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教研组>>低语组>>阅览文章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蚕姑娘》教学设计

发表日期:2017/3/31 16:00:32 出处:本站 作者:阮 弘 有1800位读者读过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蚕姑娘》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横溪小学    张翠巧

   苏教版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编者安排的是春光篇,内容清新活泼,健康向上,且每篇课文都精心配了彩图,非常适合也很吸引孩子的阅读学习。

   本单元包括了4篇课文和一个练习,分别是《古诗两首》《蚕姑娘》、《月亮湾》、《快乐的节日》和《练习2》。学习本单元内容,要充分利用文中色彩鲜艳画面形象、逼真的插图,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当中有所感悟,从中受到熏陶。

   在识字教学中,要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基本字、偏旁等知识和初步分析汉字结构的能力积极引导,坚持训练,不断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积极性,使他们逐步形成自学生字的能力和习惯。同时,还要注意识字教学应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

   此外,课后的练习设计,体现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每篇课文,必须紧扣课后的练习,进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

   《古诗两首》包括两首有关春天的古诗。让学生初步懂得两首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春雨》,这首诗赞美了春雨的善解人意、及时无声地滋润着万物的生长。前两句赞美“好雨”下得及时,好象知道什么季节最需要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后两句写春雨的特点:往往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诗人用简练的语言,拟人的手法,形象而准确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作用,抒发了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另一首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实情感。前两句写一觉醒来,不知不觉天已亮了,听到四处鸟的婉转叫声。后两句写想起夜里听到阵阵风雨的声音,不知道春花又落了多少。全诗平实自然,蕴涵深厚,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对落花的惋惜。

  《蚕姑娘》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腐化出来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课文7个自然段,按照蚕的一生作了清楚的介绍。课文配有彩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内容,便于指导学生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课文语言生动,段式回环往复,句末注意压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有利于朗读和背诵。

  《月亮湾》是一篇描写家乡美丽景色的文章,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秀丽的田园风光图,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派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让学生学会欣赏月亮湾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全文3个自然段,先总后分写了月亮湾的美丽景色。课文的彩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第23自然段的内容,可供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体会月亮湾的美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兴旺发达的景象。

  《快乐的节日》是一首诗歌,采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欢度节日的场面,歌唱孩子们的幸福和快乐,表达了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感受生活在祖国怀抱里的幸福,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从小树立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全诗共四小节。第一节写孩子们像春天的花儿一样,生长在祖国的大花园里。第二节写花儿、白杨树、小鸟向孩子祝贺,向孩子们歌唱,都说他们是祖国的希望。第三节写孩子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和实现远大理想的美好愿望。第四节写师生们欢度节日的热闹、欢乐场面。重点是第二、三自然段。课文配有彩图,学习时可根据画面去展开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这个单元四篇课文内容都比较欢快活泼,形象生动,学生比较喜欢。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对照课后练习要求,深入浅出地与学生共同领悟其中的美,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发动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以取得更深的领悟。

    后面的练习共安排了四个版块,内包括学用字词句、写好铅笔字、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讲童话故事)。继续学习如何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其中学用字词句和口语交际是重点。全班活动时,要创设轻松简朴的环境,以活跃口语交际的氛围。总而言之,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日积月累、温故知新。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蚕姑娘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掌握多音字”()的读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结合学习生字词姑娘,揭示课题

1.出示蚕的挂图,引出课题生字教认。

   问:这是什么?(板书:蚕)出示的字卡,学生看拼音读“cdn”。注意字是平舌音、前鼻音。分析字形:字是上下结构,上部是,下部是。书空记字。

问:谁知道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蚕是一种昆虫,能够吐丝,蚕丝能织成美丽的绸缎)对,人们把看做像一个美丽能干的姑娘,亲切地称蚕姑娘(板书:姑娘,补全课题)

出示姑娘词卡,学生看拼音读“g0niong”。提示注意:是鼻音,不能读成帕ng。分析字形:姑娘两个宇都是左右结构,左部相同,都是女字旁;右部不同:字右部是字右部是。分别书空记字。

