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识字2》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发表日期:2017/3/31 15:51:20 出处:本站 作者:28837 有2232位读者读过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识字2》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横溪小学 阮弘
很高兴能够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第四册语文一单元的教材分析。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单元:识字单元。
教材分析:
苏教版第四册第一单元,仍是一个识字单元,共有四篇识字课文和1个单元练习,其中《识字1》《识字2》采用词串教学的方式,是苏教版教材的特色,借鉴了传统识字教材的呈现方式和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将意思相关的词语集中在一起,分别看,是排列整齐的几组词语;整体品,则意义关联。读起来,押韵上口,便于记诵。《识字3》《识字4》则是采用形近偏旁的比较的方法。每课安排两组形近易混的偏旁,首先显示两个偏旁从实物到古文字再到今文字(偏旁)的演变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它们所表示的不同意思;接着是两组词语,意在印证字的偏旁有异,所表示的意义范畴也就不同;教材还配有插图,与词语对应,旨在帮助学生通过看图建立事物与词语之间的联系。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仍然是识字、写字。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29个,认识4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
要重视利用已经掌握的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基本字、偏旁部首等识字工具和初步分析汉字结构的能力,积极引导,坚持训练,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掌握汉字的基本规律,简化识字心理,教一个学一串,加快识字的速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具备写字的美感意识,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教学建议:
一、词串教学,寻趣而生,生字学习与文化感染相结合。
苏教教材汲取传统识字教材精华,遵循儿童识字规律和汉字特点做出的创造了词串识字的形式,极大地拓展了识字教材的教育功能。教学中我们也要充分运用教材自身的特色,用词串中蕴含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学生快乐的识字,又在学习和运用生字的过程进一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乃至民间文化的五彩斑斓。做到既丰富知识又积累语言。
《识字1》“节日民俗”
四个典型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课文图文并茂展示出孩子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场景,因为过节过年是孩子最快乐最盼望的事儿了。那么我们从刚刚过去的新年的喜庆气氛中开课顺理成章。比如出示一幅洋溢着春节气息的图片,伴着欢快的春节序曲,喜欢过春节吗?人们都要干什么?联系生活让学生畅所欲言,回答可能是什么样的都有,但相信气氛是热烈的,情绪是高涨的,就如同过年的兴奋劲。这是老师可是相机针对学生的回答,出示“拜年”“饺子”的生字卡。表演怎样给长辈拜年啊?长辈就会给“压岁钱”希望晚辈平安幸福,远离晦气和灾难。光会吃饺子不行“饺子”这两个字会写吗?并适机传达给孩子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每年除夕夜,全世界华人都会一起守岁吃年夜饭,国外是过圣诞节,中国人则是春节。识字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然后适时点拨其实中国传统节日还有很多,你们知道哪些?打开书读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运用图片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加深了解传统节日并学会生字。其中“龙舟”“扫墓”“踏青”稍生疏一些。
巩固练习中,设计一些综合性的练习。比如:连一连下列图片所展示的是哪个传统节日的代表食品,并写出他们的名称。认一认,说一说。这是什么节日,想到些什么简单介绍一下这些节日。我还知道,其他的传统节日,拓展一下做个研究性作业都可以。
拜:拜年要用手,再说四个字。
墓:莫站土堆上 (写字注意每个构字部件都要写扁一些)
踏、端字的结构
《识字2》“桂林山水”
通过看图读词串展示了桂林美丽的山水画卷风俗民情,诗篇很美的课文,但是学生未必能感受到,那么怎样让学生也能感同身受,也能了解桂林是我们祖国一片神奇美丽的土地,知道这里山水甲天下,这是我思考的,毕竟他们的生活经历认知能力有限,课堂上时间有限,既要识好字,又要有所悟。我就想了一个办法,自己叫它:“视觉冲击法”。
在我们祖国版图的西南部有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那里山美水美自古享有“山水甲天下”美称,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旅游胜地,它就是“桂林”。那里到底有多美啊~(知道吗?)一起去欣赏。
一段图片三用:
1.有什么感受?(初读课文)
2.哪些词语在图片中出现了?是什么,会写吗?怎么记?(学习生字)
3.桂林美吗?壮乡美吗?再欣赏,读出词卡。(巩固练习)整个课堂,沉浸在一个人文的美丽的氛围中,识字又随之进行省时高效,一举两得。
当然这只是我本人粗浅的设想,在实施过程中,或者大家想到什么不足之处,我们还可以一起探讨交流。
拓展练笔:美丽的桂林
影:日照北京城,留下三道影
鼻:自字头,田字肚,一横当屁股,撇捺当脚走
廊: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南洋有个美少郎
(三个重点字,注意描红强化)
骆:骑一半,路一半
驼:它长得像匹马
二、偏旁构字,限定意义范畴,回归汉字本源。
《识字3》《识字4》都是采用形近偏旁的比较法,《识字3》待会有老师进行详细说课我就不再多说。《识字4》生字较少只有3个,课文用两组图表展示了“日、目”“冫、氵”的偏旁本意和例字。“冫”的名称叫做“两点水”,其实,它并不是水,而是冰。“冫”在甲骨文中写作“仌”,即使发展到篆书其字形也还是没有变化。古文字冰的裂纹,所以寒冷冬天的景象有关。三点水自然像河流,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偏旁由图画——古文字——偏旁的演变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字义、掌握字形。
《说文解字》: “仌,冻也。象水凝之形。”
(暖字为例)
练习1
