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一:计划
发表日期:2016/9/2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业 梅 有731位读者读过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七册教学计划
2016.08.30
一、教学内容
1、升和毫升 2、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3、观察物体
4、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5、解决问题的策略 6、可能性
7、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8、垂线与平行线 9、整理和复习
二、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除法,混合运算,垂线和平行线
教学难点是:除法,混合运算,垂线和平行线,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课标对本册的要求
1.《升和毫升》:设计丰富而有效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升和毫升的容量观念。安排“动手做”的活动,让学生在制作量器的过程中加深对1升的认识。
2.《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精心设计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基本线索,经历探索算法、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
3.《观察物体》:以“摆→看→画→想”为基本线索,组织学生有序开展观察物体的活动,加强直观思考和想象,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要做好教具和学具准备,要教给学生观察物体的方法,学会确定观察位置与视图之间的对应关系,要鼓励学生通过想象和简单推理解决问题。
4.《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要注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有趣的、能体现数据随机性的素材,作为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内容,要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需求,并根据要解决的问题确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要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的组织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分析过程,既要教给学生一些分析数据的方法,又要强调让学生自主发现数据所蕴涵的信息。
5.《解决问题的策略》:要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由此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要引导学生主动产生整理条件和问题的心理需求,体验列表整理条件与问题的学习价值,要引导学生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6.《可能性》:要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材料的选择必须符合随机试验的要求,要注意设计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会随机现象的特点,初步学会判断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方法,要精心组织好学生的摸球、摸牌、抛正方体等活动,以提高活动的实效性,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可能性大小与试验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以增强学生的随机意识。
7.《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强调运算顺序的规定性,以凸显数学知识的本质。
8.《垂线与平行线》:以直角为认知起点,引导学生在运动变化中掌握角的分类方法,改变垂线与平行线呈现顺序(相交→平行→垂直,相交→垂直→平行),在认识点到直线距离的基础上探索画垂线的方法,适当降低画平行线的要求。
四、教材分析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材上册在原有基础上颇有变动,本册教材安排了九个单元的内容:《升和毫升》《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观察物体》《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能性》《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垂线与平行线》《整理与练复习》。一个探索规律《简单的周期》。两个实践活动:《运动与身体变化》和《怎样滚得远》。删去了原教材中的《找规律》《运算律》《统计与可能性》《了解我们自己》《认数》《用计算器计算》《一亿有多大》。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能正确口算几十或几百几十除以几十(商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简单的两位数除以两位数。
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和调商的方法,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能正确判断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商是几位数,估计商的最高位上可能是几。
初步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两步混合运算,能清晰地表达混合运算的步骤。
(2)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活动中,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初步形成1升和1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认识射线、直线,了解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识两点间的距离,知道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进一步认识角的特征,会用量角器量角,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了解角的分类方法,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的特征,知道平角和周角,了解各类角之间的大小关系;认识垂线和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垂线和平行线;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会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4)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的技能,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可能性的大小,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公平游戏。
数学思考方面
(1)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容量的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容量单位进行测量和估计,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初步估计的意识。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商不变的规律,以及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增强应用意识。
(3)学生经历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有关的平面图形,探索射线、直线、角的特征,探索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感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借助直观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4)在简单的数据统计和体验可能性的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并对简单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作出合理的说明或解释。
(5)在建立数学感念、获得数学结论、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充分地开展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想等数学活动,有条理地思考、比较清晰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解决问题方面
(1)能在教科书提供的现实情景中看到数学内容.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或规律解决这些问题。
(2)能通过两步计算或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逐步养成计算后回答问题的习惯。
(3)能找到生活中应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例子以及应用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或互相垂直的例子;能应用两点间线段最短,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等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知道可以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获得有用的数据信息,能读懂媒体呈现的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其中的数据与他人简单交流目已的想法。
(5)能设计具有公平性的简单游戏规则,能通过修改不公平的游戏规则使游戏公平。
(6)能主动与同学开展合作的学习活动,初步具有积极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以及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能力,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体验。
(7)在老师的组织下反思自己的学习,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作用。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数学内容,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产生好奇心。
(2)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具有质疑问难的意识,逐步形成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讨论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态度,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
(3)能经过自己的努力,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锻炼克服用难的意志,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4)从教科书“你知道吗”栏目和其他渠道中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和常识性知识以及一些数学史实,拓宽知识视野,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初步体会数学是人类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进一步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六、教学措施
1.适当加强口算的教学。
2.合理安排,提高应用题教学的质量。
3.加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
4.通过直观和操作教学概念和法则。
5.加强对学生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七、教学进度
全学期大约还有25%左右的教学时间留作机动,便于教师创造性的安排教学。
周 次 |
日 期 |
教 学 内 容 |
备 注 |
1 |
9.1~9.2 |
《升和毫升》(2) |
抗战胜利放假 |
2 |
9.6~9.11 |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4)机动(1) |
|
3 |
9.14~9.18 |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4) |
|
4 |
9.21~9.25 |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3)机动(1) |
|
5 |
9.28~9.30 |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3) |
国庆放假 |
6 |
10.8~10.10 |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2)机动(1) |
国庆放假 |
7 |
10.12~10.16 |
《简单的周期》(1) 《观察物体》(2) 机动(1) |
|
8 |
10.19~10.23 |
《观察物体》(2)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2) |
|
9 |
10.26~10.30 |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4) |
|
10 |
11.2~11.6 |
《运动与身体变化》(1) 期中总结(3) |
期中总结 |
11 |
11.9~11.13 |
《解决问题的策略》(4) |
|
12 |
11.16~11.20 |
《可能性》(2)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1) 机动(1) |
|
13 |
11.23~11.27 |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4) |
|
14 |
11.30~12.4 |
《垂线与平行线》(3) 机动(1) |
|
15 |
12.7~12.11 |
《垂线与平行线》(4) |
|
16 |
12.14~12.18 |
《垂线与平行线》(3) 机动(1) |
|
17 |
12.21~12.25 |
《怎样滚得远》(1)) 《整理与复习》(3) |
|
18 |
12.28~12.31 |
《整理与复习》(2) 机动(2) |
元旦放假 |
19 |
1.4~1.8 |
期末复习(4) |
|
20 |
1.11~1.15 |
期末复习(4) |
|
21 |
1.18~1.22 |
期末考试 |
1月23日放寒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