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整体设计
发表日期:2015/4/24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28873 有841位读者读过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整体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要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起着指导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因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应在中小学建立其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导师制。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因而,研究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教师有效指导策略是目前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而指导教师在要求学生制定活动主题实施方案的同时,针对学生主题活动的展开过程及其需要,设计好一个完整主题活动方案(包括教师指导方案)是提高教师有效指导的第一环节。
一、主题活动设计的意义
主题活动设计方案是针对一个具体的主题进行的开发工作,它对整个主题活动进行了分阶段的预设,明确了一个主题活动目标及各阶段学生活动的主要内容、活动过程、活动方式与方法、各个阶段指导和实施的要点以及活动评价等方面。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基本呈现形式。设计与制定主题活动设计方案可以增强教师指导的计划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通常是由教师小队协作完成的,因此主题活动设计方案一般由指导教师在主题活动实施前开发完成,并提供给其它参与指导的教师参考,再由各小组指导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完成各小组活动指导计划的开发工作。
二、主题活动设计基本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活动问题设计,只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前奏”,更精彩的“主题曲”是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的具体内容。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主题设计方案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即包括活动主题(项目/课题名称)、活动对象(年级/具体对象)、活动背景分析(学情和资源分析)、活动时长(总时长和每段时长等)、活动目标(一般是总目标,主要包括情感/能力/认知三维目标)、活动准备(教师和学生准备)、活动过程(活动阶段学生的主要活动\教师指导重点/实施建议) 、活动成果的总结与交流、预期的成果形式、活动评价等等。为了进一步加强主题活动指导有效性,对每个主题的活动过程的准备阶段、实践阶段、总结阶段,还可以提出分阶段活动及活动时长、分阶段活动目标、分阶段活动过程、分阶段指导重点及分阶段指导方案,制定教师指导方案,有利于教师明确指导任务,落实具体的指导行为。下面就上述各主要部分设计作进一步阐述。
(一)活动主题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指导老师首先遇上的问题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确定,每一个活动都需要对活动主题进行设计,每一次的主题设计都需要对活动要素和领域进行思考。主题是某个活动的名字,要求高度概括活动的内容,它要求既能传递综合实践活动某一活动或项目的主要信息,又能吸引读者,指导学生表述好一个活动的主题十分重要。主题的题目要醒目具体、准确,要求准确反映活动主题的内容、范围以及研究的深度,特别是关键词选用要准确、贴切,切忌模糊,使读者看到主题就对活动研究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在确定标题时要改变正常的语序,用短语形式来表达。如“关于嘉兴市五一路交通状况的调查”、“中学生‘骑车族’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调查。”这几个课题,从标题中,能够非常清楚地反映研究内容、范围和方向。
(二)活动对象
活动对象即参加活动学生年级情况。尽管很多主题在不同年级均可实施,但不同年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及认知发展水平,根据不同活动对象进行主题活动设计和课程开发,采用有针对性的活动方式与方法,有助于提高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实施质量和水平。明确了活动对象的不同,也有助于整个活动的设计会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活动设计者或指导者
即主题活动的主要设计人员或指导人员,既可以是一位教师,也可以一个教师团队。标明设计者,一方面是责任的明确,另一方面也明确了知识产权或开发的版权,是对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一个认同,另外,由于开发成果是可共享的,有时开发者与实施者并不相同,标明了设计者还有利于实施者与开发者的沟通。明确教师指导小队,有利于团队的形成以及各成员明确各自的任务,将有利于活动的落实。
(四)活动背景
所谓活动背景其实就是需要考虑回答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主题。可以简要阐述主题形成的经过或起因,简要分析主题的内在价值。同时对活动主题资源条件、学生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是否具备等学情方面作必要的概述。在活动背景的描述中,忌将整个课程设置的背景或整个新课程的背景作为一个主题活动的背景,缺乏针对性,不利于教师理清设计思路。
案例一:《汽车与生活》活动主题的活动背景部分阐述如下:
现代生活离不开汽车,汽车的时代已经到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与我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的汽车。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汽车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弊端,而处于这种大环境下的6年级小学生作为极易感受的群体,更有他们所特有的体会。本主题活动的开展较符合6年级儿童的认知和能力水平,活动实施有一定可行性。《汽车与生活》小课题研究主题活动就是从学生所了解和熟知的汽车说起,指导他们结合生活实际选择想研究的小课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调查讨论和分析总结,进而获得对生活中的汽车更深层次的了解。[1][1]
