谁的心愿,因为(                       )。  

三、总结全文

绿色是生命的标志,绿色是健康的象征,绿色让这个世界更加充满生机,绿色给人无限希望。正是千千万万云雀们的努力,祖国大地上才能不断增添新绿,明天,祖国的版图将是满眼绿

四、拓展,云雀们的努力带来的美好前景。

课件出示:我国关于植树造林所取得的成绩的资料(背景音乐《呼唤自然》        

五、作业“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先有条理地说说,再写下来。

板书链接:

      森  林         实在是太重要了! 

沙漠上空     土地成沙漠           挡住风沙

大河上空     泛滥成灾             拦住洪水(大水库)

森林里       夏凉冬暖             调节温度(空调器)

资料链接:

云雀:丹麦国鸟 ,法国国鸟。云雀是一类鸣禽。全世界大约有75种。主要分布在旧大陆地区,只有角云雀原产于新大陆。云雀的喙由于种的不同,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形态。有的细小成圆锥形,有的则长而向下弯曲。它们的爪较长,有的很直。羽毛的颜色像泥土,有的呈单色,有的上面有条纹,雄性和雌性的相貌相似。它飞到一定高度时,稍稍浮翔,又疾飞而上,直入云霄,故得此名。

多数云雀以食地面上的昆虫和种子为生。所有的云雀都有高昂悦耳的声音。在求爱的时候,雄鸟会唱着动听的歌曲,在空中飞翔,或者响亮地拍动翅膀,以吸引雌鸟的注意。原产于欧洲的云雀都先后引进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和加拿大的温哥华岛。由于习性和产地的关系,属于雀形目其他科的一些鸣鸟,如北草地鹨等也有叫云雀的。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有一次在郊外的饭馆里吃饭,忽然听到云雀的叫声,当即写了一首歌曲“听听云雀”,可见,云雀的歌声是多么迷人。这里的云雀原是一首罗马尼亚民间乐曲。乐曲描绘了春天里的云雀在蓝天上欢快鸣叫的情景。这首乐曲在中国广为流传,音乐家曾用排箫、板胡等乐器演奏过。现在这只“云雀”又从中国的竹笛里飞了出来,清脆的笛声,更像云雀的歌唱。这首乐曲是用一大一小两支笛子衔接着演奏的。跳跃的音符、欢快的节奏,如云雀上下翻飞。

沙尘暴: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的“探索沙尘暴”科考结果表明:沙尘暴与干旱荒漠化地区不合理开发有直接关系。 通过考察沙尘暴发源地生态环境的现状,探究了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和危害,为探寻更科学、更合理的沙尘暴防治措施奠定了基础。  科学家深入荒漠、戈壁和绿洲,实地考察了近年来荒漠化加剧,生态急剧恶化、沙尘暴频发区以及沙尘源区,全程7000多公里,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我国北方治理沙尘暴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考察活动的研究表明,进入90年代沙尘暴频繁发生,与人类在干旱荒漠化地区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关系,人类对环境过度的“索取”是造成沙尘暴频发的一个主要原因。

20、古诗两首

与文本对话:

《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均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池上》描绘小娃偷采了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小儿垂钓》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学生学什么: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解、一道、遥、应”的意思。

3 、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4、想象《小儿垂钓》这首诗描绘的情景,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老师怎样教: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21课《古诗两首》,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课文,我想先考考大家,你们知道编辑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安排在一起吗?

(出示两首古诗)

生1: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的儿童。

生2:我想因为都是写的小孩子,所以编辑老师把他们放在一起了。

师:对,是这样的原因,今天我们就要同时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的诗。有人说童年是一支快乐的歌,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古诗的童年中,去寻找童年的快乐。

二、      读诗。

师:这两首诗大家都预习了,那这两位作者你们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吗?

