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二年级数学备课组第七次活动
发表日期:2016/11/22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江花 有913位读者读过
第七单元 观察物体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能够了解它的形状、大小、结构,是认识物体的重要途径。在观察物体时,能不能抓住某一物体区别于其他物体的主要特征,往往受制于观察能力的高低。然而,观察能力是在观察物体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本单元是本套教材第一次进行观察物体的教学,让学生观察的是生活中常见的、特征明显而且结构比较简单的物体,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
握初步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
例题呈现两张在教室里拍摄的照片,要求找出在教室前面拍的那张照片,还要说出另一张照片是在教室的哪一面拍摄的。在教室的前面拍照,相当于站在教室的前面向后面看;在教室的后面拍照,相当于站在教室的后面向前面看。两张照片里有相同的物体,也有不同的物体。即使相同的物体,看到的样子也是不同的。这些内容,能让学生体会观察物体要站在确定的位置上,如物体的前面或后面、里面或外面,还能体会站的位置不同,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想想做做”第1题是配合这道例题编排的,两张照片是分别站在同一学校的校门里面向外拍摄和站在外面向里面拍摄的,再次让学生感受观察的结果与观察者的站位以及视线的方向有关。要注意的是,例题和习题反映的都是学生熟悉的空间情境,作出正确判断凭借的是已有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对教室、校门这些空间情境感性认识的积累。如果要求学生对陌生的空间情境里的内容进行类似例
题那样的判断,是不恰当的。
下面的一道例题,呈现的情境是四个小孩在玩具猴的四周拍照,各人的照片不同,要求学生辨别这些照片分别是谁拍的。从这个情境可以知道,例题的教
内容是在物体的前、后、左、右四个位置进行观察活动,并能判断出看到的物体形状。
对这道例题的编写要领会三点:一是教学内容用拍摄照片的形式呈现,不仅是为了激发兴趣,而且是引导学生专注地观察小猴。因为拍照就在观察,照片上猴的模样是可以看到的。二是辨别各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需要亲自到各个位置上观察,了解每个位置看到的样子,作为选择照片的参照。教学要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观察实物的条件与机会,不能仅让他们看着教材的情境图去辨别照片是谁拍的。因为情境图上只能清楚地看到猴的一个面,另三个面不能完整地看到,甚至一点也看不到,分辨照片就失去了直观表象的支持。三是猴的正面照片是谁拍的已经找出来了,余下的三张照片让学生自己判断。其中猴背部的照片是谁拍的很容易知道,两张侧面照片看上去差不多,较难分辨。情境图里猴的一个侧面正对着学生,降低了辨别的难度。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观察两张猴的侧面照片,比较有什么不同,体会各是哪个小孩拍的,从而感受如何抓住物体的主要特点进行观察。“想想做做”第2题是配合这道例题编排的。汽车是常见的交通工具,学生比较熟悉。根据教材里三个孩子观察汽车时所站的位置,学生能够想出这三个孩子各看到了什么,从而进一步体会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会看到不同的情形。第3题要求先在一个位置上看茶壶,找出与看到的形状相同的那幅图,然后说出在其他三个位置上看这个茶壶,分别会是哪幅图。由于学生没有在这三个位置上观察茶壶,只能联系看小猴获得的体验进行推理,有利于发展空间观念。在说出其他三个位置看到的会是哪些图以后,如果让学生到这些位置上实地观察,验证刚才的判断,反思进行的推理,能获得对观察物体方法与要领的进一步体验。
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通过换位置观察等活动,经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9袋各种不同的玩具、图形卡片。课前准备,四人一组,围桌而坐,将每组中座位的四个位置编为1、2、3、4号,发给小组长一组熊猫图片。
教学过程
一、游戏:猜一猜
1.师:猜一猜这是什么?
2.公布结果。问:为什么大家都没有猜对呢?
3.《盲人摸象》的动画片,边看边想,有什么启发?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师小结:对,我们在观察物体的时候,千万不能象盲人一样,只看到一部分就作出判断,得出结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
二、观察照片,激活经验。
1.观察教室照片。
(1)谈话引入,观察照片。
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拍的哪儿吗?(在屏幕上依次打出两张分别从教室的前后拍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
(2)拍的是同一个教室
为什么拍出来的样子会不一样呢?
(启发学生想象拍摄者的位置。)
(3)下面的两张照片哪张是在教室前面拍摄的,另一张是在哪里拍摄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4)得出结论:同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2.“想想做做”第1题。
下面的两张照片,哪一张是在学校外面拍摄的,哪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摄的?
你是根据什么做出判断的?
3.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学会从两个相对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
三、观察实物,亲身体验。
师:请把小熊放在桌子中间,熊的脸对着 1号座位的同学。 (学生分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坐好)
师:你坐在这个位置,请问看到的小熊是什么样子的?
生1:我看到了熊的正面
生2:我看到了熊的膀子和身子
生3:我看到了熊的后面
师:咱们换个位置观察一下好吗?请1号座位的同学到2号座位,2号座位的同学到3号座位,依次换位。
你现在看到的小熊又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纷纷发言)。
师:我们继续换位置观察,2号座位的同学到3号座位,3号座位的同学到4号座位,……你在这个位置上看到的小熊又是什么样子的?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小组内交流完毕后,学生再次换位置观察并交流。最后让学生回到原位。)
师:刚才我们在不同的位置对小熊进行了观察,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几号座位的同学看到的小熊是这个样子的?请站起来。
教师边说边出示:
师:××同学,你为什么站起来?
生:因为我在我这个位置上看到了熊的膀子和身子,而图片上画的也是这个样子。
师:答得真好。大家刚才都换位置观察了,请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生:(齐答)是。
继续出示:
师:几号座位的同学看到的小熊是这个样子的?
(2号座位和4号座位的同学都站了起来。)
师:他们都站对了吗?(立即有几个学生坐下)
师:你们几位同学为什么又坐下了?
生1:我看到的小熊膀子在左边,而图片上是在左边。
生2:我看到的小熊膀子在右边,而图片上是在左边。
生3重复生2的说法。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此时判错了的学生相继坐下)
出示:
(让学生辨认,做法同上。)
师:通过从不同位置对小熊的观察,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师生共同肯定: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小熊的样子是不同的。)
四、应用拓展
(一)练习
1.课本91页小猴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连一连。
学生在书上完成,指名反馈,集体校对。
(二)猜猜猜
(三)图片欣赏
五、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懂得了什么?(板书:不同的角度)
教师小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后在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从不同位置去观察,在思考问题时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更加全面、更加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