学用字词句中,涉及重点是部首查字法。通过对话知道学习部首查字法要注意提取部首。注意查部首的规律: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外后内等。取左不取右。
《识字2》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2.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与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3.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以及有关的民族风情。
教学重难点
认识8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书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旅游胜地的材料,一组一张小情境图和一套生字卡片。
2.教师准备大教学挂图和多媒体课件等。
设计思路:
生动、逼真的情境极富感染力,能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识字2》是一篇极富美感的韵文,介绍了著名风景区桂林的山水。教学本课时,教师要创设相关情境,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为学生打开通往桂林的大门,和学生乘上旅游船去漓江游玩;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向学生展示桂林的美景,让他们在大脑中构建起桂林山清水秀的美好表象。让学生在情境中学—学对歌,说一说风俗,起一起山名,猜一猜、画一画奇山,充分享受桂林的美景带给他们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人情境来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正是踏青旅游的好时节,你想向小朋友们推荐哪一个旅游胜地呢?为什么?请说一说。
二、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1.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词语。
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词语。
三、创设情境,学习韵文
1.学习第一组词串。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让我们走进山水如画的桂林去看看吧。(播放优美的音乐。)
(2)我们的轮船已缓缓驶入漓江,(多媒体出示桂林的风光片。)让我们站在船头看一看这美丽的风光,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3)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碧水“、“秀峰”、“倒影”等词语。
(4)这么美的景色,你能把它读好吗?(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指名读,比赛读。)
2.学习第二组词串。
(1)船,沿着漓江缓缓前行。听,远处传来了什么?(播放壮族青年对歌的歌声。)
(2)我们循声望去,(多媒体课件显示壮族对歌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
(3)相机出示“对歌”、“椿树”、“壮乡”等词语。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吗?(师点拔理解:壮乡,指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5)多么有趣的风俗,多么热情的壮族人民,让我们用充满感情的朗读来表达他们的喜悦之情吧!(练读“对歌”、“榕树”、“壮乡”,指名读,齐读。)
(6)你还了解哪些少数民族特有的风情?
3.学习第三组词串。
(1)走出多姿多彩的壮乡,听完悦耳嘹亮的对歌,轮船渐渐驶近连绵起伏的青山。(出示小插图一二。)你们感觉这些山怎么样?
(2)假如要你给它们起个名字,你会起个什么名字呢?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3)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象鼻”、“骆驼”、“笔架”等词语。
(4)这么有趣的山峰,这么有趣的名儿,谁想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5)这里可能还有什么样的山?小组猜一猜、画一画。(配上音乐。)
4.学习第四组词串。
(1)(出示课文插图。)你们看,绿莹莹的江面上一位渔民正撑着竹筏。(教师相机介绍竹筏。)
(2)竹筏上,站着一只鸬鹚,(观看鸬鹚捉鱼的课件。)它正注视着水面,随时准备捕捉水里游动的鱼儿。(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竹筏”、“鸬鹚”词卡,并进行朗读。)
5.回归整体。
桂林之行即将结束,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走过的旅程,(读学过的词串。)你最留恋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学生自由说。)
青山、绿水、竹筏、鸬鹚……漓江真像一幅美丽的水彩画,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漓江真可称为百里画廊哪!(出示“画廊”,学生读。)
四、齐读韵文,小结本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词语:碧峰倒影象鼻骆驼笔架画廊月饼
(1)带拼音读。
(2)去拼音读。
2.开火车读。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识字2》。
二、指导诵读,读中感梧
1.整个漓江,好像一条百里画廊,充满着诗情画意,老师很想读一读。(教师示范读,并介绍边读边想象的读书方法。)
2.学生边看图,边读词,读出美感。多种读法交替,读后师生评价。
三、看图贴词卡,练习说话
1.愉快的旅行结束了,你都见到了什么?小组先说一说。
2.小组合作将这些词语贴在对应的图下面,贴好后,轻声读一读。
3.把学生完成的情境图贴在黑板上,再次齐读。
4.根据图意,用卡片上的词语练习说话。
四、字形分析,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碧、峰、影、鼻、骆、驼、架、廊。
(1)读一读。
(2)说一说用什么方法来记住。
2.学习写字。
(1)观察、讨论:在这些字中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难写?提出来讨论、交流。
(2)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重点抓住“鼻”这个字指导。)学生描红。
(3)教师行间巡视,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五、课间延伸,实践活动
水如碧玉,清澈见底;山是奇峰,挺拔秀丽,不去旅游真是可惜。请小组互相合作设计一幅广告画和相应的广告词,把桂林的美景好好夸一夸,让别人听了见了就想去,看哪个小组设计得好。
(小组合作,设计广告画和广告词,并进行介绍。)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