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备课组第二次活动记录
发表日期:2016/3/26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邵平生 有804位读者读过
窗体顶端
四年级数学备课组第二次活动记录
时间:3月22号
地点:四年级办公室
人员:喻倩、张金花
内容:1、第一二单元教材分析; 2、关于计算的练习组织。
摘要:
今天,是我们四年级数学备课组第二次活动。张老师就第一二单元的教材进行具体分析,并且讨论如何抓紧学生的计算练习问题。
第一单元 |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
教材 简析 |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的教学,让学生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这个目标所指的实例,主要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联系实际事例可以直观感受物体的平移运动、旋转运动,以及轴对称的平面图形,积累一些有关物体或图形的运动变化的初步体验。本单元继续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其内容与第一学段有较大的差异。课程标准要求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水平平移或竖直平移,在方格纸上按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把简单图形旋转90°;通过把图形对折,找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或者在方格纸上补全轴对称图形。上述的所有画图与操作活动,其目的都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含义,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
教学 目标 |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或旋转90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会画一些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使学生学会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使学生在认识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的与变换的兴趣,进一步感受对称美、感受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运用。 |
教学 重点 难点 |
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认识平移与旋转。 难点:能在方格纸上把图形平移和旋转90°。 |
教学 措施 |
1.以折和画为学习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能力,把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旋转,主动学会在方格纸上旋转图形。 |
课时安排 |
4课时 |
第二单元 |
认识多位数 |
教材 简析 |
经过20以内的数、100以内的数、10000以内的数三个循环的认数教学,学生已经获得了许多数的知识。他们联系实际,体会了数的意义,初步建立了数概念;学会了表示数的方法和技能,会认、读、写一万以内的整数;感受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数表达身边的物体有多少个……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也会经常接触到较大的数,需要用大数来表达和交流,这就要求拥有大数的知识。已经认识的数以及已有的认数活动经验,使学生具备了进一步学习大数的条件。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十进制计数法。包括万级和亿级的计数单位和相应的数位,多位数的组成和读、写方法,多位数的改写和近似数,多位数的大小比较以及实际应用等内容。掌握这些知识,能够加深对整数的认识,在现实情境中更好地应用整数,并为进行多位数的四则计算以及认识小数打下基础。 |
教学 目标 |
1.使学生结合现实的问题情境,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认识万级和亿级的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理解并掌握含有万级和亿级的数的组成,能正确读写多位数;会用算盘表示多位数;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会把整万数或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感受大数目的实际大小,能用大数目描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具体数量,获得良好的数感;能有根据、有条有理地思考和表达,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认识多位数的过程中,感受大数目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习惯;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
教学 重点 难点 |
重点:1.认识万级数和亿级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组成,掌握多位数的读写方法; 3.会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难点:1.中间有零的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2.用“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
教学 措施 |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有层次地组织学生的认数活动。 2.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主动建构对新知识的理解。 3.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感受大数目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认识比一万大的数是由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常常需要对大宗物品的数量进行统计,这就需要用到较大的数,需要认识含有万级和亿级的数。另一方面,认识了这些数以后就能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描述、分析有关的生活现象,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4.适时引入近似数,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同时注意不同学科的知识的融合,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
课时 |
7课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