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科研>>科研动态>>阅览文章

我校开展校内菜单式讲座(三)——刘迎华《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

发表日期:2016/5/13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曹胜利 有1706位读者读过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

                      南京市江宁区横溪中心小学   刘迎华

【摘要】

审题是解题的开始,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审题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仅是为了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也为学生以后中、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有利于学生将这种良好习惯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会令学生终生受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比教给学生结论更重要。

【关键词】

阅读  观察  捕捉  动手

【正文】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刚踏进小学的大门。由于他们年龄小,识字少,理解能力较差,解题时难免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他们完成数学习题的错误率居高不下,一些教师和家长总是一味地埋怨,批评孩子“粗心”、“不用功”。而学生也自认为是自己粗心。事实上有不少错题都是因为学生没有认真审题而造成的。审题是解题的开始,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审题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仅是为了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也为学生以后中、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有利于学生将这种良好习惯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会令学生终生受益。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学会审题,磨利了刀口,会让我们的学生把数学这份大柴火,砍得更快更多,会使我们的学生把数学学得更轻松,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学会探究性阅读

 1、激发兴趣,引起需求。

  学生拿到题目的时候,教师要巧妙地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这道题你能解决吗?谁能从题目中获取最多的数学信息?”等之类的诱导性语言,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以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读题。

   2、初读感知,探究中了解题意。

   学生独立认真地阅读题目,读通题目,画出要求的问题,找出题目中给出的明确的信息或隐含的信息。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我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再请小组派代表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及不懂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归纳,引导学生精读领悟。
        3、精读领悟,弄清题意。

    从教学经验来看,一年级学生解决应用题的第一障碍是文字障碍。会读其字,不解其意。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读题目,找出重点词句说说、读读、议议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或采用转译的方法进行理解。如:一个足球50元,一个排球40元,一个篮球60元;(1)篮球比足球贵多少钱?(2)排球比篮球便宜多少钱?“贵、便宜”这两个词学生较难理解。因此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后,采用换词法读读后交流、比较体会。如:把“贵”换成“多”,把“便宜”换成“少”再读,小组讨论、比较题意是否改变。接着用更具体的数学语言60比50多多少?40比60少多少?表示出来,最后转为数学算式,这道题就解决了。

二、学会细致化观察

对于低年级儿童,良好的观察能力也是其数学素养之一。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多以图画和图文形式出现,若学生不能仔细而全面的进行观察,就很可能遗漏某些重要信息,因此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丰收的果园”中,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好一派热热闹闹的丰收景象,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显得复杂而凌乱的图画中搜集有用的数学信息,这是教师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学生观察图像很可能是没有章法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指导要细致,教会学生从上到下,从左往右,有序地观察,在指导初期,还可以适当让学生用手指出所观察的事物。其次,观察必须是有目的性的,如:在回答“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的问题时,应该指导学生重点观察苹果树的数量,而摒弃其它的信息。  

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捕捉信息  

在“解决问题”中,一幅图画所包含的信息量往往是十分庞大的,你可以关注图画的色彩搭配,可以关注图中事物的动态展开丰富的联想,当然也可以关注图中事物的数量及其关系等等。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提出这个问题:“从图中你能看到什么?”或者“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话音刚落便会有小手高高举起,但是他们的答案往往并非是教师想要的,他们往往会更关注图中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或者图中人物所从事的各种各样能引起他们兴趣的活动,如果教师不及时引导,那么他们对图中的信息的搜集就很有可能偏离我们数学教学的轨道。因此,在搜集图中信息时教师必须强调“数学化”,在提问时可以加两个字,如:“从图中,你能找到那些数学信息?”这个时候学生的回答就会比较靠谱一些,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思维才会慢慢被建立起来。教师在解读问题时,对于带有重要数学信息的词句,也可以重点强调,帮助学生寻找信息。当然,教师在授课时,也需要注意自身数学用语的规范,例如:在教学认钟表时,日常生活用语总是7点、8点,但是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强调7时、8时。要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数学的气息与氛围。 

四、学会动手,理清题意

审题是一个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由于数学语言比较精练、抽象,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又比较薄弱,这些在客观上增加了审题的难度。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

1、拼拼折折。在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时,让学生动手折折剪剪不失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的好方法。如:一张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把它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张正方形纸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一根24厘米长的铁丝可以围成边长是多长的正方形?等等。这对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题意,正确思考有很大的作用。

2、画画点点。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内容最多的是情境图,许多数据要从图中去找。如果学生在数的过程中没有比较好的方法,往往会出现数错的现象,从而导致解题错误。因此正确数数是低年级学生必须掌握一个基本技能。我要求学生“画画点点”,按顺序地数,边数边作记号,帮助学生达到正确数数、仔细审题的目的。例如:小红前面站了4个同学,后面站了5个同学,这一队共有(    )人。我先找一个同学扮演“小红”,再找几个同学上讲台按题目意思站一站,最后引导学生画图:五角星代表“小红”,其他同学用圆形代替。

3、划划圈圈。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一边圈圈画画,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如:问题“奶牛和水牛一共多少只?”中的“和、一共”,“书包比文具盒贵多少元?”中的“比”等。

4、对比题型。平时觉得学生学得还可以,到了做作业的时候学生云里雾里搞不清。如,9个十是(    ),再添(   )个十是100.学生往往毫不犹豫地填“10”。说不定下次题目变成:9个十是(  ),再添(   )是100.题目灵活多变,这就要求学生仔细审题,用心推敲,否则掉进陷阱是常有的事。

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有一定的步骤和具体的思维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比教给学生结论更重要。总之,学生的审题能力不容各位数学老师忽视,这也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成长在铺路。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姜占环《教育探索》2001第6期

3、孙千高《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