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教研组>>思品组>>阅览文章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培训

发表日期:2015/7/8 11:40:49 出处:本站 作者:刘莉丽 有693位读者读过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操作指南

                                                               

一、关于课题的产生——背景的介绍

    本课题是从美国引进的一个中美合作课题。在美国原称此为“公民培养法案”,已积累了二十年的实践经验,建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在帮助学生建立责任、权力、公正、隐私等公民基本概念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概括的说,美国公民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爱国、爱他人、守法、履行公民义务、人格健全被认为是美国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美国公民教育突出的特点是:轻理性,重行为;轻说教,重管理。借鉴美国的公民教育,我国公民教育尚处启蒙阶段。主要反映在以下两点:

 

    1、学生公民意识的淡薄。学生缺乏公民感,甚至并不知道什么是“公民”,自己也是小公民当中的一员。对社会的关注不多,更缺少对作为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等知识层面的了解,因而表现为对社会缺乏责任心,做事情缺乏主动性,只是生活在一个小家庭、小学校的圈子里面。

 

    2、公共精神的缺乏。在2003年SARS危机中,除了由政府组织的公共行为之外,很少有公民个人的声音。在民间则存在着观望、自保、冷漠、拒斥等现象。这些都反映了我们现代公共精神的不足,反映了我们缺乏现代公民与社群应有的“自主、公心、宽容、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等风范和风尚。我们经常会目睹或听到公共设施遭到破坏的事情;在学校中,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学生只是听老师的安排和指令,一旦离开学校,就很少关心公共事务。

 

    因此,我们参加这个课题实践与研究旨在调动学校教师参与和关注公民道德教育,充分利用社区公民道德教育资源,增强公民道德教育的效果,巩固并完善学生所必需具备的最基本的公民道德。

 

    二、关于课题的操作——基本的模式

    1、调查地方社区中存在的问题

    这次实验与以往有很大的差异,不是我们设计好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确定自己喜欢的问题。要转变观念,让孩子真正做主。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先让学生能够区别“私人问题”和“公共问题”这两个概念。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所提出的“公共问题”必须是地方社区中存在的。然后由全班学生参与,提出自己最想要解决的地方社区中的“公共问题”。

 

    2、选择要研究的公共问题

    在提出这些“公共问题”后,由学生和教师共同交流、讨论,对一些不可行的问题进行了筛选,排除了空泛的、操作性不强的课题。最终有五—— 六个课题难以取舍,再由全班学生投票选出“最想解决的公共问题”,得出两个课题。这个项目重视的是过程。让学生提公共政策问题,写在黑板上,不作评价,然后逐一筛选,再进行投票确定两个主要问题。

 

    3、收集所要研究问题的资料

    在收集你所要研究问题的资料前,必须先要“找对部门”。何为“找对部门”?教师应该和学生共同分析你所研究的课题涉及到哪些部门,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分工,进行相关的调查,在分工的过程中,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自由组合去收集资料。比如:事先学生可以去律师事务所,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咨询,寻找是否有相关的法律依据。

    在调查前,应该先要求学生想好或写好要咨询的相关问题,然后再去调查。

 

    4、根据参与学生的研究和分析,编制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学生的研究和分析,来进行解决问题方案的编制。比如:“市区摆菜摊”现象,学生应该去调查小区人数,相邻两个菜场之间的距离有多远,菜场可容纳多少人?等问题。再编制好解决问题的方案,以便下一步行动。

 

    5、报告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报告解决问题的方案时,我们可以采用展板的形式,如把冰箱盒拆下来,将它的四面分成四个部分,并且颜色各异,让孩子在上面进行粘贴。第一部分:问题的描述。第二部分:展示调查的过程。比如:去调查了哪些地方、哪些人,以及相关的照片等。第三部分:调查中采取的方法。第四部分:我们的行动计划。比如:可以给市长写一封倡议书,或到报社开展一个活动等。

 

    6、总结学习经验

    在每次调查中,碰到了哪些难题,原因是什么?下次应该怎么样解决?比如:乱扔垃圾问题,是由于垃圾桶太少、人的素质等原因造成的。

 

    三、关于问题的筛选——我们的反思

    选题是这个课题的起始步骤,也是最难操作的一步。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作为先期参加课题研究的单位,我们将自己的教训和反思总结如下,以供大家在研究时参考。

   

1、学生提出的公共问题较分散。

   

2、对于公共问题的“界定”,我们难以把握,如:盲道问题。

    (1)有学生提出社会上存在着盲道上摆放自行车的问题。这是属于个人的素质问题?还是属于公共问题?

    (2)有学生发现盲道上有电线杆,这是否属于公共问题?

  

 3、关于人际关系的处理:

    (1)学生之间的合作。如:有少数学生被列入不受欢迎的行列,没有小组吸纳他们,怎么办?还有的学生属于“墙头草,两边倒”,跟谁友谊深便跟谁在一组,并没有真正按自己的意愿去组成小组,怎么办?分组时,出现小组之间人数严重悬殊,又该怎么办?

    (2)学生与有关部门的协调。

  

 4、学生提出的问题,仅仅是局限于自己个人的问题,而不是社区中迫切解决的“公共问题”。

 

 5、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很好,但是操作性不强,难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