生1:我来介绍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一生写了许多诗。白居易写的诗常常读给小孩和老奶奶听,所以他写的诗通俗易懂。

生2:白居易一生为官清正廉明,杭州西湖的白堤就是他在任时所建造的。

生3:胡令能是唐代诗人。小时侯家里很穷,但是他仍然用功读书。其中,我们知道的有四首诗比较有名。)

师:同学们说得很清楚,看来课前预习花了很多工夫。老师课前也搜集了有关资料,比较简洁,大家一起读一读。(老师出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写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一生写诗3600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胡令能:唐代诗人,其诗富有生活气息,真切自然,有四首诗流传至今。)(生齐读)

师:了解了作者,现在来读诗,大家会读吗?要不,你们先在下面练习一下吧。

(学生先练读,老师再指名读, 中间给“得”、 “应”两个多音字正音,以加深学生的印象。齐读。)

师:光会读正确还不算会读,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大家看,这两首诗的节奏会一样吗?为什么?

生1:这两首诗的节奏不一样,因为一首是一行五个字的诗,一首是一行七个字的诗。

生2:我知道一行五个字的诗叫五言诗,一行七个字的诗就叫七言诗。

师:你们懂的真多,对,它们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你们看,这两首诗都是四行,这样的古诗就叫绝句。《池上》就是五言绝句,简称五绝,那么《小儿垂钓》呢?

生(齐):简称七绝。

     (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讲解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知识。)
师:五言绝句与七言绝句分别要读出什么节奏来呢?大家读一读,可以用铅笔在诗上划“/”作记号。

(学生各自练习朗读,并且根据练习时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做记号。

师:拿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池上》?

生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根据学生所读,用粉笔在黑板上给诗做上记号)

生2: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这种节奏读得也可以,但老师提醒你,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声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大家一起来练读一下。

(生齐读,注意到了怎样运气。)

师:对,这样听起来感觉很好。这首诗还有其他节奏吗?

生:没有了。

师:那谁来给大家读读《小儿垂钓》?

生1: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生2: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同学们刚才诵读的节奏都是可以的,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诵读两首古诗,并且再次提醒大家声断气连。

(学生能够各自用心有节奏地练读。)

师:这样就读出诗的节奏来了。同学们觉得这样读有趣吗?

(学生摇摇头看着老师)

师:老师想出一个办法,可以让你读诗有趣一些。你们看——

(师拍手读诗,生跟着念)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这样读有趣一些吧?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形式读诗?

生1:我想用一边跺脚一边读诗的方式来读。

(学生一边跺脚一边读,其他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着读。)

生2:我想一边拍桌子一边读。

(学生一边害羞地拍桌一边读,其他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边拍边跟着读。)
生3:我想一边打响指一边读。

(老师和同学们帮助他一边打响指一边读。)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几种方式,非常好,但是都是一个人读的,可不可以采用两个人一起合作的方式呢?比如,你们最喜欢的拍手游戏,也可以边玩边读诗呀,我们一起来!

(学生兴奋地两两组合,边拍手边读诗,兴致勃发!)

……
师: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来把读诗变得有趣,现在,你们就自由选择最喜欢的方式,把这两首诗都美美地读一读。

(学生兴致勃勃地用跺脚、拍桌子、拍腿、两人拍手……等形式诵读两首诗)

(老师在学生练习了一段时间后,指名读。)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手舞之,足蹈之,摇头晃脑,你们觉得这样读诗读得有趣吗?

生(齐):有趣极了!

师:那以后,你们也可以用多种形式,把诗读得有趣一些,让学古诗变得轻松有趣好不好?

三、解诗。

师:这两首诗我们都会读了是不是就可以了呢?

生:不,我们还要知道诗的意思。

师:对,我们还要了解诗中写了什么。你们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吗?

生1:我们可以查字典 和一些工具书,了解诗的意思。

生2:我们可以再看看书上的插图,书上都配了图画。

生3:我知道我们的《同步拓展训练》上有诗的全部解释,读了就知道意思了。  

生4:实在弄不懂的还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现在就用这些方法试一试自己理解诗意,再把你从诗中读懂的意思讲给你的同桌听,如果有问题同桌讨论,两个人都不能解决再请教老师。(老师在教室内巡视。为学生解决困惑的地方。没有发现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四、品诗。

(一)品读《池上》。

师:两首诗简单明了,一读就懂,但仅仅懂得诗意还远远不够,因为一首诗一幅画,一首诗一段情,让我们来细细拼读这些诗句,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先来品读《池上》这首诗。都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诗,如果让你来给诗配上一幅画,你会画上哪些景物?

