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教研组>>低语组>>阅览文章

一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发表日期:2016/4/25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阮 弘 有1511位读者读过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横溪小学  刘莉丽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本单元共三篇课文,《蘑菇该奖给谁》、《骑牛比赛》、《小松树和大松树》,虽然都是故事,但有的是童话故事,有的是寓言故事。这几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而且这个深刻的道理是借文中人物的口表达,文字浅显、语意深刻。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一单元称之为“明理篇”。《蘑菇该奖给谁》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是“因为他敢和高手比呀”,告诉我们有勇气敢于与高手比,虽败犹荣。《骑牛比赛》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是“你不知道我曾经从牛背上摔下来上千次”,告诉我们高超的技术是靠长期刻苦锻炼得来的。而《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是“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明理篇的关键是让学生读懂句子蕴含的道理。因此,抓住中心句体会故事表达的深刻道理,应该是这组课文教学的一个关键。教学中,我们要把悟理渗透在对人物形象的感受、评价上,渗透在特定情境的对话中,不宜为说理进行抽象的分析。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这些课文内容虽然浅显,且文中都有明确的揭示主题的语句,但意义深刻,孩子们往往不能深刻地体会。三篇课文的故事性强,《蘑菇该奖给谁》借助对话展开情节,相对而言篇幅较长,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有直接联系,《骑牛比赛》则不然,故事讲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与我们的生活差异性很大,《大松树和小松树》的意义看似浅显,但很多孩子不能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因此,本单元课文的教学应加大情景创设的力度,着力为孩子“扫盲”:1、用读好对话、说好插图、演好角色的方式,引导孩子进行角色归位,从而突破难点——要敢于和高手比。

2、引导孩子扫知识方面的“盲点”,例如搜集文字、图片资料,了解有关南美洲、有关骑牛比赛的知识,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3、角色模拟,实地表演,理解风伯伯的话。

总之,以情激趣,情趣为先,力争让孩子在快乐积极的学习活动中阅读明理。

三、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1、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并读通课文。

2、学会29个生字,认识6种偏旁,认识绿色通道内22个汉字。认识3个多音字(得、地、只)。

3、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由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4、学习问号、感叹号,能读出陈述、疑问语气。(三课皆有)能正确读出长句子中的停顿。〈骑牛比赛〉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四、课例教学设计

《蘑菇该奖给谁》

一、教材分析:

 《蘑菇该奖给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6课。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黑兔和小白兔参加跑步比赛的故事,它告诉学生要有勇气,敢于和强手竞争,虽败犹荣。全文以对话的形式叙述,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

 《蘑菇该奖给谁》是本学期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童话故事。之前,学生在第一册学习过《北风和小鱼》、《三个小伙伴》等童话,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至第十自然段,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对话时的不同语气。

 2.学会10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

 3.让学生懂得:敢于和高手竞争,才能显示真正的本领。

 三、教学重难点: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初步感知借助课文语言材料,知道小白兔具有不畏高手的勇敢精神,初步理解敢和高手比的道理。

 2.寓识于读,认识本课田字格及绿线格里的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3.学习在田字格里正确、端正地书写生字,认识两个新偏旁。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教学准备:

 1.课文的录音磁带;

 2.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幅有趣的图画,(课件出示兔妈妈把蘑菇奖给小朋友的图)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说一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激趣:看了这幅图后,你有什么疑问吗?(兔妈妈为什么要把最大的蘑菇给小白兔而不给小黑兔呢?)小朋友们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3.揭题:那我们今天学习第六课《蘑菇该奖给谁》。

 (设计意图:要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教师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美好的情境,起到了引人入胜、激发兴趣的作用。)

(二)细读课文,悟情明理

 1.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自己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轻声读,高声读,还可以邀请你的同桌和你一起读。要求: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自由读文。

 一读要求:(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生字词。

 二读要求:

 边读边思考刚才的问题,寻找答案。

 2.检查反馈。

 (1)读准字词的音:

 参加 练习 提着 乌龟 冠军

 敢于 临走 嘱咐 得意 落在

 (2)读课文

 先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3)说课文

 刚才的问题有了答案了吗?谁能说说?(课文是写小白兔和小黑兔参加跑步比赛的事,小黑兔和乌龟跑得了第一名,却没有得到奖品。小白兔和骏马赛跑落后了,兔妈妈奖励他一只大蘑菇。)

 (4)齐读第一节。

 (5)这一节有两个字特别重要,你认为是哪两个字?你认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6)每当你背上书包上学去的时候,妈妈会嘱咐你什么?你去别人家做客时,妈妈又会嘱咐你什么?那兔妈妈在临走前又会嘱咐两个孩子什么?你能学兔妈妈那样来嘱咐嘱咐两只小兔吗?

