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下)低数教研组第1次活动
发表日期:2016/10/18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江花 有828位读者读过
认识平均分
赵桂华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42-43页
教学目标:
1. 经历把一些物体任意分一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特点,从而认识平均分,并能够每几个一份地分,初步学会这种平均分的方法。
2. 在分一分的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 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平均分的特点,初步学会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观察、比较、实践中初步理解平均分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14根小棒 ;教师:小猴图片,8个桃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字,“分”
2:谈话:这个分字里到底藏了多少奇妙的数学秘密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吧!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 教学例1
(1)学生操作:把6根小棒(代替桃子)任意地分一分。
(2)全班交流,教师出示各种不同的分法。
(3)观察分法,你有什么发现?(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4)教师指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出示这句话,教读)(同时板书课题)
(5)同桌之间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6)小结:同学们通过分一分,不仅帮助解决了问题,还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 做“想想做做”第1题
要求学生用手势判断是不是平均分,并说理由。
3. 教学第30页“试一试”
(1)出示问题:把8个桃平均分,可以怎样分?
(2)请学生先各自想一想,再用小棒代替桃分一分。
(3)分完后,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4)全班交流,教师出示不同的分法。
(5)为什么这些不同的分法都可以说“把8个桃平均分”?
(6)小结,同学们把8个桃平均分,想出了3种不同的分法,虽然分成的个数和份数不同,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都符合要求。
4. 教学例2
(1)出示问题:如果把这8个桃分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 )个小朋友。
(2)小组合作用8根小棒代替桃分一分(找一组到前面来分桃)
(3)集体交流,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板书 4)你是怎样分的?
(4)这样的分法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5)小结:8个桃,我们按要求把2个桃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是平均分的一种分法。
5. 教学第31页“试一试”
(1)让学生按要求先动手分一分,再填空。
(2)集体交流,指名演示分的过程,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可以分成几份?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导入:看到我们班的小朋友这么热情、这么能干,邀请我们去参加闯关游戏呢!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
1. 第一关:“想想做做”第2题
(1)先让学生弄清是怎样圈的,圈一圈,然后填空。
(2)集体交流订正
(3)让学生联系操作过程再说一说一共有几块,每几块一份,分成了几份。
(4)真棒,祝贺同学们顺利地闯过了第一关。
2. 第二关:“想想做做”第3题
指导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用小棒代替分一分,也可以在图上圈一圈,并根据分的结果完成填空后核对,并说说是用什么办法分的。
太好了,祝贺大家又顺利地闯过了第二关。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平均分,还学会了用每几个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平均分。
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赵桂华
一、 收获之处
1、 整节课教学流畅,过度自然。
例1的教学我是通过调查3种分法学生最喜欢哪种分法来导入平均分,引出学习平均分的需要,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分法是有意义的,每份分得同样多,最公平。
2、以一个情境贯穿始终,结构完整。
这节课采用编故事的方法把整个教学内容都串联起来,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在帮助小猴子分桃,和小猴一起解决问题,帮猴妈妈分礼物的一个个有趣环节中,学生学的开心,参与度高。
3、手脑结合,趣味探索。
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了五个环节的内容:(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五)全课小结,拓展平均分。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动手实践,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通过先让学生用圆片摆,再在图上分的教学过程,从具象到抽象,层层递进。
4、练习部分,由扶到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交流过程中,要适时寻找学生不同操作方法背后的想法。怎么分的,表达分的过程,是思维的外在体现。部分学生能根据他人的操作活动,感悟其背后的想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此会比较困难。要形成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些策略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只是适用的情境不同而已),从不同的视角去体会同一个概念(平均分),就需要在课堂上挖掘操作背后的想法,即“你怎么想到要这么分”,从而从意识层面去感受平均分的方法。
二、 不足之处
1.课堂评价语言比较单一。可能因为怕出错,课堂上更多地去关注教学内容本身,对学生的激励与表扬不能贯穿课堂始终。
2.一些环节的详略处理还需再斟酌。比如“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里“同样多”三个字强调的次数不多,练习讲完之后追加一句:“这样分,每份同样多吗?是平均分吗?”另外想想做做第2题评讲时,应更多让学生发言,教师简单总结下就好,学生完全能理解。有时一两句追问会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研组点评:
刘迎华:赵老师教学时从生活入手,层层推进,理解平均分,让学生从生活中分桃的生活经验入手,进行无序的分;然后聚焦生成的基础性资源,让学生分类并观察讨论,发现一类每堆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郭施珍:赵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先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小棒,代替实物,分6个桃,这样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6个桃出现多种分法:一堆1个,另一堆5个;一堆2个,另一堆4个;一堆3个,另一堆3个。然后引导学生分类并观察讨论,发现一类每堆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邵爱华: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效挖掘教材资源。例如,赵桂华老师抓住例二的试一试进行了有效的拓展。在按要求把12根小棒每2根一份、每3根一份、每4根一份分完全部汇报完成后,及时追问:如果给你12根小棒,你还能每几根一份的平均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在学生的发言补充中,更加完善了12平均分的方法。
江花:赵老师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在课的始终,让学生利用圆形纸片、小棒等学具,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中,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潘琴:练习题的最后一题处理的有些快,应该让学生充分的看明白图的意思,再圈,就更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