2.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蚕姑娘》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蚕姑娘。

二、初读指导

1.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后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外的生字以及多音字。特别注意区分、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桑叶蚕卵蚕床蚕山吐丝茧子盖新房蛾从此

(3)读顺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字词:

     从此  

钻出  换上  卵茧

(2)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准加点字的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及三拼音节。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桑叶:(用图或实物讲解)

蚕卵:蚕蛾产下的子。

蚕床:指养蚕的用具,如竹匾等(指看书上插图)

蚕山:(看实物或图)供蚕吐丝做茧的一束束草秆子或麦秸秆子,上尖下宽,所以叫蚕山。

蛾:(看图)蚕的成虫。

从此:从这时起。

(4)抽字词卡片,让学生读。

(5)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此:左右结构。左部第一笔是长而不是短,第四笔是而不是;右部先写再写竖弯钩,两笔相连而不交*,不能写成,上部左低右高,下部齐平。

旧:开头两长度相当,上下间隔相等,框内部一连左不连右,底部一既连左又连右

姑:左部女字旁末笔改,右连第三笔而不交*;右部宜收紧些,下面形上宽下窄,体形稍大,使下部平稳。

蚕:上部首笔是而不是,第四笔起笔处连而不连撇、捺舒展,预留下部空隙写

换: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部提手旁写法同前;右部,自上而下笔画由收紧到放开,最后两笔撇、捺相配,支持下部平稳。

钻:左右结构,左右宽度相等。左部金字旁开头两笔占位略宽,盖住下部笔画;右部首挺直,画宜短,左连画,下面形写法同而略大,保持下部平稳。

娘:左部女子旁写法同字;右部宜高,第二至四笔应横向收紧,竖提长而挺直,其部,形成的角度略大,最后两笔,连于,共同布白于右下空隙部位。

桑:上部三呈品字形分布,上大下小,一律改;下部画要长,撇、捺舒展,全字上收下放,保持平稳。

盖:上下结构。上部羊字头开头两笔一侧一撇,三间隔均匀,中略短;下部皿字底体形宽扁,框里两短,分别同左右两画走势相应,而彼此对称,平分成框里三个空隙,末特长,左伸右展,保持底部稳定。

裳:上部宜纵向收紧;下部画宜短,画稍长,竖提偏左定位,最后的短连于长,下部四笔体形宽放,保持全字稳定。

2.学生练习描红。

四、布置作业

1.练读课文,注意第25自然段词句的异同。

2.读抄词语(见文后练习3)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默写词语。

变成  吐丝  蚕姑娘    桑叶

换上  从此  暖洋洋  盖新房

2.指名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1-5自然段)

1.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事?(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蚕姑娘从蚕卵里钻出来的时间是在天气暖洋洋的春天里)(告诉我们蚕是从蚕卵中孵出来的)(板书:卵一蚕)问:钻出是什么意思?(在这里,钻出就是爬出来的意思)

(3)小结:读了这一自然段,我们就知道蚕是在春天从蚕卵里孵出来的。

(4)齐读第1自然段。

2.第2自然段。

(1)指名读。

(2)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又黑又小)

(板书:又黑又小)蚕姑娘出来以后怎么样?(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醒来以后,变成黄姑娘)(板书:吃桑叶、睡、脱、醒)教师提示注意:蚕吃桑叶的几天当中,它是在动着的;而从睡到醒当中的时间里,它是不吃也不动的,这叫做蚕眠。(板书:蚕眠)蚕眠共有四次,每次都要脱去一层皮。第一次蚕眠脱去的是黑皮换上了黄色的皮,所以说变成了黄姑娘

(3)小结:读了第2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蚕在生长中开始阶段的情况。

(4)齐读第2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和上面第2自然段的语句基本相同,但有几个词语换了,谁能说一说?(“又黑又小换成又黄又瘦换成换成”)这反映了什么情况?(反映了蚕姑娘在不断生长)(板书:又黄又瘦)还有什么词语换了?(“换成”)出示:{{登::