生:我会画上一个小孩,一条小船,还有白莲,一些浮萍。   

  师:老师根据你们所说的景物,把这首诗改了改,(出示“  娃撑艇   偷白莲   不解藏   一道开”),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感觉你改得更简单了,但意思没有改变。

生2:我感觉你改的比原来的诗更简洁,但意思好象更清楚了,让人一读就知道诗中写了什么。

师:是呀,老师给诗减了一下肥,这就叫把诗读瘦了。字数少了,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却更大了。现在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闭上眼睛……

  情景创设:(幽雅的古筝曲轻柔地响起——老师轻轻地描述:

一个夏日的清晨,几朵白云悠闲地飘浮在瓦蓝瓦蓝的天空,初升的太阳明媚地照耀着大地,湖面吹来阵阵凉爽的清风,满池的荷花开的格外娇艳……

同学们,这美丽的情景你们看到了吗?这是一池怎样的荷花?这个小娃娃又是怎样偷采白莲的?选择其中一个情景美美地写下来。

生:(在音乐声中尽情想像,静静地描写。)

师:同学们可以放下你手中的笔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所想象到的画面。

生1: 盛夏,那些荷花在水面上娇艳地开放着,一阵微风吹过,清香扑鼻而来。在碧绿的荷叶的衬托下,荷花是那样的迷人。它们有的还是花骨朵,有的已经开放,给人以纯洁雅致的感觉。这真是一幅绝美的画啊!

生2:碧空如洗,艳阳高照,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位五六岁的小孩划着小船在偷采白莲,他迅速采了几个,准备回家。小艇从池塘上划过,形成一条“池上小道”。小娃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生3:夏日炎炎,池塘里盛开着清香诱人的荷花。娇滴滴的,这真是一个阳光快乐的早晨。看,那边的绿色身影是个小孩儿,他禁不住荷花的清香,莲蓬的香甜,偷偷地采了好几朵荷花,然后撑着小艇快速离开。他越划越远。可是他不知道身后绿绿的浮萍一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生4:……

师:同学们你们真会想象,在你们的笔下,我感觉白居易写的《池上》仿佛变成了一副活的画向我们走来。此时,在你的眼前,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

生1:我看到了一个调皮又非常可爱的小男孩,他偷偷地采了莲蓬回来,他真勇敢。

生2:这个小男孩偷采白莲可能是为了品尝里面的莲子,可是大人又不肯让他一个人去,他只好偷偷地去,我觉得他很机灵,是个小调皮。
生3:我看到了一个天真的小男孩,他想到去偷白莲,可是不知道怎样让自己的踪迹藏起来。

师:如果他知道偷了莲蓬还会藏了踪迹,你们还觉得他有这么可爱吗?

生:那就会觉得他是个有心计的孩子了,不那么可爱了。

师:是呀,正因为他的天真无邪,才会偷采莲蓬而不解藏踪迹啊!你们喜欢这个孩子吗?那就带着你的喜爱之情,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地诵读《池上》)

(二)、品读《小儿垂钓》。

师:诗中有画,诗中有情。刚才大家用手中的笔再现了《池上》这幅画,现在我们再细细品读《小儿垂钓》,展开想象,然后,你们试着用表演,让这幅画活起来,好不好?

生(兴奋地):好!

(各自读诗以后,同桌互演)

师:哪一组同学为大家来表演?

师:(学生表演了一遍以后,老师采访那个“小儿”):请问,你不说话却摆摆手是什么意思?

生:我正在钓鱼,摇手表示我不知道,请他快走,不要影响我钓鱼。
(另一组学生上台表演)

师:请问,你先摇摇手,后来又向他招招手是什么意思?

生:摇摇手是叫他不要吵,影响我钓鱼,我招招手是想让他走近一些,我可以轻声地告诉他。

师:哦,你真是个好心的孩子。同学们,此时,你从他们的表演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儿?

