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教研组>>高语组>>阅览文章

听课反思 张梅芳

发表日期:2015/6/11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柏斯兵 有772位读者读过

《 赶海》听课反思

                              张梅芳

  王芳老师上的这节课,抓住课文重点段落(第3节)组织教学,并紧扣一个“趣”字,可谓重点突出。同时在重点段落教学完后,也兼顾了课文开头和结尾两节的内容,渗透作者“热爱大海”的思想感情。对于重点段落的教学,王老师能贯彻新课程理念,给学生阅读的自主权,让学生在“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等事情上互相就自己感兴趣的事进行交流。在理解的过程中,王老师也很重视阅读理解后的朗读训练,这对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很有帮助的。

从本课的教学情况看,还有几个值得关注的地方。

第一,王老师能从“闹”入手,联系生活,激发“趣”味。

王老师在课开始,为了把“赶海”这件童年的“趣”事激发出来,抓了一个“闹”字。“你从这个闹字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很快能领悟到了是指作者“很想去”。教师继续追问:“你平时有没有闹过?”这一追问,意在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产生联想,进而体会“闹”的更丰富的含义——这个指导思想是正确的。这个“闹”是孩子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惯用的手法----“哭闹、吵闹、耍赖”等等。

第二,老师能抓住叹词,体会句意,感受“趣”味。

    课文中有许多重要的句子,其中有这样四句话:“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的?”“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这四句话还是课后的练习,要求体会句中含者的情趣。王老师在备课时注意了这一点,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能穿插结合,提高了效率。尤其是对“嘿、哎、咦、哦”四个语气词的指点,王老师不仅让学生说说它们所含着的意思,更能运用“朗读感悟”的方法,使学生在悟中读、读中悟。这个方法王老师还有运用,如课文中对“摸海星”这趣事写得很简洁,老师问“你觉得摸海星简单不简单?”学生以为很简单,此时老师通过对“摸呀摸呀”这个词语的朗读点拨让学生再次体会,学生恍然大悟,其实摸海星也不简单呢!

    第三,老师要能深入理解教材中的“趣”是据于作者的“情”。

    这篇课文写的是童年“趣”事,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对“趣”字的理解上,这是不够的。“趣”从何来?我以为是从“情”中而来。在作者的眼里,“海”是最让我记忆和留恋的。如果课文单是写趣事,那么课文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是完全可以删去的。但是作者还是二次写了“大海就是我故乡”,其用意一目了然。由第1节中的“唱”到最后一节的“哼”,感情有了升华。“哼”是在我赶海后满载而归时的特定情感——陶醉在对“海”的情感里了。对这两个字是否可以“挖”一下?

     再说课文中的那四个含有叹词的句子,在教学时除了要理解“嘿”是表示“高兴”,“咦”是表示“好奇”等,更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并展开想象,体会我当时的内心活动。让学生即要见“树木”——课文中的几件趣事,更要见“森林”——几件事背后作者所表达的对大海、对生活的“情”。不然,被大螯夹住了手,痛得“哎哟”一声叫起来,怎么也不可能让人感到是有“趣”的。

     所以如果关注了“情”这条线索,知道是因“情”而生“趣”,那么教学设计中还可以增加一些环节,象文中的“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等句子我们就可以反复朗读,推动课堂气氛,这样或许课堂更出彩。

     第四,老师要善抓机会,利用板书进行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王老师的板书是这样的:

                              追浪花

                    赶海  趣  摸海星

                              抓螃蟹

                              捉大虾

                                       

  这个板书的整体思路是对的,它展示了课文的重点和主要内容。同时告诉我们“赶海”就是指在大海退潮的时候,人们都到海滩边去“摸海星,抓螃蟹、捡贝壳”等的活动。老师在概括出“追浪花”这件趣事后,对学生提了一个阅读要求,请大家自由阅读自己喜欢的“趣事”,并把几件有趣的事用“追浪花”这样的词语概括出来。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环节。我猜想老师的意图是要训练学生推敲用词,为日后作文中准确用词打基础的。但在板书的时候老师却没有表现出这样的意识。

                                       

     应该预见学生可能会用同一个“捉”或“抓”,这都对。老师也可以“故意”用同一个“捉”或“抓”板书。接着就可以引导学生来读书,让学生联系课文“推敲”出究竟应该用哪个字更合适。课文中说“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那么这里用“擒螃蟹”好象最有说服力。课文中说“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那么这里用“捏大虾”或许最可取。虽然只是两个字的训练,但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读书概括能力都会得到充分训练。这样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也就告诉了学生“概括”有时是“有依据”且可在课文中寻找的。日积月累,学生读课文的能力会大大增强。

                                       

     还有,“追浪花”是否可以和“摸海星”这些事情相提并论?如果不能,那么还是不要板书出来。因为“追浪花”不属于人们“赶海”时必做之事,它只是作者被美丽的大海所激动时的单纯的“撒欢”罢了。我设想了这样的板书:

