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教研组>>低语组>>阅览文章

低语活动材料(二)

发表日期:2016/4/22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阮 弘 有776位读者读过

IMG20160331160525董玉梅

小松树和大松树 教学设计

横溪中心小学董玉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地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教学准备:大、小松树图片

一、看图揭题

1、(出示图)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什么?板书:小松树、大松树。

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生字,怎么记住它?看老师把字送回田字格,认真观察,跟老师书空。我们在写的时候,木字旁要写得小一些,捺要变成点,不和右边打架。右边写得宽一点,左窄右宽,松字才漂亮。

2、让我们来亲切地叫叫它们的名字。瞧,这一大一小的松树该怎么读?指名读。

3.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大家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打开书第8课,自由读课文。注意听好老师的要求: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次,把字音读准。

2、生自由练读,师巡视指导

谈话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1、谈话: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一大、一小两位朋友,想起它们了吗?你们瞧!它们来了!

2、分别拿出大小松树的图片,提示:小朋友们,瞧!我是谁?(用你是回答)谁能说说我长的怎么样?

3、师模仿大、小松树的口吻:小朋友,很高兴认识你们并能成为朋友,我们哥俩出来已经好久了,想回家了。你们认识我们的家吗?那谁愿意送我们回家?(请学生上台动手贴图,并说说它们的家)

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师指着图):它们两个呀,一个长在山上,一个长在山下,它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来听一听课文朗读,想象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发生的故事,并听听这位叔叔是怎样读课文的,要仔细听哟!

1、小朋友,刚才这位叔叔读的好吗?想不想向他一样读一读?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读得很好,试试吧!

2、小朋友,通过刚才的听和自己的读,你能找到小松树对大松树说的话在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吗?谁愿意来读读这个自然段?(指名读)

谁还想再来读一读?(指名读)

3、你能找出小松树对大松树说的话并用﹏﹏画出来吗?

4、老师也找到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句子: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你喜欢这样的小松树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说出小松树很无礼、很得意、很骄傲……)

你觉得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小松树非常骄傲,得意? 指导读好词语:  多高、很远很远、你呢

5、自己带上动作、表情练读。指名读、齐读。

6、小结:可见,这是一棵(      )的小松树

7、询问过渡:小松树这么骄傲,大松树听了生气了吗?看看课文插图

生:大松树没有生气,它还在笑呢。

生:大松树不跟它一般见识。

……

五、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读读笔顺,观察结构,比较异同。(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自己想办法识记:

3、师范写,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肩平足安,胸离桌一拳,眼离书一尺。

学生写字情况反馈。

上课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生动、浅显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明白做人不要盲目自大的道理,课文融情于理,充满童真童趣。整堂课教学下来,我个人认为自己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点:

1.能够带领孩子入情入境, 让他们走进大松树和小松树的内心世界。在导入部分,我就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区别。走进小松树内心的同时也使孩子们获得文本的教育意义。

2.指导朗读较为深入,能够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朗读中我抓住了课文中关键的话来进行引导:(1)小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架起走进课文的桥梁,以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小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朗读,然后我问:说这话的时候,小松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同学说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还有的说觉得自己很高兴,显然,第一种答案是正确的,而第二种则有点偏离了问题本身。于是,我利用朗读这一手段,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了不起也好,骄傲也好,高兴也好)通过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配上动作进行表演朗读更好。同学们一下子就在自己的座位上练开了。通过表演朗读的形式,体验小松树的心理,走进小松树的内心世界,使得教学轻松又简单。

设计是好的,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

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有点单一,不会激励孩子们主动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回答问题的孩子参与度不是很高。老师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激励作用,对回答好的学生,老师应该大加赞赏,促使孩子积极的思考,大胆的发言。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慢慢的改正。

3.板书的时候不讲究,课下反思,可以直接在图片跟前写小松树和大松树,那样会更直观,也不用挤了。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扬长避短,争取做得更好!

评课:

刘莉丽老师:课文导入富有情趣,双基抓得扎实,适时捕捉课堂信息,及时提升,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行说话训练。

张翠巧老师:董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随文识字,采取多种方式帮助理解课文,其中以朗读促理解,以理解带朗读的方式值得点赞。

谢铁梅老师:课堂氛围轻松,教师抛弃了琐碎的词句教学,紧紧抓住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对话展开教学,通过各种诵读感悟让学生理解课文。

柏斯英老师:邱老师老师课堂语言生动有趣,能引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字音教学中能抓得牢,学生接受得好。

蔡梦婷老师:教师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朗读能的训练,做到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悟思想感情。

邱美玲老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趣”洋溢于课堂。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阮弘老师:邱老师联系生活经历,创设情境为学生搭建一个生本对话的平台,把思想教学融于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生乐于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