生1:我看到了一个专心致志学钓鱼的小孩子。

生2:我看到了一个很认真钓鱼又心地善良的孩子,他肯热心帮助别人。

师:你们喜欢这个小儿吗?带着这份喜爱之情,诵读这首诗。

(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师小结:《池上》和《小儿垂钓》分别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两个知道偷采白莲却不知道隐藏自己踪迹以及小小年纪学钓鱼的农家小儿,问问自己,你更喜欢哪个小儿?为什么?

生1:我喜欢《池上》里的小儿,我认为童年就应该像他那样天真烂漫,充满童趣。

生2:我也喜欢《池上》里的小儿,我不喜欢死板板只会读书的孩子,像他那样划船采莲,多么幸福的童年啊,可惜,我们做不到。

生3:我也喜欢《小儿垂钓》里的小儿,他那么专心地做一件事,心地善良,我喜欢他。

师: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喜欢的那个小儿,想把他们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吗?那就有感情地背诵下来。

五、拓展。

师:喜欢他们不仅可以背,还可以唱。大家听——(老师出示《小星星》和《铃儿响叮当》的伴奏曲,轻松欢快的旋律,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大家把诗填进去唱。

学生们高兴地唱了起来。

师:古诗中还有许多写小儿的诗,都描绘了他们的天真烂漫,老师搜集了几句,读一读。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

       ——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村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袁枚 《所见》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师:下课后,你们也去搜集描写儿童的诗句,用我们今天学古诗的方法去读、去想象、去唱。

资料链接: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座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胡令能: 唐朝诗人,曾隐居圃田(今河南中牟),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唐贞元、元和时期人。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小儿垂钓》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他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积累与运用:

描写儿童的诗句

1、《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舟过安仁》【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稚子弄冰》【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

5、《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6、《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7、《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8、《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9、《观游鱼》【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10、《与小女》【唐】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11、《溪居即事》【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2、《花影》【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13、《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4、《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5、《桑茶坑道中 》【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6、《闲居初夏午睡起》【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7、《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8、《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9、《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习 作 六

与文本对话:

《讨论会》为学生提供了四个话题,供学生选择,进行讨论,练习写作。它不是要求学生凭着自己的主观想象去写出自己的看法,而是用两种方法写一篇习作。第一种是围绕一个话题组织讨论,自己有什么看法,别人有什么看法,先做记录,再把讨论的经过写下来。第二种是留心媒体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先整理,再写下来。

 

学生学什么:

围绕提供的一个话题组织讨论,各人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查阅有关材料,了解别人的看法,再有条理地把讨论的情况或查到的材料写下来。

 

老师怎样教:

 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对什么样的话题感兴趣啊?

2、学生自己谈。

二、新授:

1、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话题(出示话题3武松打虎)一起读话题。 你对这个话题有何看法呢?为什么?你们认为应该怎样做?你们的家长有何看法?老师这里有一个现代版武松打虎的故事,请同学来表演。  看完这个故事,你们又有何想法?(在古代武松打虎为民除害,他是英雄。但在现代武松打虎是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不仅不能被世人称赞,还要受法律的严惩。)

2、我们来看第2个话题(出示乱扔废旧电池话题)魏学明的说法对不对啊?

老师看到同学在收集废旧电池,知道为什么老师会让你们收集废旧电池吗?

所以魏学明的这种说法是不被认同的。老师看到这样一篇文章,给我们介绍了乱扔废旧电池的危害。我们一起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读例文)

听了这篇例文之后,你们想对乱扔废旧电池的人们说些什么呢?

三、写作:1、同学们讨论的十分激烈,都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但这次习作和以往不一样。它不是要求我们只写出自己的看法,而是用两种方法写一篇文章。

 第一种,围绕其中一个话题和家人讨论,把自己的看法、别人的发言、讨论的经过写下来。

   (板书;写下讨论经过)

 第二种,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要注意详略得当,再写成文章。

    (搜集资料,进行整理)

                

练  习  6

与文本对话:

    本次练习安排了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这五个项目。“处处留心”主要是字形、词意的辨析;本单元是环保主题,“处处留心”中也安排了与环保有关的资料。“读读背背”中8个成语都与说话有关,勾勒了说话时不同的神态;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展现了初夏小池的盎然情趣。“写好钢笔字”中是3个左小右大的字。“口语交际”安排的是“学会鼓励”,要求在别人心灰气馁的时候能够安慰、鼓励他人。的本设计只对前四个项目进行思考。“学写毛笔字”依据各校的具体情况自行安排。

