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科研>>科研动态>>阅览文章

我校开展校内菜单式讲座(九)——曹胜利《浅谈文包诗的教学》

发表日期:2016/11/3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曹胜利 有2164位读者读过

浅谈文包诗的教学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重视古代经典诗词的教学,不但要引导学生读懂,会背,还要引领学生体会诗歌的无穷韵味,让学生爱上古诗词。“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独创,是将一首理解较困难的古诗融入一篇通俗易懂的短文当中,通过短文介绍古诗的背景以及对古诗的内容作出适当的说明和诠释,因此“文包诗”的应用对学生学习古诗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包诗”的出现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古诗的难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文包诗的内涵:“文包诗”,从字面解释,意即“文章包着诗”。苏教版教材中的“文包诗”显然有特定的含义:“文”是对“诗”的意思、背景或情感的描述,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是对“文”的凝结和升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从三种不当倾向看“文包诗”教学的本质。低中年级“由文到诗”,这主要针对低中学段学生或诗文内容深奥的课文;高年级“由诗到文”。

 

 

2014年8月,上海小学一年级语文新课本删除了全部古诗。对比新旧一年级语文课本发现,新的一年级语文课本不仅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这只是一些地方语文教材“去中国化”、“去革命化”的一个缩影,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西方作品。因此有学者呼吁,应该从教育部撤销下放文科教材编订权,统一全国文科教材。

     2014年09月09日,习近平赴北师大看望师生,翻看全国课程教材。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一、从中外诗歌的比较说起

下面我们就简单说说中外诗歌的异同。说到这个话题,很多老师都有话可以说,比如:

1、形式上:中国古典诗歌篇幅短小,诗歌句数、字数均有严格规定,非常整齐;外国诗歌篇幅长,作者没办法控制单词的长短,句子就显得长短不一,参差不齐。(例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之一)这首诗是有韵脚的,可是我读不出来。

2、音律上: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平仄与押韵,要求严格,诗调较轻;外国诗歌音律上并无严格要求,诗调沉重。

3、功能上:西方重叙事诗,比如荷马史诗;但有向抒情诗发展的趋势,如萨福、品达等。中国诗歌重抒情,《诗经》、《楚辞》无不“诗言志”,叙事诗就少很多了。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像西方“英雄史诗”那样大规模的叙事诗呢?因为,中国文学歌颂英雄,不是用诗而是用历史、小说来歌颂,并且中国自古以来认为,诗的功能在于抒情,陶冶情性,而不在于叙事。各种文学体裁各得其所,体现了精细化的特点。

4、内容表达上:中国诗歌较为含蓄,富于暗示性,而外国诗歌较为直白,直抒胸臆。如爱情诗,西方爱情诗多采用一种开放式的、奔进的表现方法,笔调直率、大胆,往往先写景,然后让感情一泻而出,(如rose  Jack  )中国描写的情景就不同了,多是闲庭深院、沉香亭畔、月影阑珊,(“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那时景美、人美相辉映,以及等待中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感觉。)

古典诗词含蓄蕴藉的表现方法,丰富的留白,丰厚的内涵,才需要“文包诗”的出现,而外国诗歌像读故事一样读懂就行了,是不需要“文包诗”来再创作的。

说这些,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要能读懂这一门语言,还要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读不懂,读翻译过来的文本,那就毫无美感,甚至是莫名其妙的了。一百多年前,英国诗人雪莱(1792—1822)就说过,诗不能翻译,译诗是徒劳的。这话有它的道理。下面举两个例子。(略)

这种巨大的差异是无法消弭的。文学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不能说中国诗歌就是好,外国诗歌就是不好,但是,不“同文同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外的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古诗的丰富意蕴是外国人很难体会到的,这么丰富的文化基因根植于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心中,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回到原来的话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重视古代经典诗词的教学,不但要引导学生读懂,会背,还要引领学生体会诗歌的无穷韵味,让学生爱上古诗词。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独创,是将一首理解较困难的古诗融入一篇通俗易懂的短文当中,通过短文介绍古诗的背景以及对古诗的内容作出适当的说明和诠释,因此“文包诗”的应用对学生学习古诗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包诗”的出现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古诗的难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再认识“文包诗”

1、文包诗的内涵:“文包诗”,从字面解释,意即“文章包着诗”。苏教版教材中的“文包诗”显然有特定的含义:“文”是对“诗”的意思、背景或情感的描述,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是对“文”的凝结和升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2、文包诗的几种类型:(1)先“诗”后“文”,如《李广射虎》,先引出诗句,再以诗文诠释诗意;(2)以“诗”嵌“文”,如《少年王勃》,引用名句嵌入文中用以点睛;(3)先“文”后“诗”,如《黄鹤楼送别》,先以“文”阐述背景,后出现诗句。

3、从三种不当倾向看“文包诗”教学的本质

    一种是将“文包诗”当记叙文教。如有教师教学《李广射虎》时,以问题“李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贯穿全课堂,学生就此问题研读,有的品词析句,有的诵读古诗,探究热情高涨,课堂十分热闹,李广的人物形象也越来越高大,可谓很精彩。

