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教研组>>高语组>>阅览文章

15-16第二学期三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八

发表日期:2016/5/17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柏斯兵 有781位读者读过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宋萍

新课程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也关注教师的发展,做研究型教师,每位教师在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时也应该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一、教材编排:

第七单元共有三篇课文:《恐龙》、《槐乡五月》、《海底世界》。从整册教材来看三篇课文,它们的体裁是本册书中少见的两种:说明文和散文。这种两种体裁的文章,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还是处在初步感知层次上,因此三篇课文位置也相应靠后。

二、教材特点:

三篇课文各具特色。《恐龙》和《海底世界》这两篇课文都是关于动物世界的说明文。细细读文会发现,读文的过程如同在听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界》节目,清晰明了,娓娓道来。

《恐龙》一文,条理清晰,从年代、种类、形态的介绍到生活习性、繁殖直至恐龙的消亡。其中以介绍恐龙的种类、形态为重点。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打比方、作比较、烈数据等方法,再现了远古时代的恐龙世界。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拉进了时空的距离,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课文的结尾处:“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这些恐龙突然神秘的消失了,人类至今尚未解开这个谜团。”以这样一句话作为课文的结束,看似不够完美,但恰恰是这样一句话,将文本进行课外延伸,如同电影结尾设置的一个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教材具有伸展性,富有张力,也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特色。引导学生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学习语文。

如果说《恐龙》让学生领略了数千万年前的世界,那么《海底世界》这篇常识性说明文则是带领学生去探寻海洋生物们的家,见识海底的奇异、富饶。两篇课文同样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并使学生在阅读中初步感悟说明文的写法。

《槐乡五月》这篇散文,以诗一般美妙的儿童化语言,

对称句式的妙用、长短句时的错落,描述抒情的糅合(见教师用书),形象生动的再现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将这篇课文放在两篇说明文之间,一改以往教材每一单元课文爱以体裁归类的作法,如同一股清新淡雅的风,夹杂在知识性较强的说明文中,舒缓了学生学习的疲倦感。全文诗一般的节奏和意境给学生们以美的享受,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是,本课生字、生词较多,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拦路虎。由于篇幅较长,学生在背诵时也可能有一些难度。

三、教学建议:

这三篇课文篇幅较长,又是三下靠后的课文,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注意少扶多放,以点带面,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多关注学生的感悟与体验,最终落脚到文本中,落到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上来。

1 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恐龙》重点抓住文中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展开学习活动。

《槐乡五月》以洋槐花开得美景和槐乡孩子得淳朴可爱两大板块进行自由选择式学习。

《海底世界》一课可结合课后练习,抓住“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句话统领全文,进行学习。

2、指导“美读”,培养语感。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读悟式教学,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是我们每次教研活动中常常提到的问题,我们在三下应该在“如何提高朗读的质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上多思考,多尝试。

3、激活经验,体会情感。

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感悟语言,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在读《恐龙》、《海底世界》之前,应鼓励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阅读少年百科全书、观看电影电视、参观科技馆等)对恐龙及海底世界的生物进行更多地认识了解,形成了良好的知识储备,教学中就可以激活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不断地将已有知识经验与文本内容进行碰撞,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产生新的体验。《槐乡五月》中所介绍的槐乡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可能陌生,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描写春景的诗文以入手,或在课前引导学生观察、介绍自己家乡最常见、最有特色的一种植物,调动学生对春天、对植物的生活体验后,再将学生引进课文的意境中,去读去赏去品,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在脑海中想象一幅“槐乡美景图”。

4、读中点拨,领悟读写方法。

以《恐龙》一课为例:学习这样的知识性短文,并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文中所介绍恐龙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等,更关键的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这样一篇课文的示范,了解、感悟说明文的介绍方法。我们有些语文课中很容易将知识性课文上成自然课的原因——对教材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准。课前我们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到的恐龙知识。这时学生的介绍会是零散的,条理也可能不太清晰,在这个基础上,再读文,立足语文学科的特点,感悟语言文字,了解课文是如何有条理,具体的介绍恐龙的,学习文章如何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来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对于说明方法见教师用书)。

课后练习第4“第二自然段写了哪几种恐龙?在它们的名称下面化上横线,并说说各自的特点”。此题正是抓住了文章的详写段落,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说明方法,同时也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吸收、内化的过程。还可结合此题,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勾画,标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些都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说说各种恐龙的特点时,可配合相应的恐龙图画或动画,给学生直观感受。进行口语表达训练。也可以“我是××龙”的方式,进行角色体验式的介绍,增强趣味性。

《槐乡五月》和《海底世界》这两篇课文如何渗透读写方法,老师们可作尝试。

5、注重延伸,倡导综合性学习。

《恐龙》一课,可以本课为引发点,利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和练习5,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索研究恐龙世界的兴趣。

槐乡五月》则可以开展一次关于春天家乡的一种特色植物的调查活动。

《海底世界》可与《赶海》、《美丽的南沙群岛》整合完成,从海岸、海岛、海底不同的方面开展研究性学习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三课我已经在开学初进行了整合性的主题学习,给大家简单介绍我是怎么做的:

根据我对课文的整合处理,《美丽的南沙群岛》、《海底世界》、《赶海》这三篇课文作为一个以海洋为主题的单元。教学完《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后,我请学生们查找有关南沙、西沙、东沙、中沙群岛的相关资料,我也向他们重点推荐了人教版教材中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班上有6位同学带了这篇文章,于是我把他们分成六个小组,在小组内进行朗读、交流,孩子们十分感兴趣,对西沙群岛的鱼类、岛上的鸟以及海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我稍加指点下,他们慢慢发现两篇课文所体现出的西沙和南沙不同的特点,感受到两篇课文中抓住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扩大了学生对海岛的认识,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对于海洋世界的兴趣,再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海底世界》一课的研究性学习,大家的学习内驱力增强,提出他们想要研究的问题,学生根据前一课的阅读经验,再回到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反复阅读、品味、探究、发现。这几课的主题性学习后,以“我眼中的大海"“我心中的大海”“我了解的大海”等为题,办一份小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对于相关资料的阅读整理,配合插图。

新课程提倡我们做研究型的教师,我们就应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勤于进行教学研究、勇于尝试教学改革,一切都是为了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