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教研组>>高数组>>阅览文章

四年级数学备课组第三次活动记录

发表日期:2016/4/14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邵平生 有945位读者读过

窗体顶端

四年级数学备课组第三次活动记录

时间:4月12号                  

地点:四年级办公室

人员:喻倩、张金花              

内容:1、第三、四、五单元教材分析; 2、关于解决问题策略的练习组织。

摘要:

今天,是我们四年级数学备课组第二次活动。喻老师就第三、四、五单元的教材进行具体分析,并且讨论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灵活应用。

一、单元内容分析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材

简析

本单元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编排,是整数乘法教学的最后一个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十分相似,把它们的教学分开编排,主要是受认数教学的限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不会满一万,可以在认识万以内数阶段里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经常会超过一万,只能在认识多位数以后教学。相对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而言,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更容易发生错误,更需要具有良好的习惯,细心运算、及时检验得数。另外,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中,还会出现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没有的情况,如两个乘数的末尾都有0(几百几十乘几十),以及相应的积的变化规律。所以,把三位数乘两位数编排一个单元,教学内容还是相当丰富的。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难点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教学

措施

1.注意让学生自主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

3.以探索运算中数值规律的练习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课时安排

6课时

 

第四单元

用计算器计算

教材

简析

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如果遇到更大数的四则计算,提倡使用计算器。计算器是人类发明的计算工具,能够十分便捷地得到计算结果,而且价格便宜,已经相当普及。数学教学合理使用计算器,既不会降低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能把学生从繁琐、沉重的笔算负担中解脱出来。鼓励学生有条件地使用计算器计算,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项内容。

本单元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整数四则计算的口算、笔算和估算的基础上,紧接着认识多位数而编排,是极好的时机。教学内容包括认识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的计算,并且探索计算中的一些规律。认识计算器是使用计算器的前提,用计算器计算是基本技能,探索规律为计算教学增添思维含量。

教学

目标

1.增加用计算器计算是近几年来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之一。计算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生适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体验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感受到使用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

难点: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

措施

1.在介绍计算器时,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构造和基本功能,再通过学生动手尝试操作,明确操作步骤,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教学中通过生活中的使用计算器的场景,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价值。

3.在介绍计算器功能,认识计算器键盘的作用和操作方法时,注意让学生尝试操作,在相应的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探索性学习,培养数感。

4.教材安排了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计算器有关的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计算器功能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

简析

四年级上册里的解决问题策略,利用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列表”等形式整理条件和问题。本单元的解决问题策略,通过画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里的数学信息,借助图画直观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列表和画图都是解决问题常用的策略,其主要作用在于促进正确理解题意,帮助分析数量之间的联系,形成解题思路。由于列表和画图的整理形式与方法不同,把它们分开编排有利于教学。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学习每一种方法,体会其思想,学会其技能,体验其应用价值,逐渐内化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第一学段的教科书里,曾经出现过直条图、线段图以及其他形式的示意图,这些都是教学本单元内容的基础。在着重教学画图策略的时候,如果能适当联系列表整理的策略,会使画图的效果更好。像这样使解决问题的策略趋于多元化、综合化,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目标

1.以现实情境引发自觉的枚举活动。从教材的角度讲,枚举是教学的新知识,而学生在日 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曾经进行过枚举活动, 具有简单枚举的经验, 这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 源。

2.逐渐增加问题的复杂程度,逐步学会枚举方法。 枚举的适用面是比较宽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它解决。枚举策略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逐步 学会枚举方法是教材的第二条线索。

    3.回顾解题活动,体验枚举。感悟和体验是认识枚举策略的重要渠道。“提出实际问题—解 决实际问题—回顾再认解题活动” 是教材设计的又一条教学线索, 各道例题都按这条线索 编写,并为教学预留感悟、体验枚举活动的时空 。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难点: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 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 有序性, 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

措施

1.精心选择实际问题,画图表示题意,学习借助线段图解决问题。

2.通过画图解决多种问题,形成画图策略。

3.抓住培养策略的时机,在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想不到解题方法的时候,不要为他们解释题意和提示算法,而要鼓励他们通过画图整理数学信息、理解问题、探索思路、寻找解法。在解答问题以后,不能满足于结果是否正确,而要引导学生体会画图整理信息对解决问题起了什么作用,从而对这些整理活动产生好感,并愿意在以后的解题中自觉运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二、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现实世界是紧密相连的,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数学情境,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如在学习了乘法计算之后,设计一个数学情境:在一个体育用品商店,有足球,篮球等各种表明价格的体育用品。可以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如,3个篮球多少钱?100元钱可以买到哪几种体育用品?等等,从而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重培养学生动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发展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不同的学生在认识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因此他们有不同的认识方式喝解决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喝解决问题。

3、重合作交流,尝试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大家合作做一个事情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同学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

4、重培养学生及时反思的习惯。

   策略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结果的及时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性的引导学生反思这样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刚才你是怎样做的?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对解题策略的理解和渗透,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

在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想不到解题方法的时候,不要为他们解释题意和提示算法,而要鼓励他们通过画图整理数学信息、理解问题、探索思路、寻找解法。在解答问题以后,不能满足于结果是否正确,而要引导学生体会画图整理信息对解决问题起了什么作用,从而对这些整理活动产生好感,并愿意在以后的解题中自觉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