    一种是以“文”导“诗”。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文”上,引导学生反复读“文”,使“文”的情感逐渐浓厚,直到愤悱之时,出示古诗,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诗,并熟读,使“诗”真正成为对“文”的“凝结”和“升华”。

第三种是以“文”证“诗”,课堂流程大致为“诗”——“文”——“诗”。先读诗,然后在“文”中找出与“诗”意思相对应的句子加以品读,最后再回到古诗,力求“文”与“诗”相融通。

三种解决方法,都显示了广大教师对“文包诗”教学的努力探索,而且似乎都给“文包诗”明确了核心教育价值,但都没有认识到位。

以上三种解决方法,都没有能够真正凸显“诗”。把“文包诗”当记叙文教不必谈;以“文”导“诗”只在最后点到了“诗”,且让“诗”成了一个“宣泄”的处所,“诗”的价值只是让学生体验到了一种心绪上的归属感。以“文”证“诗”似乎十分清楚地将“诗”摆在了突出的地位。

通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发现,没有安排“文包诗”的教材,都安排了四首古诗,凡有“文包诗”的教材,另外都只安排了两首古诗,这似乎表明:“文包诗”代替了“诗”。(每本语文书的古诗与文包诗课文)

    其次,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副主编朱家珑先生在《2008年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修订会议发言提纲》中指出:“我们还自主编写了‘文包诗’的古诗故事,把诗词的写作背景、诗境赏析融在一篇文章中,促进他们对古诗的理解……”这说明:“文包诗”是为“诗”的。

    第三,再看看“文包诗”这个文本,其“文”毕竟为编者所撰,不是名家名篇,缺乏权威性,这更决定了在教学中,“文”的分量应该弱化。

    所以我认为,“文包诗”教学的本质就是古诗教学。定位一个核心:只教学“诗”,“文包诗”教学便应是古诗文教学。

 

4、“文包诗”与单纯的古诗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文”

“文包诗”中的“文”作何用?有两个用途:

   (1)比照阅读。首先是上文提到的,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可提醒学生到“文”中寻找适当的参考,以激发思维,促进对古诗的理解。其次,古诗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朗读“文”,甚至适当欣“文”,并作古今文章的比较,谈谈古诗的妙处、现代文的优点,将学生的视野从古诗中拉到现代文的语境里。学生学习的紧张情绪得到消解的同时,也更深刻地感知了古诗文的特点。

(2)激发创作。“文包诗”作为例文,其“文”便是一个很好的创作范例。在比照阅读“文”,感受“文”隽永优美的基础上,可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首先,给自己喜欢的或教师提供的相同类型且易懂的古诗创作“文”;其次,对本课中的“文”进行二度创作,比如《黄鹤楼送别》中李白与孟浩然分别的地点可以不变,但景物、分别时所说的语言、动作均可以改变,叙述的方式、角度也可以改变,学生必定兴趣盎然;最后,根据本课中的诗进行多维创作。

苏教版教材在低中高三个年段都安排了“文包诗”,编者的意图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学会古诗的自学方法。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拿到一首未曾学过的古诗,就能从资料当中理解古诗。这三个年段,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要求,目标一以贯之,设计科学合理,分层向前推进。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从字面上来看,其核心词是“诗”,教学自然要围绕诗来展开,以诗统文,借文解诗,感悟诗歌的意象,领会承载的情感。

三、文包诗怎样教?

1、低中年级“由文到诗”,这主要针对低中学段学生或诗文内容深奥的课文。

如《咏华山》一课的教学,短文第三自然段中“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这一诗句。(略)

再如《少年王勃》这篇课文讲的是王勃写《腾王阁序》的事,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对于该学段的学生来说,理解上有困难。(略)

《 母亲的恩情》是苏教版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略)

2、高年级“由诗到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找出文中有关“烟花三月”“深情厚谊、依依惜别”的描写,说出自己的理解。这两个问题中又以后者为教学重点。   (略)

高年级“文包诗”语言更加优美,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更加丰富。景中寓情,情中有景,诗歌的意境更悠远,为学生提供的想象空间更加广阔,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高年级学生对于诗歌的驾驭能力较低年级学生已经有所提高,需要的是教师对重点词句的点拨,加深其理解和把握情感,更主要的是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从诗人手,引出要学习的文章,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紧密联系诗,由诗到文,再由文到诗,出发点、落脚点、归结点都在诗,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让他们从中找到收获的快乐,由此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

总之,不论是“以文读诗”的低年级还是“以诗读文”的高年级,我们在教学“文包诗”’类型的课文时,除了要紧密联系文与诗以外,还要把诗放在中心位置,要从“文包诗”的结构上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初步感受到文学作品的创作途径。这样“文包诗”类型的课文教学才更富有内涵,更加饱满,达到教材编者的目的。

