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反思 杨翠华
发表日期:2015/6/11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柏斯兵 有643位读者读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听课随想
横溪小学 杨翠华
上星期,学校开展了语文评优课活动,我认真听了几堂课,从中学到了很多。老教师的课引起了我对自己平时课堂教学的深深反思。确实,他们的课比较扎实,对教材的剖析十分到位,教材重难点把握得很准,对学生的背诵训教多,教学效果比较好。但在课堂上,我觉得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较少,整个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以下我想对如何上好《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谈谈自己的想法。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本文文质优美,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要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为此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的教学构想:
一、朗读铺垫,享受书香。首先要引导学生步入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在充满书香的氛围中感悟语言文字,这是一种享受。所谓“文未出口先有情”。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通过教师范读——“你觉得老师哪里读得比较到位,或者有什么建议?”,“披文以入情”让学生感受文章的优美;各自默读——“做好批注、圈画。”,让学生收获自己灵动的思考;指名读——“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交流自己读书的点滴收获;重点读——“你认为哪些句段值得我们多读几篇?为什么?”,赏析重点,品读玩味……在这样的氛围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学生就能争先表现自己。
二、独特感悟,品味果香。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能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这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的前提。因此,在浓烈的阅读氛围中,要鼓励学生收获自己独特感悟的果香,让学生发表、交流,乃至碰撞。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启发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我知道了……,因为……”;“我认为课文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从中我领会到了……”;“我感受到了……,你们是否有这样相同的体会呢?”;“同学们,我觉得课文中…… 描写得非常美,我想用朗读的方法来展示我的收获。”……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逐渐找到交流的支点,交流的方法、途径,让学生收获文本的内涵、意蕴。在学生的独特感悟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内蕴的绵长,从而收获爱的抚慰、情的熏陶,促进学生阅读意识,能力与品质充分发展。感悟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深爱,阅读就会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
三、引导点拨,延伸树香。一个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者的含义是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彰。这篇课文教师要主要通过引导,让学生感受樟树的的外形特点、品质,在幽幽的树香里,感悟宋庆龄的高贵。教师可预设这样的问题:1、你知道了宋庆龄奶奶不肯搬家的原因了吗?2、你为什么把“蓬蓬勃勃”、“总是”读得这样响亮,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吗?3、从樟树的可贵之处,你想到了什么?4、从樟树身上所散发的香气中,你还闻到了什么?5、课文最后一节中,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知道为什么吗?“永久”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告诉其方向,而是引导他辨别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学生走,而是激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四、创设情景,散发心香。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气氛的烘托、美丽的想象、角色的扮演等,让学生进入文中,步入情境,可促使其与作者、与教者、与文中人物产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振,使情感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这样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对着第一幅插图想象,我来到了宋庆龄奶奶的故居前,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2、假如老师给你一次拍照的机会,你想怎样要求老师选择最美的拍摄角度呢?并且告诉老师理由?3、人物访谈——和宋庆龄奶奶交流,设计一段访谈录。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听课反思
横溪小学 杨翠华
四月中旬我参加了学校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活动,听了方老师上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很受启发。
一、走进文本,读出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
新课程理论强调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方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为了实现这预定的教学目标,她注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加强了对文本的读法指导,围绕“读薄、读厚、读活”的读书方法让学生科学而又理智地走进课文,潜心读书,把课文读懂、读透、读深,体现了文本化、个性化的原则。为了检测学生自主阅读、个性化体验的效果,方老师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和理解的自信心,给学生打造一个利于他们进行交流和研讨的平台。课堂发言中的答案有些尽管还不尽如人意,但是,让学生能够有这么一个不受教师干预的环境,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还是难能可贵的。
二、深入文本,突出质疑、探究的学习过程。
把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例子,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研究学习阅读的过程与方法、体验阅读所带来的喜怒哀乐、重视阅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已经成为教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者的一种共识,客观上也成了评价阅读教学的一条原则和标准。方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的独立阅读、理解,更在鼓励质疑和探究上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这对于我们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者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了让学生质疑和探究上,引导学生成功地把握文本的细节和血脉进行阅读理解。方老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挖掘内涵,进入内心世界,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司马迁的内心痛苦、矛盾,感悟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自强写历史巨著《史记》的顽强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方老师成功地创设了质疑与探究的情境,营造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氛围。通过巧妙设置疑点→激发好奇心理→质疑、解疑→讨论、争辩→点拨、提升等教学过程,实现了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跳出文本,突出学生情感、智慧与品德的升华。