 3.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

 (1) 指名读兔妈妈的话。

 晚上,兔妈妈提着一大篮蘑菇回来了,它要检查小兔们白天的现。小朋友们想一想,兔妈妈问这话时,心里会想什么?那么,她会是什么神态呢?说话的语气会怎样?谁能来试试?(出示兔妈妈问的话)

 (2)指名读小黑兔的话。

 听了妈妈的问话后,谁抢先回答的妈妈的问题?(出示小黑兔说的话)想一想:小黑兔为什么要抢着说?(板书:第一)说话时是什么神态?谁能把得意的样子做给大家看看。

 (3)同学们再来看看小白兔的表现。(出示小白兔说的话)让学生找出表示神态的词语:难为情。小白兔为什么感到难为情?(板书:后面)谁能来读读小白兔的话,让大家能感受到难为情的意思?

 (4)现在,我们来讨论讨论:为什么小黑兔很得意,而小白兔却难为情

 (5)分角色读第一次对话。

 4.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

1)兔妈妈对小兔们的表现没有马上作出奖励,而是再问了一句(师读兔妈妈的话)——“你们今天都跟谁比赛啦?这一次,两只小兔又分别作了回答。不过,与上次对话不同的是,这次课文中没有描写他们的神态。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2)学生尝试读67两小节后,进行交流:从他们的话语中,仍可以感受到小黑兔的得意和小白兔的难为情。再让学生说说: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小黑兔:所有的”——得意;小白兔:”——难为情。)

 (3)指导朗读两只兔子的回答。

 5.指导朗读第三次对话。

 (1)听了两只小兔的回答,兔妈妈很快作出了奖励。那么,兔妈妈把最大的蘑菇奖给了谁?(出示兔妈妈说的一段话)指名读。

 小朋友们想一想,兔妈妈在说这话时,是什么心情?你能从哪几个词语上看出兔妈妈的激动心情?

 哪位同学再来读读,我们一起听听,看能否感受到。

 (2)指名读小黑兔的话,看看这次小黑兔是什么神态?为什么?老师也为小黑兔得了冠军却没得到奖励,小白兔最后一名却获了奖而抱不平。你们觉得呢?让学生展开讨论。

 (3)在观察课文题目上面的两幅图。描述自己曾看到的骏马奔跑的景象和乌龟爬行的样子,比较它们的速度。再观察小白兔和小黑兔比赛的情景,说说今天两只小兔谁跑得速度快?

 (4)看来,兔妈妈的奖励一点没错。那么,兔妈妈的奖励单单是因为速度吗?指名读最后一段。原来,兔妈妈奖励小白兔是因为他敢和高手比呀!那同学们来讨论一下:为什么兔妈妈更看中这一点呢?

 结合两只小兔子比赛的情况来讨论,得出:与高手比能激发人奋起直追,促使能力提高;与低手比常会使人消磨斗志,能力也会退步。而且,与高手比需要勇气和决心。

 (5)啊,兔妈妈的奖励一点没错。不过,小黑兔还没有认识到,你能把道理说给它听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书,激发学生把书读好的欲望。让课文中的文字和图片活动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充分了解小白兔、小黑兔比赛的情景,为抓住本篇课文重点和突破难点作了有效铺垫,而不需老师过多的说教。)

(三)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练、提、参、乌、过等字。

2.引导观察

 练:左边绞丝旁前两笔撇折的撇是平行的、折是平的,两个撇折端点基本对齐;第三笔提稍向左一点起笔。右半边第一笔要写的跟绞丝旁差不多宽,在绞丝旁第二撇下面一点起笔,第二笔撇折起笔跟绞丝旁第一笔撇折一样高,折跟绞丝旁第二笔折平齐;后面的横折钩起笔高度在绞丝旁的中间,钩底比绞丝旁略低;最后两点像两滴水溅在钩的两边。

 提:提土旁稍长一点,是稍短一点,左右两部分紧靠在一起。

 参:下面三撇跟中间大字那一撇刚好组成了三条小河,这三条小河差不多一样宽。

 过:走字旁上面一点要跟下半部分分开,这样显得大气,寸的竖钩起笔要高过走字旁的点,横的起笔在走字旁的点下偏右一点起笔常不能超过走字旁的底。(1)歌诀法

 参:“ ”字头,中间,三撇从上到下。

 练:左边( )绞丝旁,右边像又不像,第三笔是横折钩,多多写记心上。

 3.减一减

 乌:去掉一点就是

 4.换一换

 提:字去掉,换上就是

 (设计意图:写字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一条龙贯穿小学阶段各年级的始终。老师给出正确的识记字形的方法,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