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教研组>>高语组>>阅览文章

听课反思 张玉宁

发表日期:2015/6/11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柏斯兵 有736位读者读过

《夹竹桃》听课反思

张玉宁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我抓住了课文四字短语特多的特点,让学生找出来,为了理解课文表达准确、精练、而又结构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的特点,我让学生直接去读它,悟它,还让学生学会将它译成散文句式,对比着读,从而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语感来体会到这种语言形式的妙处。同时,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对夹竹桃的韧性的赞美这一显得非常可贵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
   教学伊始,我紧紧抓住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以作者的感情为主线,以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突破口——夹竹桃的韧性是“我”爱上夹竹桃的原因之一,直奔中心。紧接着讲读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主要讲的就是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以读为主,力求通过个性阅读,引导学生读中学文,读中生悟,由悟生情。第四自然段中的两个双重否定句是最能体现夹竹桃的韧性的,我让学生朗读、谈感受、说体会,结果学生谈得面面俱到,过于细化,冲淡了对夹竹桃的韧性的理解和认识,也冲淡了两个双重否定句的作用。
   第三自然段对于第四自然段而言,所起的是对比衬托的作用。这一自然段无需过多讲解,可以通过对比朗读的方式,将春、夏、秋三季的花与夹竹桃进行对比朗读,学生就不难体会到夹竹桃默默无闻、可贵的韧性,也就不难体会第三自然段所起的对比衬托作用。回顾我的课堂教学,学生虽也能产生以上认识,但印象一定不及对比朗读的方式来得深刻。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经历了真实的学习过程,他们通过触摸语言,加深了对季羡林先生所要表达的夹竹桃的形象美与精神美的理解与感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而学生通过触摸语言,这种人文的东西,也都具体化了,它的教育方式也不再是灌输注入,而是一种自然的熏陶感染了。
   可见语言文字的赏析课并不是单纯的工具性教育,而是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自然地结合起来。
 

 

 

 

 

《螳螂捕蝉》听课反思

张玉宁

《螳螂捕蝉》是一篇文言文的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诫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故事。全文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全文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对于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并结合故事背景资料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文章告诉人们的道理。

     今年再次准备讲《螳螂捕蝉》一课时,我想不能想去年那样,仅仅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深刻道理,这样学生还只是停留在理解层面。怎么才能让学生更有所得,怎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的时效性呢,于是我想到了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合理想象,给文章补白,练习扩写课文。因此经过几次修改,最终确定了教学目标有两个,分别是:1、师生共同探讨,理解课文中心句,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体会少孺子的忠诚、聪明、有才智。2、结合文章的内容,通过想象,给课文补白,练习扩写课文。本课的重点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发挥想象,为课文补白。学生要完成学习任务主要的困难是:结合文章的内容在哪些地方进行哪些方面的想象,能更好地为课文补白,学会扩写的方法。

 

 

 

《天游峰的扫路人》听课反思

张玉宁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游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的赞美。第二、七自然段以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的烘托写出了天游峰的险峻;第三和第八自然段中都有对老人外貌的描写,虽寥寥几笔,却准确生动;尤其是第六至十二自然段的对话描写,表现出老人开朗豁达的性格,品味文中老人话语中蕴涵的人生哲理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柏老师在执教过程中以景引入,抓住重点词语、句子,体会天游峰的高和险。人在景中,一座令游人们都望而生畏的山峰中竟然出现了一个精瘦的老人,而且这位老人每天早晨扫上山,每天傍晚扫下山。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呀!没有特异功能,没有特殊本领,只是一个普通人,那么在这位普通的老人身上有着什么呢?顽强、乐观、自信、豁达!是环境造就了人,改变了人。当人与景交融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看到的还不止这些,在这位老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与众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他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周围的一切,美好的精神在无形中蔓延,笔直地撞击着我的心灵、孩子们的心灵。课堂是有形的,而精神是无形的。

 

 

听课反思——赶海(第一课时)

张玉宁

《赶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一课的一篇课文,这节课王老师由“你见过大海吗?大海是什么样的?赶海是什么意思?”等一系列问题导入新课“赶海”。由此让学生在回答中进入大海的情境,萌生出兴趣与情感,可以说这一导入的处理还是合理恰当的,可是老师板书课题时“海”字出现了倒比画,这是需要改进的。

     在初读课文时,王老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再找学生分段读课文,学生每读完一段,王老师便让其他学生找出读错的地方并同时教学本段重点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我觉得生字词的教学这样安排不妥。首先这篇课文学生并没有提前预习,刚读完课文,立即从本段挑出难读和难写字教学,学生有可能无法适应,同时,分段讲解生字词使字词教学太散,不能集中,而且读课文应该是情感体验部分,在情感体验的同时不断穿插知识技能的学习,容易破坏原本进入的情境状态,老师应在课文讲读之前先让学生掌握课后生词,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流利的朗读课文。在后面朗读过程中,文章内的一些重点词语,例如第三段“努努嘴儿”的儿化音等再通过老师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情感,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体会朗读的精确且有韵味。

     在回到文章的第一部分,讲解到歌词时,王老师以范唱使学生直观感受歌曲抒发的感情,使学生能够在轻微的放松中体验作者听歌想到童年趣事的感受,同时老师提问:书中作者对歌曲有什么感受?引出第一段“每当……便”句型的造句。我觉得王老师提的这个问题应该深入下去,使学生能够从歌曲的感受中明白领悟作者对赶海的喜爱与迷恋,继而让学生自主找出体现作者喜爱之情的句子,使学生进入全文整体的一个情感把握。这样整篇文章的教学会显得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

     对于文中第二段“闹”字的理解,王老师采用让学生直观表演,自主体验的方式理解,这个方式可以,但如果老师在学生表演前给予更过的引导和提示,效果会更好,且这个环节我认为不需要孩子在下面练习,这样练习如果没有很好的控制能力极易造成混乱,只需老师加以提示后找一两组学生上台表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