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教研组>>低语组>>阅览文章

一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发表日期:2016/3/28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阮 弘 有1249位读者读过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董玉梅

一、教学内容

《春笋》、《雨点》、《小池塘》、《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练习2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五篇课文和一个练习。这个单元意在告诉孩子们:大自然的一些美景,如:春笋、雨点、池塘、梅花、大草原,让孩子们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

  本单元中的课文语言生动、活泼,简洁、明快,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美、意境美。《春笋》精心提炼的动词往往能更加准确生动地传情达意。《春笋》就提炼了一系列动词,精当地表现了春笋破土而出、奋发向上的旺盛生命力,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雨点》是一篇引导孩子认识自然现象的小诗(儿歌)全诗8行、4,每一句字数相同,形式一样,读起来节奏感很强,算得上朗朗上口。课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雨点落入池塘、小溪、江河和大海里的不同模样: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四种动作是一年级的孩子所熟知的,也是他们可以真切感受甚至直接表现出来的。课文表述由静到动,由小到大,不仅内容丰富,且构成了审美的多样性,读来颇有趣味。再加上课文分别给雨点的四种状态配了插图,也大大方便了孩子们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

《小池塘》的意境很美,如诗如画。它描写了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美丽景象,为了表现这种意境,作者大量采用了比喻来表现这种意境。全文共出现了六个比喻:把池塘比作眼睛;把芦苇比作睫毛;把白云比作白鹅;把太阳比作气球;把月牙比作小船;把星星比作珍珠。课文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赋予静态的池塘以动感和生命,给人一种美的愉悦,是一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好教材。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种静态中的动感和生命之美如何使学生领会,这无疑是教学本篇课文的一个难点。

《春到梅花山》梅花山,顾名思义,以梅花著称。这里的梅花数量和种类都很多。课文描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情景。课文插图形象地反映了课文内容,供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山梅花盛开、人流涌动的情境。课文着重描写的是早春时节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

《草原的早晨》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抒情散文,文章开始用一个生动的比拟“鞭声打破了黎明的黑暗,使得草原在黎明的鞭声中醒来,”告诉学生这是草原的早晨,作者先描写了近景,从羊圈中蹦跳着冲出的羊群以及追赶羊群的骏马,简洁的描写了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本文意在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文章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生动,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也是对学生情感熏陶的好课例。

练习2中共安排五个项目,内容包括学习字词句,写好铅笔字,读读背背,想想做做和口语交际。字词句和口语交际是训练重点。

1.学用字词句:读描写春天的句子,感受春天的美好;找同偏旁的字并说说偏旁的意义作用,了解形声字构字的巧妙,感受汉字的结构美,提高识字兴趣与能力。

2.写铅笔字,认识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

3.读读背背:熟读识记四个描绘春光的成语,体会成语的韵律美、画面美,背诵两则谚语,教育学生爱惜光阴,鼓励学生背诵有意义的谚语。

4.综合性学习:结合“三八”节,作一张贺卡,写上一句话,让学生在“做”、“写”、“问”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索精神。

5.口语交际:观察图画,展开想象,能当众介绍春天的美景,意思要明确,语言要规范。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会写4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课文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体会春笋冲破重重阻碍顽强向上的精神。

2、让学生读懂课文,认识雨点的动态变化。

3、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词语、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让学生置于春光之中,受到美的熏陶。

5、看图理解词语,启发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牧民的勤劳。

、学情分析:

   本组教材是围绕“大自然”这一主题编写的。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因此,应以本组教材为凭借,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唤醒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学生对抓重点词句品读已有一段时间的训练,可继续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读懂课文

、课时安排

1、春笋……………………………2课时

2、雨点……………………………2课时

3、小池塘…………………………2课时

4、春到梅花山……………………2课时

5、草原的早晨……………………2课时

6、练习2…………………………3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