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德育之窗>>教师园地>>阅览文章

《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发表日期:2007/11/17 8:47:31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108位读者读过

 

《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当前教育忽视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我们惊喜地发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教学方式也越来越民主,学校的教学质量大面积的提高。但我们也发现,学校德育实效性不足的现象并没有得到令人愉悦的改观,在学生身上还是比较明显地存在着,诸如:在生活中,不尊敬师长,对人感情淡漠,缺乏同情心,不能正确对待挫折,不愿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做错了事不承认改正,不讲卫生吃零食现象严重,集体意识淡漠;在学习中,不能自觉主动完成学习任务,没有良好的预习习惯,缺少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等。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孩子成才、成人;养成教育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养成教育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养成教育可以使孩子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它为孩子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过去我们的教育说得多,做得少,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我们只进行了认知教育,其弊病就是知行脱节,光说不练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起码不是完善的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最终不能对孩子的行为发生影响,那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养成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德育的“质”的指标。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一个慢功夫,但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硬功夫、真功夫。由此,我们一直在思考:我们该怎样的思想来指导学校的德育工作,来不断改变当前出现的不良现象?作为一所小学,我们到底要给学生成长带来怎样的发展?

2、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学校发展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要。随着《小学德育纲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的重新修订,再次提醒着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永恒而重要的研究课题。从小学这个角度来说,广大的专家学者都认为德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为小学生将来的发展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所以苏教版语文教材编写的专家在每册课本的最前面,用彩图加简洁文字的方式,向学生通俗易懂地介绍本学期要养成的学习习惯,并在教参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在学期教学中注重经常引导、督促。西方哲人普德曼曾经说过: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充分说明了良好的习惯在人的成长中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科学归纳法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他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不少科学家在谈到自己成功时,也是无一例外地谈到自己的成功得益于小时候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正好验证了那些科学家的说法,也从而更加说明在儿童时期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不仅是关键期,还是最佳期。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好习惯养成,一辈子受益;坏习惯养成,一辈子受累,要改也难。蔡元培先生说:“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将这两句话合二为一: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确,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养成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实在是比学会一些具体知识重要得多。正是基于这些方面的思考,我们提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实践与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课题中的“小学生”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地处偏僻地区的农村小学——横溪中心小学的学生。所谓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就是指符合小学生行为规范的稳定的行为,在我们的课题里主要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这两方面。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整个涵义,不仅包括培养小学生好的行为倾向,同时也包括矫正小学生不好的行为倾向,从而真正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以德育为导向,以心育为基础,以智育为主干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2、叶圣陶的养成教育理论。“养成良好习惯”的论述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79年,叶圣陶老先生在《当前教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更是强调: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3、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德育实效性差的最大原因是人为地将德育从生活实际中分离出来。同样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更是不可能脱离学生生活,来进行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的,必须回归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中去:关注和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和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生活,并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受新生活;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关注和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4、全体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并让这种作用体现在实现目标要求过程中,培养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增强敢于进行体验的勇气,培养他们坚强的毅力和一定的自制能力,让他们在成功体验中不断前进。

四、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对照《中小学生行为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上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形式,探索多种途径发挥教育的合力来矫正学生不良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2、通过对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提高教师们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丰富教育学生的手段和方法,总结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经验。

3、通过课题研究,在全校营造良好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良好氛围,完善学校的管理学生的制度建设,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研究内容:

1、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如何整理划分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习惯,并根据年级特点制定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对照规范,如何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通过哪些有效的途径发挥最大的效益来培养和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并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制定出的规范。

3、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价手段,检测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五、研究方法及手段:

1、观察法:观察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形成的习惯情况。

2、调查法:通过访谈和问卷的形式在研究前、中、后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情况。

3、行动研究法:采取多种丰富的实践活动形式,培养或矫正学生的习惯,并分析研究活动的效果。

4、个案研究法:选取不同层次的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进行跟踪分析研究。

5、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中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和获取的研究资料、取得的效果进行经验总结,争取提示出一定的规律,使课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六、课题研究具体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7年1月~2007年4月)