3、诗文对比,发现表达形式的不同。精读文本,品“文”悟“诗”,体会联系。精读课文时,强调“文”、“诗”对照。教师要抓住短文中与古诗联系紧密的重点段落、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并与古诗诗句对应比较,找到内容意境上的联系和语言表述上的差异,体会到“文”、“诗”之间的联系,进而突破学习难点。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少年王勃》一课,短文第三自然段中写道:“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与其对应的诗句则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里对古诗句意的解释,没有采用呆板直译的方法,而是巧妙地换一种说法来说明。通过反复对比诵读,学生不光能顺利地领悟诗句含义,而且能充分感受到古诗句式结构的奇妙和母语表达方式的丰富多变,还能接受到语言结构美的熏陶。

文包诗中,诗和文在语言表达上存在这非常大的区别,一个简练,一个具体;一个含蓄,一个直接……这些不同,给与读者的阅读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引导学生发现这里面的不同,然后关注不同的言语形式,产生的不同的表达效果,结合不同的年段,学生会有不同的收获。如中低段,往往他们会更加喜欢读文,而到了高年级,很多学生就喜欢读古诗了。这其实是年段特点决定的,我们不能说哪一种表达方式更好。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知道,面对不同的读者,应有不同的说话方式。

    4、仿写“文包诗”创作

“文包诗”这种特殊的文体,需要我们好好使用这个文本呈现出的“例子”。从“例子”引发开去,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用从“例子”中学到的方法,去学习其他古诗,甚至也能从古诗中学会编写适合的文,达到语言文字的实践功能。可以让学生模仿“文包诗”的写法,写某一首古诗的创作过程。在写的过程中,学生要去了解诗人,查找诗歌的创作背景,再进行想象、补充,完成仿写的过程既可以深入理解古诗,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数得。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表达此时的心情,想一想,他会用怎样的语言表达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语言加进自己的想象,又一次把诗与文相结合,让诗人与朋友浓浓的友情,依依的别意,又一次撞击学生的心灵。

以“文”汇“诗”拓知识“文包诗”里有的古诗不会完整呈现,有的古诗有其他一些类似表达同样情感、相同写作手法的古诗,即“姐妹篇”。这就要求在教学时,立足于“诗”的特点,充分开发与利用课内外学习资源,适当拓展学习范围,对诗词进行补充。《但愿人长久》是典型的手足情深,思念亲人的课文。课至尾声,我请出了《新人本读本》中《水调歌头·中秋》的完整版,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成诵。其次,我还补充了另外一首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在朗读背诵了思乡诗以后,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象这样由“诗”及“诗”,再以“诗”应“文”,而后,由“文”再汇“诗”,回旋式地课外阅读,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他们的内涵,又践行了改课中的“大阅读”理念。

5、探讨“文包诗”课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1)学习“文包诗”的方法:

1、诗文对照,借助文章理解古诗;

2、利用想象、补白、质疑等方法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反复吟咏,深入体会情感。

 

(2)“文包诗”的课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低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

    1.教学要求:

    (1)自主识字,初读课文,初步体会古诗的意思和情感。

    (2)将学文、察图、吟诗有机结合起来。

    (3)反复吟诵,背诵诗歌,升华情感。

    2.常规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1)初读古诗,初步理解古诗。

    (2)自主识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大意,初步体会古诗的意思和情感。

    (3)再读课文,诗文结合,理解诗意。

    (4)联系背景图、重点词句,反复诵读,体会古诗情感。

    (5)巩固生字,指导写字;评点反馈,强化矫正。

第二课时

    (1)精读古诗,再现画面,抓住重点语句谈感受。

    (2)理解课文,诗文对读,语言迁移训练。

    (3)赏读诗文,积累语言。

    (4)拓展古诗,激发阅读兴趣。

    (二)中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

    1.教学要求:

    (1)扣诗入文。(2)由文悟诗。2.常规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2)检查预习情况。(3)整体把握文章大概。(4)初步理解古诗。(5)精读文章,走进文字。(6)紧扣中心,交流感悟。(7)回到中心,整体悟诗。(8)布置作业,搜集资料。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背诵古诗。

    (2)阅读迁移,补充资料。

    (3)读写结合,当堂练笔。

    (三)高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

    1.教学要求:

    (1)把握关键词句,体会诗歌意蕴。

    (2)揣摩故事内容,学以致用。

    2.常规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一)诗歌引入,揭示学习内容。

    1.直奔主题,明确学习诗歌内容。

    2.朗读古诗,读准节奏,读正确、流利。

    3.初步体会诗歌感情,为学习课文作铺垫。

    4.质疑诗歌内容,展开教学活动。

    (二)诗文对照,体会课文情感。

    1.读通、读顺课文,理解课文。

    2.汇报交流,理解诗句。

    3.综观全文,体悟故事情感。

第二课时

    (三)反复吟诵,深化理解。

    1.品味文句,赏析诗句。

    2.感悟诗人情感,深化理解。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迁移仿写句段,提高表达能力。

    2.积累相关诗作,丰富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