谁能说说表示的不同意思?(表示两个不同动作接连发生用;表示某个动作的重复发生用”)对,这里用表示第二次蚕眠的情况是恰当的。

(3)齐读第3自然段,注意词语换用的情况。

4.第45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两个自然段和上面第3自然段相比,谁能说说哪些语句不同?(“又黄又瘦换成了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变成白姑娘换成了从此一天天发胖从此一天天发亮脱下黄衣裳换成了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板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发亮)这反映了蚕姑娘不断地长大了。

(3)齐读第45自然段,注意词语换用情况。

三、指导背诵

看提示(写在小黑板上)背诵第23自然段。

   ____________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______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______衣裳。醒了,醒了,变成______姑娘。(每空依次在上下填两个字,下同)

2.看提示背诵第45自然段。

____________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醒了,醒了,从此一天天发

四、课堂作业

朗读、练习背诵第l-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指名背诵第1-5自然段。

二、继续细读课文(67自然段)

1.第6自然段。

(1)指名读。

(2)为什么要写明睡了四回”?(因为蚕眠有四次,这是蚕的生长特点,所以必须特别写明)这个自然段里把茧子比作什么?

(新房)为什么说茧子真漂亮”?(茧子又白又亮,长圆形,很好看)

(3)这段里为什么不写醒了,醒了,要写成了,成了”?

(蚕没有再睡,就不能说醒了;蚕结茧子好比盖新房,茧子结成,好比新房盖成,所以要写成了”)“成了,成了,茧子真漂亮。这句要怎样读?(要读出喜悦的语气来)请你把这句读一下。(学生读)

(4)小结:读了这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蚕吐丝结茧前后的情况。(板书:吐丝结茧)

(5)齐读第6自然段。

2.第7自然段。

(1)指名读。

(2)茧子里面的蚕姑娘称做什么?自答:茧子里的称做蚕蛹。(板书:蛹)为什么写它一声也不响,不写一动也不动”?(茧子里的蛹是慢慢在变化,逐渐长出两对翅膀来,所以不能写一动也不动”)

(3)“茧子开了窗是什么意思?自答:蚕蛹长出翅膀,成为蚕蛾(板书:蛾),蚕蛾咬破茧壁飞出来就是开天窗的意思。前面抑苗子I-I,4~斩帛;士田烟嫱nZ右茁辟㈠柞并下宙”*徂会括而有趣。请看第31页上面的第一、二两幅图。(学生看图)“变了,变了,变成蛾姑娘。这句要怎么读?(要读出惊异好奇的语气来)请你读一下。(学生读)

(4)31页上第三幅图,想一想:两个蚕蛾在干什么?(蚕蛾在产卵)提示:蚕蛾产卵后死去,第二年春天,蚕卵又能孵出小蚕来,又开始新一轮的生长过程。

(5)齐读第7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1.根据板书内容说说蚕的生长过程。

2.填空练习,概括课文。

_____里钻出来的又__________的蚕姑娘,一共睡了_____次,每次醒来都变了样,第一次变得又__________;第二次变得又__________;第三次变得又__________;第四次身体一天天_____。它吐__________,最后_____开了窗,飞出了_____姑娘。

3.齐读完成填空后的这段话。

四、课堂练习

1.读句子,初步认识句子的并合(课后练习4)

这里有两组句子,每组三句话,要求我们读一读。初步懂得怎样把两句话并成一句话来说。

(1)各人自读,体会。

(2)指名读第一组三句话。

(3)谁能说说怎样把第一、二两句并成第三句的?(把一、二两句连起来,把第一句未了的句号改为逗号,把第二句开头的蚕姑娘去掉,这就并成了第三句)

第二组三句话的练习方法同此。

2.背诵第67自然段。

(1)利用押韵的字引背。(押韵的字写在小黑板上:娘、上、由主.*¨向宙*白、

(2)分两个大组,一组背,另一组听,再交换一次。评议。

(3)各人自背。

(4)指名背诵。

3.背诵全文。

(1)全班背诵。

(2)指名背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