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教研组>>思品组>>阅览文章

品德备课组二

发表日期:2016/5/18 15:47:42 出处:本站 作者:刘莉丽 有716位读者读过

小学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奠基时期,更是其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是其个人社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它包括对他人和集体及其关系的初步认识,也包括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更包括对一些道德原则及其用道德意识来评判道德行为能力的内容。研究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年龄特点,采取得力措施,实施针对性的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实效性,对于有效促进小学生品德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探寻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意义  

尽管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在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特征,但在同一阶段有其相对的稳定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发展问题研究的结果表明,儿童道德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不同阶段其特征是不同的。对照皮亚杰的阶段划分,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所划分的第二阶段,即他律阶段;小学中年级与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所划分的第三阶段相当,即自律阶段;小学高年级处于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划分的第四阶段,即公正阶段。  

1.      小学低年级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道德意识水平比较低,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常常是具体性和肤浅的,道德判断容易受外界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体现在对权威者如父母和年龄较大人的绝对尊重和服从。由此,他们经常习惯于将所有的规范、准则看成是不可转移和不可变更的;其道德行为判断能力只考虑事情发展的应然结果而不考虑主观意图;其道德情感的产生与所经历和面对的具体事物与具体形象紧密联系,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和直觉性;由于其认识的限制性,在道德动机上把大人指导作为动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没有或尚未形成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道德动机。他们经常关注于短期目标的价值和意义,虽然对某些道德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却不知如何去做,其道德行为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稳定性,但言行较为一致和协调。

2.      小学中年级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这一时期,小学生的思维为具体运算阶段,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等突出特点。他们己不再把制度和规范作为是永恒和可以长久不变的事物,而是可以通过交流、协商、沟通进而可以修改的。他们已经认识到制度和规范具有实现道德行动统一、相互依存和相得益彰等可逆性特征,并且形成了伙伴之间、同学之间应该是互相信任、相互尊重的社会关系的意识,其行为有了一定程度的自律性。其道德动机也开始脱离短期行为意识而向相对抽象的远期行为意识发展,可以依据设想和想象所产生的道德情感来规范和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当社会关系与行为准则中的相互可逆性发生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动机冲突,进而产生行为和认识的分化。在这一时期,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开始变得相对复杂,并且开始形成了一些比较复杂的道德习惯,这是小学生品德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

3.      小学高年级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进入高年级,小学生的意识和行为开始向公正、公道、平等和主持正义方向发展,当他们在与大人或同伴之间交流或活动时产生意见相左、不信任或疑惑,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并且确信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并由此获得公正感。他们时常认为自己可以体验并赢得公正关系,并且这种公正关系不是亘古不变,而是依据个性差异和环境因素而具有丰富性和多样化的。由此,公正感成了道德情感领域的核心。随着道德观念和道德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道德情感体验的日益丰富,伦理性的道德情感在他们的道德情感组成中开始出现。这时,小学生道德动机的主导性因素主要以自觉的道德动机为主,他们产生动机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常常因自己的评判标准与成人要求不一致造成的,但就其强度来说并不十分强烈。同时,小学生的行为控制能力较之以前来说有了显著的提升与发展,并且产生了一定的质变,道德行为能够根据需要加以掩饰或延迟表达,当然,言行不一致现象也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道德习惯的复杂性不断加强。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年龄特征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首先,在道德概念及原则的认识上,达到了具有初步概括的水平,当然,这种水平相对较低,但超越了原来的表面和肤浅的理解;在道德判断上,实现了由内心道德原则决定的程度,摆脱了外部因素的影响,达到了内心的自觉;在道德评价上,能够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结果,脱离了具体的外部行为的束缚。其次,在道德情感的发展形式上,获得了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紧密相连的情绪体验,摆脱了直觉的情绪体验,同时,产生了较为低级的由伦理道德引发的情感体验;在道德情感的发展内容上,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他们喜欢把义务感排在第一位,非常关注荣誉感,以及良心和爱国主义情感,而恰恰把幸福感放在最后的位置,反映了他们的年龄特征。再次,在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和道德言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历了由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外部调节向内心自觉、不稳定和不巩固向稳定巩固的发展过程,其道德习惯也不断地向复杂的方向发展。表现在学生个体上,存在着发展不尽相同和协调的矛盾;表现在学生群体上,存在着道德标准不尽统一和相互冲突的矛盾。但从整体上看,协调性是其主要的年龄特征。  

二、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基本策略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为我们不断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1.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误区  

当前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误区,具体表现为:一是由于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和自身水平等原因的限制,客观上造成了他们缺乏对小学生心理特征的研究,对小学生生活的了解和兴趣的把握也存在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充分发挥。二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知识化、抽象化,加上部分教师备课态度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缺乏生活化和具体化,上课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无法产生兴趣;在道德情感的培养上,由于存在着道德认知对品德整体替代的误区,因而,对道德情感缺乏精心培养的意识,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知行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脱节现象普遍。三是教学法采取满堂灌,照本宣科,严重缺乏生动性和生活化;现代教学技术等教辅工具使用很少;课堂交往单一、单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发挥。

2.      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由于小学生品德发展具有很强的年龄特征,因此,使得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变得比较复杂。其主要表现在:第一,小学生品德发展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动态性。从横向上看,学生的道德表现差异大,易受情境的影响,甚至相似的情况下,道德表现不一样;从纵向来看,有时几次反复,先稳定,再发展到更高层次的水平,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判断明显提升;第二,品德发展是知、情、意、行相互包融、相互影响的不断发展,也是心理矛盾冲突、反复实践的发展提高的过程,呈现出螺旋状态,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第三,道德发展的长期潜力,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的展示。虽然根据“言行一致、行为标准”进行评价,但往往还涉及到立竿见影和短期效果的阴影,所以我们不容易作出正确的判断,有效性评价还是存在着偏颇;第四,道德结构多层面和多层面的发平衡,所以,多维度、多层次的不同指标,很难用定量进行评价,其有效性更为复杂。

3.      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从整体上考虑德育实效性  

德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但是我们不能把学校德育实效性差的原因全部归结于思想道德教学,它是难以量化的,思想道德教学与其他影响也难以区分。同时,从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本身出发,纯技术效率和效力是不科学的。从教学中的元素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来看,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与实践是统一的。

因此,笔者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本质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的重合度。重合度越高,我们认为它越有效,反之,如果其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或其积极作用不能转化为积极的效果,或负面影响太大,实效则低下。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和把握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这一基础之上的,因为它是根据,是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