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不拖拉
发表日期:2015/7/8 10:50:00 出处:本站 作者:刘莉丽 有743位读者读过
做事不拖拉听课反思
董育梅
今天听了刘爱红老师的课,反思如下:
一、目标明确,达成度高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具有导向功能,教学中刘老师们只有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才能孕育美的教学活动。
《做事不拖拉》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刘老师长大了”中的第一课。二年级的学生经历了近两年的学校学习生活,逐渐长大了。他们享受快乐,学习自理,懂得自信。可是,刘老师们也发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不平衡的现象,那就是很多学生常犯做事拖拉的毛病,不仅会养成不良的习惯,更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生活规律。如何让学生克服这一毛病,养成抓紧时间做事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刘老师从本班孩子实际出发,结合教材,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做事拖拉,初步认识拖拉的害处。2.懂得要珍惜时间,体验抓紧时间做事的快乐。3.探寻做事不拖拉的方法,尝试在生活中运用。
为了达成目标,刘老师将教学活动分为四个板块:激趣导入,感知拖拉;联系实际,了解拖拉;真情体验,告别拖拉;实践体验,感受快乐。四个板块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知情意行顺次而下,最后让孩子将道德意志落实到行动中,用于指导生活,从而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通过实践,刘老师觉得教学目标是切合实际的,且如愿达成了。
二、整合资源,突出生活性
《品德与生活》课标中指出生活性是品德课程的特征之一,要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发、使用教材,针对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他们正确的、适当的引导,真正使小朋友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得以体验,才能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而现行的苏教版教材,有些内容脱离孩子的生活,孩子不感兴趣。因此,备课时刘老师对教材重新进行整合,选取孩子们熟悉的甚至是身边的事例、场景作为教学内容,以便调动孩子的参与热情,激发孩子的道德情感。使孩子们参与活动时具有可感性,老师进行教育时有针对性。
为了让孩子们感觉到拖拉就在自己身边,本节课中刘老师预设了一个做事拖拉的孩子欢欢,让她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体验、成长。上课伊始,出示欢欢的照片,将欢欢介绍给孩子们,接着将许多孩子拖拉的毛病集中在欢欢身上,让孩子们初步感知了拖拉,并结合实际说出了起床、刷牙、做作业、吃饭等拖拉的害处,孩子们一一列举了拖拉的害处,这些言词是发自他们肺腑的,必定会触动他们的内心,从而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在“真情体验,告别拖拉” 环节中,有一个内容是“榜样引领,珍惜时间”,刘老师播放了班上一个孩子回家后及时完成作业、吹葫芦丝、看书的视频,还将她的奖状展示给大家看。孩子们看后都惊呆了,无不佩服那位小朋友,都表示要珍惜时间,争取更多的收获。这就是生活性的德育。
三、凸显自主,增强实效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活动是教师教与儿童学的主要形式,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多姿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后实现的。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在本课的教学中,刘老师多次让学生合作探究,进行角色体验,小组讨论,交流体会等,使儿童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获得真切感受,最后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比如在第二环节“联系实际,了解拖拉”和第三环节“真情体验,告别拖拉”中,都让学生进行了合作探究。第一次是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如果医生、消防员、农民、工人等拖拉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第二次则是创设情境,假如医生、消防员、警察、运动员等不拖拉,结果又会怎样。同样是自主,同样是合作,目的不一样,前面是为了让学生真切体验拖拉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后面则是为了唤醒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但结果是一样的,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产生了强烈的珍惜时间的欲望。为了强化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在学生讨论发布金点子后,刘老师又让学生通过一分钟的分组活动来体验做事不拖拉的快乐,从而使学生最终将课堂上获得的道德认识在实践中践行,使品德教育变得真实具体,可感可触,可理解可实践。
不足之处:本节课的内容较多,容量较大,教学过程中有些环节留给学生的时间还不够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