学生学什么:

1、能够按照要求预习练习6,继续养成勤查字典,主动识字、自主预习的习惯。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比较“需要”、“须要”和“频率”、“分贝”的意思;能够自编顺口溜,区分“噪”、“澡”、“躁”、“燥”,进一步感受汉字行与音的关系,增强学习汉字的兴趣。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8个成语和古诗《小池》,初步理解成语和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图画美,体会初夏小池的景色特点。

4、在身边的人遇到困难灰心气馁的时候,能够有针对性地说出鼓励的话语,语句比较通顺,态度比较大方。

老师怎样教:

一、      谈话导入“处处留心”。

       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特殊的葬礼》、《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这三篇课文,前面我们还就环境问题展开了讨论。其实,噪声也是一种环境污染。通过课前预习,你们对于噪声有什么了解呢?

1、      生个别谈课前预习所得。引导学生完整、流畅地交流如下问题:

       ①对噪声的了解;②这些了解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的。
 2、出示:

       噪声是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声音杂乱组合形成的,它是人所不需要的声音。超过60分贝就是噪声污染了。噪声会影响人的睡眠与休息,还会引发噪声病,须要予以治理。

(1)    请生朗读1遍。

(2)    用一句话概括,巩固“抓要点概括段意”的方法。(噪声是声音的杂乱组合,对人有危害,须要治理。)

(3)    再自由读一读,看看把“需要”和“须要”调换一下,行不行,为什么?

①   小组合作,交流准备。

②   请2-3小组汇报,教师伺机指导

(需要:应该有的或者必须有的。在这里是指要求得到,往往后面和某事物搭配。

须要:一定要,强调一定、必须。后面一般跟“干什么”和“怎么样”。   

噪声是人们所不想要的,没有“一定”的意思,后面跟着“声音”,所以只能用“需要”;噪声污染给人带来危害,一定要治理,所以用的是“须要”。二者不能调换。)

 频率: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

 分贝:计量声音强度的单位。人耳能听到的最小声音约1分贝;到130分贝的声音,人耳听了感到疼痛;平常谈话约65分贝;按国际标准,在繁华市区 ,室外噪声白天不应超过55分贝,夜间不应超过45分贝。)

 3、“澡”、“躁”、“燥”,容易与“噪”混淆的,你有什么办法区分吗?

 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区分。伺机引导用顺口溜的方法区分:

                          (一)

乱喊乱叫是呱噪,乱发脾气是急躁,身子脏了要洗澡,天不下雨地干燥。莫把呱噪当急躁,一个动嘴一个跺脚;若是洗澡成洗燥,身上的泥总不能用火烧;要是干燥成干澡,究竟是旱还是涝? 

                       (二)

有口分贝太高,有足性情太暴,有水可净身子,有火水分不保。

                      (三)

有口声音太吵,有脚脾气急躁,有水可以洗澡,有火比较干燥。二、小组合作读背成语。

 同学们,通过预习,大家自己已经学会了“处处留心”里的内容,你们真了不起!“生活处处皆语文”,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勤于动手动脑,就一定能学到更到。

1、 下面我们休息一下,分小组诵读成语歌。各小组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诵读,形式不拘,可坐可站,可单独诵读可组合诵读,结合课前预习,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小组活动,教师伺机引导。
 2、赛一赛:

 出示: 看意思,说成语。

 ①指说话吞吞吐吐,含混躲闪。(              )

 ②想说,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形容说话有顾虑。(         )

 ③形容人得意兴奋的样子。(              )

 ④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              )

 ⑤想说又停止不说。形容有难言的苦衷。(              )

 ⑥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

 ⑦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像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              )

 ⑧言语遮遮掩掩,吞吞吐吐。(              )

