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教研组>>高数组>>阅览文章

五年级数学备课组第六次活动记录

发表日期:2016/11/25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邵平生 有920位读者读过

窗体顶端

五年级数学备课组第六次活动记录

时间:12月6号                  

地点:3-1办公室

人员:喻倩、张金花              

内容:第六七单元教材详细分析。

摘要:

今天,是我们五年级数学备课组第六次活动。喻老师就第六七单元的教材进行具体分析。

第六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图两部分。全单元安排两道例题,具体编排见下表:

例1认识并应用常见的复式统计表

例2认识并应用常见的复式条形图

(二)教材安排和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单式统计表中数据信息的基础上,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学会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对复式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教学时我们分两段展开,首先是把四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张复式统计表,我们可以先直接呈现表示四个兴趣小组人数的单式统计表,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这四张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相同点,明确这几张单式统计表都有性别与人数两栏;通过比较不同点,明确每一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某一个兴趣小组的男、女生人数情况。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产生将这四张表合并成一张表的心理需求。接下来,直接呈现完整的复式统计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其中表头的表达方式是学生从未见过的,可在观察表格的基础上作适当介绍,使他们明白:表头分成了三个部分,它们分别表示横栏类别、表中数据、竖栏类别。然后引导学生对照原来的单式统计表,寻找相关数据在复式统计表中的位置,并理解新增的“总计”栏目的含义。在学生对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可要求他们把单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填写到复式统计表中,并算出相应的总计数。完成填表后,要引导学生围绕教材提出的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并在讨论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计算合并数与总计数的方法,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价值。其中,前两个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说说是从表中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又是怎样计算的,而且要引导他们认识到:计算总计数的不同方法能起到检验的作用。最后要引导学生通过将复式统计表与前面的单式统计表进行比较,进一步感受复式统计表不仅能反映每一个兴趣小组的人数情况,而且还能从整体上反映这些小组的人数情况,并对四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以及合计数进行比较。

其次是体会复式统计表的特点。学生一边填写例题的统计表,一边感受这张表格里的数据多,信息量大。教学例1,应该安排学生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引导他们把四张简单表格和复式统计表比较,感受复式统计表里能够看到更多的数据,知道更多的信息;能够全面了解青云小学五年级四个兴趣小组的人数,还能方便地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比较;便于提出更多的问题,引起更多的思考……这些就是复式统计表的特点,也是人们经常制作和使用复式统计表的主要原因。

完整制作复式统计图需要较多时间,尤其是手工制作更加麻烦。统计教学的重点已不在画图和制表上面,没有必要花费过多时间来画条形统计图。然而,“练一练”和练习十六里仍然有画统计图的练习,这些习题有三个共同点:一是都在方格纸上画统计图,利用方格纸的竖线和横线画条形图的直条,比较方便,也不费时。二是给出了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部分练习题要学生确定纵轴的1格表示多少数量。三是规定了图例,应该按图例的规定,用两种不同标识的直条分别表示两组数据。教材只留给学生画直条的任务,既减轻了画统计图的负担,又能使他们在画直条的活动中,体验条形图的特点——利用长长短短的直条直观表示大大小小的数据。

教学注意点

在教学时应当是学生自主发展得过程,教师要注意问题引思、尝试合作、观察交流、图表结合进行教学,要精心组织学生参与统计活动,学会分析数据的变化,并解答问题,尤其要强调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复式统计表的教学侧重点放在把几个相关的单式统计表复合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上通过这种复制让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和功能。复式条形统计图则让学生经历“认识图形----补画图形----分析图形”的过程。

 

第七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用枚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枚举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之一。而且,枚举时十分讲究有序思考,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很有帮助。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例1在表格里有序地一一列举,初步体会列举策略

例2有意识地使用列举策略解决问题,鼓励列举形式活泼多样

二、教材安排和教学建议

学生在自主进行的列举活动中会感到,列举不能有遗漏,也不能有重复,应该有序地进行。如果把各种围法的长、宽以及面积等数量分别记录下来,就能方便地比出面积最大的围法。于是产生优化列举活动的愿望,这就是填表列举的思想基础。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列举的表格,而且按长从大到小、宽从小到大的次序,及时算出各种围法的面积。正确列举的关键在于“长方形长与宽的和是11米”,把握住这个关系,才能找到对应的长与宽,也才能算出相应的面积。所以,例题在列举之前,先计算长方形长与宽的和“22÷2=11(米)”,为正确列举作准备。

填表列举以后,还要提醒学生检查自己的列举有没有遗漏或重复,进一步体会“有序”列举的重要性。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列举从哪里开始,按怎样的次序进行,感受这里“从大到小”“从小到大”列举的好处。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列举到哪里结束,这里只要找到“长6米”“宽5米”就够了,如果再列举下去就重复了。

从摆小棒列举到填表列举,动手的成分少了,动脑的成分多了。从没有表格的列举到填表列举,有序性加强了。这个环节的教学要处理好摆小棒到填表的过渡,从无序列举到有序列举的改进,激发并利用学生的优化愿望,提升数学思考的水平。

例1的教学不能满足于获得问题的答案,回顾列举过程,反思相关活动。还要继续提炼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引导他们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做法,感悟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这里的回顾与反思,可以先是相当具体的,包括怎样想、怎样算的,采用了什么形式,进行了哪些活动,小棒是怎样有条理地摆的,表格是怎样有序地填的……然后比较概括地理解自己所开展的活动是一一列举,这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深刻体会“有序”“不重复”“不遗漏”都是列举的要领。

例2要求学生主动应用列举策略,灵活开展列举活动,进一步体验列举的方法。首先由实际问题引发列举活动。它的情境里有4支足球队,每两队比赛一场,求一共要比赛多少场。他们选择列举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例1学习的影响。二是例2的问题情境提供的启示。学生会感到解决这个问题不一定列式计算,“排一排”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从而选择列举策略,尝试开展列举活动。教学时,要通过“读”题和“说”题进入问题情境,弄清楚“每两支球队之间比赛一场”的意思,这是引发列举策略的关键。

学生易错点

按照标准不重复、不遗漏,有规律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