建设开放的语文课程,是第八次课改赋予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反思过去的语文教学,之所以受到了各种各样的非议,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语文课教死了”。所谓“死”,是指老师们在教学时就教材教教材,曾有人形象化地比喻:教材就像如来佛的手掌,教师和学生就像在那手掌中翻筋斗的孙悟空。所谓“活”,则是要从文本出发,而又不拘泥于文本的桎梏,做到入乎其内而又能够灵活地出乎其外。仔细地回味方老师的课堂教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体现了他的个性特点。
跳不出文本的教学过程,只能是一个教学生读死书的过程。本节课是教者敢于创新,大胆跳出文本,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放飞思想的一次实践。尽管教者引导学生跳出文本的教学过程是短暂的,但给学生的收益却是很大的。它激活了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学生的情感、品质播种在知识的土壤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在现实地体验与感悟、思索与想象中碰撞出知识、智慧、品德、志向的火花。
虽然方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还有一些值得商榷和研究的地方,诸如像教学流程设计的紧凑性、教学时间分配的合理性等等方面,但是,从教学效果、教学创新、体现课改理念等方面来看,已经可以说是一节比较好的课了。
《云雀的心愿》听课随想
杨翠华
很有幸听了四年级王老师的《云雀的心愿》,感触颇多。课堂中有许多亮点都值得借鉴。《云雀的心愿》是四年级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用童话形式,以形象化语言描述了小云雀与妈妈的所见、所闻、所言,从而让学生明白了森林的重要作用,不能乱砍滥伐。表达了要保护环境的心声,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课堂教学中,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处理得都很好。
一、王老师直奔主题,让学生说说小云雀的心愿是什么?这样直接而又有效地把学生带进文本,激起了学生内在的需要,从而我想读书成为每个孩子的心声。
二、由看录象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置身情境,漫天飞舞的黄沙,滔滔的洪水……壮观而宏伟的场面把学生一个个惊住了。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了感受,强化了情感,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教师不作深奥的逻辑分析,已完全意会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三、通过理解“森林水库”,学生不但知道了有关森林对环境的作用,还通过“可以……也可以……”的句式练习, 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四、本节课读的形式多样,有自由读,分角色读,评读,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印象最深的还是周老师要求不仅要读好人物的对话,还要加上一些肢体动作,这样的课堂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最后的作业,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应该为绿化祖国或美化校园做些什么?对学生的说话和写作能力进行了训练。这就让语文实践成为联结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促进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和社会化,是语文学习的有效延伸,此外,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寻找文本的“领”? 我觉得:
一、可以从题目中寻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点明文章的中心,或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是点出文章的主要人物或事物。钻研教材时,题目是最值得关注的地方,它是最丰富的文本资源,因为由这个题目,你可以联想到厚重的文本内容;它也是最简洁的文本资源,因为丰富的文本内容最终常被凝练为一句简短的话,甚至一个词语。如《云雀的心愿》题目本身就是文眼。
二、可以从课后作业题中寻找
课后作业题是编者加上去的。体现的是编者的某种意图和良苦用心,它是教材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云雀的心愿》课后习题5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
三、可以从中心句中寻找
有许多课文,在文本中直接点明文章的中心。这些点明中心的句子是文章的灵魂,理所当然成为文本的“领”。教师应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准确地捕捉住这一中心句。如《云雀的心愿》中的中心句“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寻找文本“领”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认真钻研教材的过程。当教材钻研透了,有了把握教材的能力,教学方法也就容易选择了。
除了上面的一些思考,我还想就细节谈几点建议。
1.个人的风格不必刻意改变,人的天性很难改变,上课时如果不是刻意追求避免自己的缺点,教师的注意力就能更好地释放到学生身上。
2.面向全体学生。有些时候,公开课是借班上课,因不了解学生,难免会出现发言不均衡的现象。但正常教学,就要面对全体学生。这个问题要让能力强的回答,作提升;那个问题让中等学生发言,作强调,还有的问题让困难生来重复,作巩固。如果这样教学,讲到哪里卡在那儿,过不去了,你就让它过不去,回过头来想想自己的教学预设有没有问题,围绕这个坎儿,好好想,为什么学生不搭你的话茬。这才给你下一次的教学带来更大的好处。而不能只是找一两个好孩子发言就过去了。
3.学生的“一副好口才”从哪里来?课堂上一定要训练。首先要让学生的把声音放开,落落大方,不是培养学生夸夸其谈,但尽量要达到侃侃而谈。当下时代,说哪个人老实,不爱表达并不是优点,恰恰是弱点。因此,朗读,口语交际,讨论等,都需要好好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
《争论的故事》评课
杨翠华
今天,我有幸听了陈荷花老师的一堂课,他自信从容的教学态度,简洁大气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益匪浅。这堂课,陈老师以自己独特的魅力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思与悟和谐
上课刚开始,陈老师让学生先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如在比较“烧”与“烤”,“皮香肉嫩”与“烟熏火燎”中对课文中哥哥与弟弟争论的内容让学生在讨论与思考中自己悟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文本中出现的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语文知识,如双引号和省略号的使用方法,陈老师处理得非常巧妙。在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的时候,不失时机地作出解释,尊重了学习者的内在需求,让学生的思与悟相结合。
二、师与生和谐
师生相谐才能让课堂成为一个轻松愉悦的情境场。在教学中,有一个环节:师生合作朗读课文,陈老师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表现出民主、信任,两者之间心灵相通,情意相连,如形和影般自然亲切。沐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师生彼此感受到相互之间的情谊,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快乐。
三、知与行和谐
陈老师在这节课中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哥俩争论时的表情、神态、动作,让学生大胆地说,充发开掘思维,展示心灵的自由。在这充满创造的过程中,学生的言语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个性就能得到张扬。创造潜能也得到极佳的发挥。在学生充分发挥讨论的基础上,学生的再进行表演,使人、文、课和谐地交融在一起。
总之,在短短的四十分钟之内,陈老师让课堂思与悟和谐、师与生相和谐、知与行和谐,通过卓有成效的语言实践活动真正体现了真学课堂的理念,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