1、调查分析,摸清情况。通过采用教师观察、师生访谈、学生观察日记、学生小报等形式摸清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良习惯、良好的习惯以及学生对这些现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并进行一定量的数据统计,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2、提出理论假设,并确定子课题。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应该充分整合各方面教育的合力,而且应该长期坚持,贯穿于我们整个教育活动的过程之中,可以从学生的管理制度、学校环境的营造、师德群体的建设、家校之间的联合、综合实践的检测、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等多种途径来逐步实现,由此,我们又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参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初步确定了“低、中、高年段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这样三个子课题的研究,分别由三个年段长任子课题负责人,来具体实施研究。

3、对参加实验研究的教师进行培训,学习理论,收集资料。对前人进行的研究资料进行收集,学习他们的研究策略和方法,同时学习相关文件材料,如《小学生一日常规》《小学德育纲要》《新课程实施纲要》等,学习有关习惯养成教育的论著,如《叶圣陶论文集》,促进实验教师进行习惯教育的重视。

二、实施研究研究阶段(2007年4月~2008年10月)

1、各子课题制定研究实施计划,并分阶段研究。分别制定出“低、中、高年段良好习惯培养的实施与研究”子课题的实施方案。其具体思路:根据各年段的年龄特点,初步划分出不同年段所应该达到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然后开展具体的研究活动,探索影响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一些主要因素以及养成这些习惯的具体途径、方法,收集学生个案,教育活动案例。

2、不断进行阶段性总结,收集过程性资料。随时注意收集研究活动中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方面所发生变化的事例(其中包括对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正的事例),研究人员随时撰写能说明问题的学生个案,并对自己所开展的教育活动进行整理,撰写教育活动的案例,更进一步说明这些教育活动的成效,以便整理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生习惯养成的范例。

三、成果总结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1月)

1、资料分析。主要是对课题中整理出教育活动案例以及学生个案,分析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分析各种教育活动开展的成效。

2、总结课题成果(1结题报告 2论文成果 3教育教学案例)

3、结题。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汪呈林校长大专毕业,多年来从事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和德育研究工作,有着丰富的德育工作经验。平时,他特别注重对教科研理论的学习,并指导参与过多个学科课题研究。在“九五”期间,他带领全校语文教师,围绕学校承担的《读中学写,以写促读,整体发展》的研究课题,广泛深入地开展深入的研究,探索出“读中学写”和“以写促读”两种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能力得到了鉴定组专家的充分肯定。在课题鉴定会上,苏教版主编朱家珑和市教研室主任汪笑梅等领导同志给予课题研究成果高度评价。这一研究成果在大面积提高我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发挥了巨大作用,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在几次区的质量检测中,我校的语文教学质量都在稳步上升。在“十五“期间,汪呈林校长作为课题负责人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德育为突破口,申报了市级 “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发德育基地功能,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并指导全校教师展开了研究,现在课题不仅顺利结题,而且使我校逐渐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德育特色,有了自己的德育校本教材。在课题组其他成员中既有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中层领导,也有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且具有丰富经验的年轻教师和多才多艺的艺体科教师。这些成员都参与过课题研究,而且是各学科的精英,尤其是他们都参与了我们学校承担的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并使该课题圆满结题。

由于汪呈林校长一贯坚持科研兴校的办学方针,所以他舍得在科研上投入,在研究的时间上是会给予充分的安排的,省、市级课题的圆满成功结题就是充分的证明。作为一所市级实验小学,硬件软件都是很强的,充分具备研究的资料设备、实验条件。另外,我们学校还与省教研室、市教所及江宁区教科室的领导专家经常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而能比较便捷地得到专家的大力指导和课题研究的信息、资料。

综上所述,我们感觉我们是有能力、有信心、有条件取得这个课题研究的成果的。

八、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组长:汪呈林

课题组副组长:邵平生

低年级课题组成员:王强(负责人)钟俊峰 刘莉丽 邱美玲阮弘

            刘迎华 王莉 杨腊梅 于晓翠 柏斯英 龙德华 汪亦祥

中年级课题组成员:柏斯震(负责人) 谈玉昌    周冠军  洪建家宋萍  李华  姚先昶 杨翠华 季道金 汪兴芳 姜言贵  李聚萍  潘琴  陈晓华 朱宽东

高年级课题组成员:徐贤华(负责人)施贵根  刘茂  于庆  曹胜利   洪 坤 姜友花  王芳  方思琴  业梅 李翠琴   郭晓蓉  胡来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