                                    摸海星   

                         赶海(趣) 擒螃蟹    大海就是我故乡(情)

                                    捏大虾

                                       

    

《大江保卫战》听课反思

                                                    张梅芳

 

    听了洪坤老师的《大江保卫战》后,很多环节和细节都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教师动情、激昂的语言;巧妙、合理的环节设计;真实、珍贵的录象资料……让学生真正进入到当时的危难关头,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我们中华民族在面对一场浩劫时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大江保卫战》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文章。

 

    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课始运用录象资料,使从没有感受过洪涝灾害的学生以真切的感受,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九江严峻的危险状况中,为下文的学习找到了支撑点。随后,洪老师用课件出示了一幅长江中下游的地图向学生讲解出现险情的各个地方。让学生体会出洪水的危机,时间的紧迫。通过“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自然引出下文,让学生体会解放军们肩上的重任。课中,老师让学生担当这些“铮铮铁汉”,手挽手、肩并肩,形成一道又一道坚固的人墙,一起呐喊。一下子将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当时人民战士们钢铁般的意志。后来,又通过一幅幅英雄们保卫大堤和救护群众的画面自然过渡,让学生了解英雄事迹。让学生了解“只要有险情,就有解放军;只要有危险,就有军徽闪烁”。最后洪老师的一副对联,再一次点题:“铮铮铁汉奋不顾身保大堤,人民群众舍身忘死救群众。横批:军民鱼水情深”。

 

    洪老师的这堂课慷慨激昂,感人至深。让学生在情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激情中记住这次奋战,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达到了“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是情”的效果。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听课反思

                                              张梅芳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苏教版五下的一篇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所有的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故事,显示出彭德怀同志热爱战士、顾全大局的精神品质。

贾慧敏教师教授这篇课文,首先,抓住了课文的中心,一个字,—— “爱”:对大黑骡子的爱、对战士的爱。在处理上,由文本切入,让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又从一个矛盾出发,即既然“爱”,为什么还要“杀”,让学生研读文本,从而引出另一个主题彭德怀更爱战士。从爱到更爱,学生逐步体会到彭德怀复杂的内心。

贾老师的这种设计思路是很好的,他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展开自主的学习,而老师只是做最简单的指导。

     其次,这篇课文所描写的时代与学生的实际较远,需要多种方式的朗读,才能让学生在朗读中一点一点的将文中的感情内化,由他我变为本我。贾老师注意到了朗读的指导,有分组读,分角色读。特别是学生分角色朗读时,学生把自己变成了文中的人物,从人物的立场思考,仿佛已身处当时当地,感情得到升华。

     最后,印象比较深的是贾老师提的一个问题,再谈到大黑骡子死时,彭德怀的心情时,她让学生谈谈自己有没有过类似的心理感受。很多同学谈到了自己家饲养的心爱的小狗等小动物惨遭不幸的伤心之事,感情之深,溢于言表。很显然同学们已经能准确把握碰德怀对大黑骡子之爱了。

总之,这次听课让我获益匪浅,看对我的教学成长大有帮助。

 

 

《争论的故事》听课反思

                                                          张梅芳

    《争论的故事》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昨天听陈荷花老师执教这一课的第一课时,主要的教学内容有以下几点:读对读通课文;认识生字词;理清文章思路;认识特殊标点符号及用法。听后有下列感受:

 

一、对课文语文价值的思考:

 

    《争论的故事》仅作为一个故事,内容的确极富人文价值。既然编排到了语文教材中,我们就不得不深入思考它的语文课堂教学价值。除了“学字词”和“明理”外,个人认为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重视朗读指导,读出人物争论时的语气。文章主要采用对话的方式推进故事的发展,以讲代叙,所以适合进行朗读指导。

 

2、指导学生讲故事,能讲得绘声绘色。这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要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讲故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讲故事水平,能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把我好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从而进入角色,把故事讲得生动形象。

 

3、积累“烟熏火燎”“两全其美”“无影无踪”“争论不休”等词语。

 

4、抓住文章空白,创设学生表达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文中这样写道:“兄弟俩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不了谁。”可以抓住其中的“争论不休”一词,让同桌扮演兄弟俩继续进行激烈的争论,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读书感受,课文中的省略号表示了对其他人谈的读书感受。可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二、 对课文形式的质疑:

 

1、课文采用盛老师给同学讲《争论的故事》的形式来编排课文内容,开头开门见山点出“今天,盛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接着详细讲述了故事的内容,最后简要介绍盛老师启发同学们谈听了故事后的感想。开头结尾给人画蛇添足之感,不知如此编排有何语文价值?

 

2、故事中兄弟俩争论的具体内容在一段中表述,不利于学生的朗读,为何不将兄弟俩的对话采用分段表述的方式编排呢?这样结构岂不显得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