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营 听课反思
发表日期:2015/6/11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柏斯兵 有723位读者读过
《天游峰的扫路人》听课反思
王营
阅读最近的教学杂志,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柏斯兵老师的课,让我对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有了一点思考。
一、方法引领,让阅读更有效。现在的语文课堂,因为要顾及的面太多了,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其实,一堂课不能面面俱到,能在一点上有所突破,让学生有所动,学有所得,就是难能可贵的。今天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描写天游峰的句子时,就注重把握了一个细节,在学生找到句子谈了感受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通过一架天梯、一根银线等词的理解,让学生学习运用抓关键词理解感悟句子的阅读习惯。这个细节表现出了方法引领,有效阅读的教学理念。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些细节值得我们去关注,在我们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是否可考虑,怎样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给予学生什么方法,培养什么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时有法可用,每节课都能结合课文中的某个方面无声而有效地渗透阅读方法,学生才能对语文文字有更深的感悟,阅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语文课会更有效。
二、探究式话题,让对话更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把阅读教学界定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和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所以,设计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话题,会让对话更有效。如学习扫路人的内容时,教师设计了一个话题,这是一位怎样的扫路人呢?围绕着这个话题,从外貌到衣着到人物的精神品质,逐步深入,学生的思考在不断推进,感悟也在不断加深,文章所表达的思想也就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了。所以这个问题的设计我觉得很有价值,但如何以这个话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理解,在具体的引导方法和环节方面还需进一步修改,特别是怎样重给学生的信息来提升对话的意义这个问题,它需要教师在课前与文本充分对话,使自己既对文本精神充分把握,又有独到的见解。这样,课中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敏捷的反应。其次,在课上遇到一时难以处理的信息时,应该把评价机会先让给学生,他们往往会带来智慧,同时也给自己的思维腾出时间。这样的对话过程学生的学习会更有效。
《赶海》教学反思
王营
一、教材分析:
《赶海》是一篇婉转动人、带有浓浓童趣、童真的课文。在文中,一直萦绕在耳边的就是那首动人的歌曲“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对呀,小作者对大海的这一份依恋、这一份浓情、这一份长大后仍挥之不去的大海情结,就构成了这饱含深情的赶海……课文将赶海的经历描写得生动而具体,富有童趣。全文的内容也紧紧围绕“趣”字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赶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满载而归”等场景来展开的。语句读来妙趣横生,情景交融,留有回味的地方很多。
二、做得比较好的方面:
1、在执教这篇课文时,王老师一直立足于本课的“趣”,设计了多个环节引导学生们去读趣、找趣、说趣、演趣。还把体会作者的心情这条线索穿插其中,处处以学生的感知、感悟为主题。因此,本节课的优点是课堂气氛和谐,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学生敢说、敢评、敢演、敢问,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把学生带入情境。课前,首先播放了《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优美的旋律萦绕在课堂里,立即让学生们的思绪插上了翅膀,她们脑海中想到了美丽的大海,看到赶海的图片,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于是一起赶快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抓住赶海“趣”字,再现赶海的快乐。文中描写了追赶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事,王老师便采用让学生读读、想想、演演、再读读的方式去再现课文的情境。如有个孩子在做完“摸”的动作后,读“摸海星”这段时,读得特别慢,老师笑着问他:为什么这样读?并通过对比读,更能体会那一声摸到海星后“嘿”的惊喜了!在理解“抓螃蟹”、“捉大虾”重点部分时,除了读之外,还加上了生动的表演,其实孩子们在表演中已理解了文本,通过不同的表演让孩子们体会文中“威风的大虾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的句子,学生们在兴致勃勃中对动词“捏”的准确使用更心领神会了。当然所指名表演的是班上比较有表演天分的学生,他的一声“哎哟”以及不停地甩手等,为课堂增添了好的气氛,在“捏大虾”老师让他伸手头顶扮大虾,并说说大虾的想法,好多学生畅所欲言,精彩的语句给课堂带来了欢乐的气氛。
4、以读感知。在整堂课的学习中,老师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理解,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三年级的语文学习,其实读还是最重要的,没有反复的阅读,没有进入情景的朗读,文章不能走进学生内心,学生就很难理解课文。因此,老师利用多种形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在美美地读中品味《赶海》的情趣。
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有利于以后写作水平的提高。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听课反思
王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最有效的方法,方老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方法是反复诵读,一遍一遍的读,一层一层的读,但整堂课又不是“朗读”的简单相加,而是朗读的层层深入、领悟的层层深入,让学生能“披文以入情”。
方老师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重视导读的设计,学生循导自读。学生每次阅读的深入都离不开老师的推动和指引。第3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如果让学生就文字来理解文字,学生很难感同身受,很难体会到司马迁生不如死的屈辱绝望的心情。教学时,采取迂回策略,分几次导读。第一次是让学生仔细阅读第三自然段和借助拓展补充材料——让学生来介绍了解“ 酷刑就是宫刑,又称腐刑,这是因为,对受害者来说,不但肉体痛苦,而且心灵受辱,确实是十分严酷的处罚,使受刑者终生受辱,生不如死。”搞清楚宫刑是怎样一种刑罚,初步感知、感受文本,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一次照应“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接着进行这样的语言渲染,引导激情——同学们,能让一个心系父亲嘱托一心为国编史的人,遭受到这样的奇耻大辱,蒙受了这样的不白之冤,这对于一个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血液里流淌着自尊自强的信念,胸怀大志,有着建功立业理想的伟男儿,怎能不感到万般屈辱呢!再读读这句话(手指“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看看怎么读,才能把司马迁的悲痛和愤慨给读出来。自己先练一练。 从学生的朗读中,可以看到在这样一次次导读、引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感悟得到步步提升,学生的体验、情感得到步步升华。在这个环节中,既有朗读的指导,也有情感的熏陶,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和谐统一。
《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王营
《大江保卫战》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并且这篇文章也深深地打动了我。课文分为三个版块:险情、抢险、救人。多数教师对98年的那场洪水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再次动情,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便水到渠成。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那时他们还比较小,可能还没有关注到这件事。那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洪老师最大的想法是借助媒体,让学生耳闻目睹,在如临其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激情中记住这次奋战,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是情!
针对本文的特点,洪老师在课堂上努力指导学生经历如下的情感体验。
一、第一版块——怦然心动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课一开始洪老师就以优美动听充满深情的语言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所以,这堂课一开始,洪老师就用实况录像,用饱满的情绪、激昂的叙述,去营造紧张的气氛,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学生的意念很快超脱现实,走向文本,走向98,走进那让人心惊肉跳的现场,为下文“险中见英雄”作情感铺垫。
二、第二版块——情动辞发
如果说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话,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评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在教学第二段时,洪老师首先让学生观看解放军官兵与洪水奋战的情景,营造浓浓的感动氛围,然后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轻声细读课文,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细读所划之处进行品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将文中语言与录象中的一个个镜头联系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过录象这一中介传递给学生,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学生在感动的状态下,思维和情感积极活动,课堂上,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想说出来,就“一触即发”了。
三、第三版块——激情飞扬
当学生的感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和情感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但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表达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学生一时间有难度,因此,最好的方式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最后,洪老师还安排了听歌曲《为了谁》这一环节。这首歌就是为这次大江保卫战写的。再次目睹那烈的场面,学生的激情在歌声中飞扬!因感动,学生情不自禁地一起跟着唱,歌声虽不美,却饱含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