(五)活动时长
活动时长即活动起始至活动结束之间的时间长度,是教师在活动设计时,对主题各个阶段所需要时间的总体考虑。在当前教学管理体制下,在设计时既要有总长度,如几个月,又要有具体的课外活动时长、及课内活动的时长。这样的时长设计,便于学校的管理以及对活动进行整体的规划。如《汽车与生活》活动主题的活动时长表述为“活动时间总长大约2个月,其中课内活动10课时,主要用于活动准备阶段2课时,活动实施阶段中段指导4课时,活动总结阶段2课时,活动成果展示交流与评价阶段2课时。其余活动时间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等课外活动时间”。
(六)活动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首先取决于课程目标或活动目标的设计与表述的明确、清晰、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将课程总目标细化成可操作的具体主题活动的目标,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课程的总目标的关键之所在。在活动主题确定以后,活动计划实施的各阶段、一次具体活动、不同类型的活动,在目标的制订上均有要求。对学校教师指导的具体方案而言,活动目标越是具体化、情景化、个别化,目标的达成度越高。
案例二:《走近2008北京奥运》活动主题的活动目标表述为:
1、认知和技能领域目标:(1)通过活动使学生对2008北京奥运的吉祥物、建筑场馆等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认识。(2)通过活动,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步骤有进一步的了解,转而能指导自己的调查研究。
2、能力与方法领域目标:(1)通过小课题研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求各种途径处理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实践活动方法的学习和提高。(2)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通过小组合作调查、采访、汇报交流促进学生的协作探究精神、学习交流能力、相互欣赏的意识的生成以及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的提高。(3)让每个学生“动”起来,通过积极性活动使每位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目标:(1)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通过合作小组的集体研究,对自己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感受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2)通过设计性学习活动,激发主动创造的热情,体会创造的乐趣,愿意与大家分享创造成果。(3)通过本次活动,激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2]
需要强调的是,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随着各阶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体验与认识的不断深化,活动的目标将不断生成,因此,不同的活动阶段还应考虑设计阶段性活动目标。一次具体的活动是一个主题活动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它可以是一次课堂内的教学活动,也可以是一次课外的实践活动,它的目标是对主题活动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分解与细化,在设计上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更具操作性。
(七)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指学生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源准备。既包括活动所需的文本资源,如文献、档档案、课外读物、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也包括一些超文本式资源的准备,如学校现有场地资源利用、校外实践基地、社区、名胜古迹等开发,还包括人力资源的利用,包括学校内部教师以及校外热心参与活动人员的准备。
(八)活动实施过程
这个环节是活动设计的重点,可分阶段对活动过程进行设计,也可采用可跳转的模块设计思路,各阶段的目标设计是对主题活动总目标的分解,在过程设计中,不仅要有学生主要的活动内容的设想,还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教师指导重点的设计。
案例一:《汽车与生活》活动主题的活动部分简要阐述如下(部分作了删除):
第一阶段 活动准备阶段
1、活动时间:课内2课时
2、活动过程:
⑴主题的产生
⑵围绕主题展开讨论,生成子课题研究的内容并归纳指导。预设:汽车的历史与发展,汽车的功能;汽车与安全;汽车与交通状况;汽车与环境;汽车与能源;汽车的种类;……
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小课题研究方案
⑷交流课题方案,指导完善。预设:A、小组介绍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案;B、其他小组成员评价并提建议;C、小组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⑸实践活动方法的指导
⑹强调注意事项
第二阶段 活动实施阶段
1、活动时间:课外2—3周
2、活动过程:
⑴以小组为单位邀请指导老师或家长一起收集有关资料、采访有关人员,也可个人实践。
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阶段性的资料整理和交流
⑶实践过程的指导
⑷交流阶段成果,指导完善
第三阶段 活动总结阶段
1、活动时间: 课内2—3课时
2、活动过程
⑴各小组组员对本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分析、研究、筛选,形成结论。
⑵指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过程进行反思。
⑶完成结题报告,指导老师帮助修改,定稿。
⑷讨论课题展示内容、形式。
⑸分小组准备课题展示内容,做好展示时的人员分工。
第四阶段 活动成果展示交流与评价阶段
1、活动时间:课内 2课时
2、活动过程:
⑴教师小结前阶段小课题研究情况导入新课。
⑵各小组展示课题成果。A、分小组以各自的形式展示本小组的课题成果。B、课题互动提问、答辩、建议。C、活动总结与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和教师评)。
⑶主题活动的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