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数学赵桂华教研课
发表日期:2016/5/20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江花 有911位读者读过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进位加法中,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以及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4.培养学生作业书写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班有没有小朋友收集邮票?收集邮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增长知识,可以培养办事认真的习惯和毅力。你们看,有两位小朋友都是集邮爱好者,他们正在数自己的邮票张数呢。(出示情境图)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根据现实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小朋友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列式解答吗?
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求和的问题:“两人一共有多少张?”并让学生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34+16”
三、实践操作,探索算法。
1.学生尝试计算34+16。
(1)“34+16=?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来讨论一下。同学们可以借助计数器、小棒这些学具,也可以尝试创新用别的方法,看哪个小组讨论的最好。”
(2)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教师巡视,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讲解算法。
反馈方法1:我们组用计数器,先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4个珠子。要加16,十位上拨1个珠子、个位上拨6个珠子。个位上4个加6个是10个珠子。就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把个位上10个珠子拨去。得到50。
反馈方法2:我们组用小棒来摆的。先摆3捆4根,再摆1捆6根。 4根加6根是10根,10根可以再捆成1捆。3捆加1捆再加1捆是5捆就是50根。
反馈方法3:列竖式,并引导学生讨论应该从哪一位算起?说说自己的理由。
十个
3 4 先算个位4加6得10,向十位进1
+1 6 位写0;
5 0 十位3加1再加进上的1得5。
全体齐复述后,再指名复述练习。
2.试一试
6 5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再请几个学生板
+ 2 8 演,集体评议、订正。
3、结合两道算式,请小组讨论在笔算进位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四、巩固提高,练习实践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分组练习,指名板演,并选择其中的几道题说说笔算的过程。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第3、4题
学生看图意,再独立列式解答,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写上单位名称。
五、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赵桂华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口算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知识经验基础,所以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进行合作交流得出计算方法,从而让学生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并能正确进行笔算加法。
整堂课将算法思维、算法多样化渗透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馈练习,及时巩固;拓展创新,提炼升华”中。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的教学理念。上课时,先由学生自主观察主题图,找出已知条件,然后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的教学理念。先由学生自主观察主题图,找出已知条件,然后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再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提炼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列式解答。在解答本环节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提问,由于学生们都想提问题,而时间有限,所以我巧妙地让同桌之间提一个问题,这样既给了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空间,也合理利用了时间。
教学中,进行了小组合作。一是各组学生合作交流“如何计算”,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得出了多种方法,如:摆小棒、口算、拨计数器、竖式等。二是在学生计算完“例题”和“试一试”后,合作讨论“列竖式时需要注意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笔算进位加法时需要注意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笔算进位加法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根据学生回答适时给予表扬,不仅利于学生记忆,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整节课上完后我觉得还有些不足: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我虽然及时点拨,但未强调个位和个位相加的和应如何在竖式中写,进而造成在后面的练习计算中有忘记写进的1,或是进位后忘记加的。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设计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做到课前精心准备,不仅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这样才能做到课中善于调控,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听课反思
张玉红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生本教材一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并能正确进行笔算加法。在教案设计上赵老师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以及学生独立思考等方式来突破重、难点,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实际教学中,赵老师先引导学生根据研究题回顾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然后 利用挂图抛出:34+16=,结合动手操作:摆小棒和计数器,学生很容易理解了算理。最后进行竖式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巩固练习阶段,赵老师设计了“森林医生”的情景题(每一棵树里都有一道错误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让学生充当小树的医生,给小树治病。这一情景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每个学生都想为这些小树治好病。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但为小树治好的病,也注意到了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时容易出错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一些优势和不足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通过回顾旧知的学习,再转化为新知,学生很容易发现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的区别,对理解算理,突破教学难点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次,变摆小棒为在计数器上拨珠来理解算理很算法,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学生理解算理和突破教学难点有很强的直观引导作用。
(2)在学生通过拨珠的操作过程理解算理时,引导过于急切,没有给学生留下相应的思考余地,如果在这个环节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操作和思维空间,这样对学生理解算理就更有帮助了。
(3)让学生讨论的时间可以稍短,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独立完成两道笔算题,以进行教学效果的测评。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听课反思
郭施珍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口算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知识经验基础,所以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进行合作交流得出计算方法,从而让学生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并能正确进行笔算加法。
整堂课将算法思维、算法多样化渗透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件演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馈练习,及时巩固;拓展创新,提炼升华”中。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的教学理念。
上课时,先由学生自主观察主题图,找出已知条件,然后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再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提炼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列式解答。在解答本环节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提问,由于学生们都想提问题,而时间有限,所以赵老师巧妙地让同桌之间提一个问题,这样既给了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空间,也合理利用了时间。
教学中,进行了小组合作。一是各组学生合作交流“如何计算”,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得出了多种方法,如:摆小棒、口算、拨计数器、竖式等。二是在学生计算完“例题”和“试一试”后,合作讨论“列竖式时需要注意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笔算进位加法时需要注意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笔算进位加法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根据学生回答适时给予表扬,还要注意事项编成儿歌的形式,不仅利于学生记忆,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整节课听完后,我觉得还有些不足:在学生汇报交流时,赵老师虽然及时点拨,但未强调个位和个位相加的和应如何在竖式中写,进而造成在后面的练习计算中有忘记写进的1,或是进位后忘记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