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教研组>>低数组>>阅览文章

二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五

发表日期:2017/4/7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邵平生 有1035位读者读过

《分米和毫米》单元教材分析

                                                          赵桂华

二年级上册教学了厘米和米,学生初步具有了1厘米和1米的概念,能够利用这两个单位表示常见物体的长度,会用米尺或学生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但是,日常生活中有些物体相当短,其长度达不到1厘米那么长;有些路程实在长,用米为单位计量其长度十分麻烦。这就需要比厘米更小或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事实上,人类已经创造了许多长度单位,常用的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接受能力考虑,他们往往会接触比1厘米短的长度,需要认识毫米。他们认识千米以及计量很长的长度,困难会比较大。所以,本单元只安排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教学。

1. 认识分米和毫米,既联系厘米和米的概念,又丰富对厘米和米的体验。

有次序地排列常用的长度单位,分米介于厘米和米之间,1分米比1厘米长、比1米短,而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所以,先教学分米,后教学毫米是比较自然的编排。

学生在认识分米时,必然会联系厘米和米。所以说,没有厘米和米的概念为基础,不容易认识分米。在建立分米概念的同时,还能进一步体验厘米和米。同样,学生认识毫米要以厘米为基础,建立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联系,既认识了毫米,也强化了厘米的概念。

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重点在于知道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学生感知长度,单凭介绍、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体会,才能获得对分米和毫米的正确认识。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例1和例2设计了许多学生的操作活动。

1 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引出新的长度单位,使学生对新单位有鲜明的第一印象。

人们认识某个事物时,第一印象往往比较深刻、牢固,甚至终身不忘。教学长度单位,首先要引出单位,并使学生感到需要这些单位。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引出分米和毫米,力求使他们对这两个长度单位有比较清晰的、深刻的第一印象。

在教学分米时,教材呈现了一个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的文具盒。然后告诉学生:“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由此,学生会对分米产生第一印象:文具盒的长和宽不仅可以用厘米作单位来表示,还可以用分米作单位表示,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这个印象,既是学生对分米的初步了解,又能促使他们进一步去感知分米、体验分米。

教学毫米,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发现不到1厘米,只有直尺上6小格那么长。也就是说,数学书的厚度不能用整厘米表示。比1厘米短的长度怎么表示呢?直尺上的1小格是多长?6小格是多长?学生在这些疑惑中接受毫米,产生的第一印象是:毫米比厘米小许多,它可以表示较短的长度。这个印象虽然不很精确,但使学生记住了毫米,并促使他们进一步去学习毫米的知识。

2 在直尺上感知1个新单位是多长,使学生初步形成1个新单位的长度表象。

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必须了解1个单位的实际长度。具体来说,学生具有1分米的表象,应该清楚地知道1分米是多长;具有1毫米的表象,应该清楚地知道1毫米是多长。

直尺是度量长度的工具,尺上的刻度比较准确。因此,通过看直尺上的1分米和1毫米,能让学生准确感知它们的实际长度,有利于形成关于分米和毫米的正确表象。

指导学生看直尺上的1分米,教材承接前面介绍的“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的上面括出10厘米的一段,并标注出“1分米”,以便于学生观察。还要求学生填出“1分米=()厘米”并用直尺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学生像这样看着10厘米体会1分米的长度,画出10厘米的线段表示1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的1分米的表象,比前面的第一印象要准确得多。

在感知1毫米时,教材让学生看着直尺上的1个小格,接受“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数出直尺上1厘米里有几个小格,得出1厘米的几毫米,并完成填空“1厘米=()毫米”。学生由此会牢牢记住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毫米的正确表象。

3 联系相关物体的长度,丰富对分米和毫米的感性认识。

在直尺上感知1分米和1毫米固然准确,但往往不太牢固。一旦离开了直尺或间隔了一段时间,感知形成的表象会逐渐淡薄。让学生联系身边的物体,利用某些长度(厚度)大约是1分米或1毫米的物体,能丰富对毫米和分米的感性认识,强化头脑里的1分米、1毫米的表象,帮助记忆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

教材呈现5角硬币、身份证、10张纸等图片,指出这些物体的厚度都大约1毫米。学生能由此体会到:厚度大约1毫米的物体还是比较多的,毫米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常使用的。如果继续列举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厚度)也是大约1毫米,他们对毫米的体验会更加深刻,记忆会更加牢固。

4 用手势比划1分米、1毫米的长度,把头脑里1分米、1毫米的表象表现出来。

学生通过观察直尺、寻找有关物体等活动,头脑里初步形成了1分米和1毫米的表象。他们形成的表象是否正确?还能怎样加强?可以通过手势比划来检验、调整和强化。从心理学角度上说,用手势比划1分米、1毫米,是建立相关概念的活动。手势比划,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这样的动作促进了思维,也就促进了1分米和1毫米概念的形成。

学生用手势比划,一般要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整理比划——再验证……”的过程。这个过程能使1分米、1毫米的概念逐渐清晰、稳固。另外,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划1分米、1毫米,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也就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

5 在分米、毫米与厘米、米之间建立结构性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长度单位。

1分米的长度比1米短,比1厘米长,1毫米的长度比1厘米短。把这四个长度单位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依次排一排,想想每个单位的实际长度,用手势比划各个单位分别是多长,整理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这样,各个长度单位就不会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在这个结构里,每一个长度单位的概念会更加清晰,也就有利于学生选择适当的单位描述或计量物体的长度。

6 用毫米或分米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是认识长度单位的教学目标之一。学生已经会用厘米或米测量物体的长度,配合例1和例2的“想想做做”里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分米或毫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2. 结合测量长度,教学长度单位间的换算,进一步沟通相邻单位的联系。

3及随后的“试一试”教学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分别是把较大单位表示的长度改写成较小单位表示的长度,或者把较小单位表示的长度改写成较大单位表示的长度。这些换算,一方面需要灵活运用长度单位的知识,另一方面多样化地表达物体的长度,有益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主要应用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本单元只进行比较简单的换算,只限于相邻的两个单位,而且都是单名数之间的换算。教材更新了单位换算的教学思路,结合着测量物体长度教学单位的换算,突出测量活动以及测量结果的合理表达。在测量中体现换算的原理与方法,大致分三步组织教学。

3.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开展测量活动,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过去的数学教学大纲,把长度作为“常见的量”里的一个内容,把常用的长度单位、单位之间的进率、单位的换算等作为“双基”进行安排和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把长度作为“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测量”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学时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动手测量活动和解决有关长度的实际问题。

5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