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不拖拉
发表日期:2015/7/8 10:40:37 出处:本站 作者:刘莉丽 有704位读者读过
《做事不拖拉》听课反思
洪坤
《做事不拖拉》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长大了”中的第一课。二年级的学生经历了近两年的学校学习生活,逐渐长大了。他们享受快乐,学习自理,懂得自信。可是,我们也发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不平衡的现象,那就是很多学生常犯做事拖拉的毛病,不仅会养成不良的习惯,更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生活规律。如何让学生克服这一毛病,养成抓紧时间做事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从孩子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将教学活动分为四个板块:激趣导入,感知拖拉;联系实际,了解拖拉;真情体验,告别拖拉;实践体验,感受快乐。四个板块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知情意行顺次而下,最后让孩子将道德意志落实到行动中,用于指导生活,从而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一、整合资源,突出生活性
《品德与生活》课标中指出生活性是品德课程的特征之一,要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发、使用教材,针对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他们正确的、适当的引导,真正使小朋友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得以体验,才能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而现行的苏教版教材,有些内容脱离孩子的生活,孩子不感兴趣。因此,教学时教师对教材重新进行整合,选取孩子们熟悉的甚至是身边的事例、场景作为教学内容,以便调动孩子的参与热情,激发孩子的道德情感。使孩子们参与活动时具有可感性,老师进行教育时有针对性。
二、凸显自主,增强实效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活动是教师教与儿童学的主要形式,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多姿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后实现的。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多次让学生合作探究,进行角色体验,小组讨论,交流体会等,使儿童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获得真切感受,最后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比如在第二环节“联系实际,了解拖拉”和第三环节“真情体验,告别拖拉”中,都让学生进行了合作探究。第一次是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如果医生、消防员、农民、工人等拖拉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第二次则是创设情境,假如医生、消防员、警察、运动员等不拖拉,结果又会怎样。同样是自主,同样是合作,目的不一样,前面是为了让学生真切体验拖拉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后面则是为了唤醒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但结果是一样的,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产生了强烈的珍惜时间的欲望。为了强化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在学生讨论发布金点子后,教师又让学生通过一分钟的分组活动来体验做事不拖拉的快乐,从而使学生最终将课堂上获得的道德认识在实践中践行,使品德教育变得真实具体,可感可触,可理解可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