 建议:无须写,全体参与,可用手势表数字说答案;也可小组汇报。

 出示: ①支支吾吾    ②吞吞吐吐    ③眉飞色舞    ④妙语连珠    ⑤欲言又止    ⑥高谈阔论   ⑦口若悬河    ⑧闪烁其词

3、知道意思了,看看那一组背得最快,还能用表情诵读表现成语的意思,那么调整词语顺序的任务就奖励给他们组。

4、调整词语顺序(不看书): ⑤欲言又止  ②吞吞吐吐  ⑧闪烁其词  ①支支吾吾     ⑦口若悬河  ④妙语连珠    ⑥高谈阔论  ③眉飞色舞 

 5、分组背诵,全班背诵。     

二、      创设情境诵读古诗。     

1、      欣赏《小池》视频歌唱版。

 (《小池》歌唱版)

2、      交流: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谈,教师伺机指导。
 3、看《小池》视频诵读版,了解关键字和对诗歌的导读,进一步理解诗歌。《小池》诵读版)

带着对诗歌的理解,分组自由读背,注意节奏、韵律和情感。                   

小  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   巩固练习,当堂反馈。

a)   选择合适的字词,填空。

      (1)需要   须要   频率    分贝

       梁老师家的狗狗小熊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动物。小熊的时间观念很强。每天早上6点,小熊准时到门口,用前爪扒门,嘴里发出呜呜的声音,告诉主人,它(        )出去了。如果梁老师哪天睡着了,小熊就会以超过60(         )的声音大声抗议,那是因为它要急着出去尿尿。小狗狗也是(        )关怀的。每天晚上临睡前,它都会蜷成一团,躺在梁老师的脚边,静静地享受着梁老师给它梳理,和它聊天。

     (2)燥   澡  噪  躁
    洗(   )  枯(   )  烦(   )      蛙鸣蝉(   )     (   )盆   急(   ) 名声大(   ) 口干舌(   )

 2、回忆学习的8个成语,选择填空。

b)   填空。

                  代诗人           写的《小池》是一首写景状物诗,通过                                                       等景物的描写,展现了                (季节)小池的美丽景色。读来令人                             (填一成语或四字词语)。

【参考答案:

1、须要  分贝  需要  

2、澡  燥  躁  噪  澡  噪   躁  燥 

 3、宋  杨万里   泉眼  树阴  小荷  蜻蜓   初夏   心旷神怡(最后一空意对即可)】

五、作业设计。

 1、查找一篇环保主题的文章阅读。

                 把“绿色”穿在身上   

①     将绿色环保作为理念引入时装,始于80年代。1997年2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最新成衣展中,首次集中展示了环保服装,并颁发时装环保奖,将绿色环保理念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得环保、休闲、健康等开始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这股强劲的绿色时尚潮流,将引导我们走向21世纪。

②     置身于被现代文明践踏得千疮百孔的地球,人们在饱尝自己破坏环境的恶果之后,终于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于是,80年代的艺术家们开始用自己的作品来警示社会。如不少服装设计师在素色大T恤上,鲜明地写着“拯救地球”的口号。这是最初的环保卫士们普遍使用的方法。

③     此后,回归自然开始成为一种设计理念进入服装设计师的视野。于是,80年代以来休闲风一直强吹不衰。设计师们纷纷从大自然中吸取艺术创作灵感,并使用天然纤维面料生产服装。天然纤维的棉、麻、丝绸面料的设计及消费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这是环保服装发展的第二阶段。到了环保服装发展的第三阶段,服装设计师则更主动地将环保意识贯穿到服装生产、面料开发等各方面。

④     用“再生利用”法有效地减少生活垃圾,是环保最主要的手段。随着消费形态的急剧扩张,带来了飞速膨胀的垃圾。而占垃圾总量40%的废塑料,只有3.7%可以重新利用,剩下的因难以分解而被称为“永久性垃圾”。设计师们则根据环保法则开发出一系列“塑料制衣”。如瑞典籍年轻女服装设计师夏洛特.尼尔森,在巴黎举办的“再生服饰”展示会上,利用冷冻食品包装袋等“塑料垃圾”制作的时装别出心裁;美国韦尔曼公司和戴尔期伯格公司的科技人员,利用回收的废旧聚酯饮料瓶制成鹅毛织物;法国的两家公司合作开发出30%羊毛、70%聚氯乙烯化纤线的套衣,因色泽鲜艳、蓬松、手感舒适、保暖而畅销法国;日本东泽纺织公司正选用废旧塑料瓶制作衣料等等。

⑤     由于环境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现在,许多国家纷纷颁布相关法规,以顺应环保服装潮流。例如美国、日本、韩国已颁布了有利健康和环保的各种成衣进入市场的法规。

⑥     环保、休闲、健康是21世纪最时尚、最持久的时装主题。一个人类与自然能和谐共处的新世纪正悄然来临。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相信会有更多的企业投身到环保服装的开发与生产中,会有更多功能独特、保护环境的环保服装问世。

⑦     明天,你我都会将“绿色”穿在身上。

 思考题:

(1) 了解环保服装发展的三个阶段。

(2)第⑧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3)说说文中的“绿色”的含义。

2、询问朋友、长辈,或者上网查找,在别人失意时,我们可以怎样鼓励别人,为下一节课的口语交际做好语言积累。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分角色对话等方式学会对需要鼓励的人进行鼓励。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关爱他人,给予他人的快乐,同时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引入鼓励

1、同学们,三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题目是《掌声》,回想一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课文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英的腿从小就落下了残疾,内心很自卑,一次,老师让她上台演讲,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这时,同学给了她一阵鼓励的掌声。她成功地完成了演讲,又在同学们的掌声中走下了讲台。从此改变了小英的生活态度,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

2、是什么让小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是同学们的鼓励。)

3、小结:是的,正因为同学的掌声,同学的鼓励,小英才有勇气完成了那次演讲,而且让小英从此变得开朗活泼。我们在生活中,有时会遇到种种困难,有时会没有勇气,缺乏自信,有时性格中难免胆小、情感难免脆弱,这时最需要的就是得到别人的鼓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会如何鼓励他人,让身边的人都感受你的爱心。(板书;学会鼓励)

二、情境示范,学会鼓励

1、让我们一起把目光投向2006年的10月,新北区将开展小学生英语口语比赛,张楚涵将代表学校参加本次比赛。于是,徐老师把张楚涵叫到了办公室,你瞧——(播放录象)

2、张楚涵答应参加比赛了吗?(没有)

3、那你们能帮徐老师找找原因吗?徐老师应该怎样鼓励张楚涵,才能让他树立自信呢?

(1)我觉得徐老师只是说张楚涵的口语很棒,也没有说出他到底棒在哪儿?我觉得应该再说具体点就好了。

(2)我看张楚涵本来就胆小,徐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他肯定更紧张了。哪里还有自信参加比赛啊!我觉得可以换个地方和张楚涵谈谈。

(3)徐老师应该告诉他,参加比赛不但是给学校增光,也是锻炼自己的机会,说不定通过锻炼,今后你就变得大胆了,就像小英一样。

(………………………………)

4、是的,徐老师和你们想得差不多,这不,她就把张楚涵带到了池心亭,和张楚涵一起谈谈心,聊聊天。(再次播放录象)

5、这次,徐老师成功了吗?(成功了)徐老师让张楚涵重新找回了自信,多厉害!说说看,现在你发现徐老师是怎样来鼓励张楚涵的?

6、交流并板书。(A、语言要有鼓励性,要真诚   B、可以帮助别人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C、可以运用名人故事和名言警句激励别人   D、要跟他讲清道理,必要时可以给予帮助   E、鼓励时注意眼神、动作……)

三、情境对话,学习方法

1、看来,学会鼓励别人也是一门学问,有很多的讲究。这不,我们学校“苗苗”电视台的“快乐加油站”栏目一开设,就接待了好多同学,他们来了!(出示课件)

情景一:张为民买了一套航模材料,回家拆开包装盒发现有几个零件损坏了,他想去退却没有勇气……

情景二:科学课上,茅义军两次实验都没有成功,他想打退堂鼓……

情景三:宗家伟在班级田径队成绩一直很出色,校运会前夕,由于状态不佳,他担心这次参赛会影响班级成绩……

2、请同学们读读他们的故事,想想:假如你就是“快乐加油站”的主持人,你会怎样来鼓励他们呢?

3、师生合作,情境鼓励。

(1)现在我就是张为民,谁愿意来鼓励鼓励我,好吗?

A:老师,我买了一套航模材料,回家拆开包装盒发现有几个零件损坏了,我能去退换吗……

B:当然可以啊。

A:可是我不敢,我一个小孩子,那些都是大人,我讲不过他们的。

B:你知道吗?这和大人,小孩没有关系,关键是你有理啊。

A:我有什么理啊?

B:你知道吗?你买的航模材料是伪劣商品,责任应该由商家来承担,而且,你买了他们的商品,你就是消费者,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你完全有理由去退换的。而且,你还可以拨打3、15消费热线,投诉他们呢!

A:可我一个人不敢啊,我怕我说不好。

B:走,我陪你一起去,好吗?

A:好吧。

(2)说说,你们是怎么鼓励成功的?(学生自我评价)

4、看,茅义军和宗家伟还有难事儿呢,同桌合作,试着鼓励鼓励。

5、指名对话,即时评价。

6、小结:是的,真诚的鼓励,能让人拨开云雾见青天,能给无助的人一份关爱,一份支持。

四、链接生活,真情体验

1、同学们,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开心的事?听,现在,我们学校的“苗苗”电视台的“快乐加油站”栏目又开播了。(出示课件,背景图片)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快乐加油站”今天又与大家见面了。你的心情好吗,你的脸上有微笑吗?生活的路总是坎坷不平的,当你气馁时,不妨参加我们的节目,把你的顾虑和想法说出来,我们会为你鼓励加油,给你信心和力量。我们的热线电话是5863016,你可以拨打我们的热线,和主持人交流哦。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就说出来好吗?(播放录音)

(1)现在我是栏目的临时主持人,节目开始了——

(2)教师接听电话,示范鼓励。

(3)现在,我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一个机会,热线就在你的手中,你就是今天“快乐加油站”的主持人,走下去,寻找你鼓励的对象,倾听他们的故事,然后给你的好朋友,给后面听课的老师一点鼓励,能行吗?

(4)学生选择对象,练习鼓励。

(5)教师巡视,找到鼓励较为成功的一对,上台展示。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时间过得真快,今天的节目接近尾声了,希望下次我们继续相约在“快乐加油站”。今天,我想送给大家一段美文,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在今后的生活中,心中常怀关爱,学会为他人送去鼓励,让爱的阳光普照我们每个人的心田。

2、指名一学生读文字,(点击课件),播放《爱的奉献》。

鼓励不是鲜花,鼓励也不是太阳。但它却可以是一滴甘露,使鲜花绽放。人生的路上有太多的坎坷,也有太多太多的崎岖。长路漫漫,夜幕重重。当朋友在黑暗的重重包裹中泪流满面时,你送去一份鼓励,就是在保护一株风雨中的幼苗,守护黑暗中的一星烛光,呵护寒夜里的一个希望。

相信,只要我们学会鼓励,明天的阳光将会更加灿烂!

知识链接
             “须要”和“需要”  

                       王栋祥        

 ——为什么这里用的是“须要”而不是“需要”?“须要”和“需要”有什么区别呢?

“须要”和“需要”意义很接近,但他们还是有细微差别的。
    词义词性不同:

    “须要”着重事理上情理上的必要,口气强烈,一定要,只能做动词。例:教育儿童须要耐心。

   “需要”⑴表示动作,应该有或必须有的。例:我们需要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⑵表示名称,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例:从群众的需要出发。

   强调重点不同:

“需要”偏重需求之意,强调对可见可感物件的要求,主体与客体之间有这要求与被要求,使用与被使用关系。“需要”是有需求不一定得到满足,

“须要”偏重必须,强调事理上的必要,一般不用在对具体物件的要求上。“须要”是必须做到无条件的满足!

利用实例辨析:

我们常这样说:“你需要食物来充饥。”“你须要放弃才能取得。”

但是我们不会这样说:“你须要食物来充饥。”“你需要放弃才能取得。”

为什么呢?关键的一点要求的对象“食物”是具体的,“放弃”是抽象的,所以客体的属性决定了我们对这两个词语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