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教研组>>高语组>>阅览文章

15-16第二学期中高年级语文教研组活动五

发表日期:2016/4/28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柏斯兵 有812位读者读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横溪小学  王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品诗赏画,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背诵有关雨的古诗吗?背诵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它又是一幅怎样的画呢?咱们要沉下心来,细致地欣赏、体会,才能发现其中的妙处。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了解苏轼。

2.读题释疑

这长长的题目同样告诉了我们不少信息,你看出什么了?

(六月二十七日,同样是农历六月,盛夏时节;望湖楼,是西湖边上的一座观景楼,地点也在西湖边,看来描写的也是西湖的景色;醉:似醉非醉,带着醉意;书:书写,写。)

能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吗?(六月二十七日这天,诗人在望湖楼上趁着醉意写下了这首诗)

2.诗人带着醉意写下的是一首怎样的诗呢?

①自由读诗,要求正确流利,读出古诗的一点韵味。

②能把这首诗读好吗?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有板有眼,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③你最想欣赏谁的朗读?及时评点、表扬。

④全班齐读。

3.反复读了这么多遍,再加上之前的预习,你已经弄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吗?

4.苏轼的写景诗特别有名,最为人称道的又是他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在这首诗中,你看到这样的比喻了吗?(“黑云翻墨”与“白雨跳珠”)

老师再来考考你的鉴赏力。这首诗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知道苏轼自己最喜欢哪句吗?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三十五岁,十五年后,他又一次来到杭州,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他最得意的就是这句“白雨跳珠乱入船”。

5.杨万里的诗,写的是夏天西湖中的接天莲叶、映日荷花;苏轼的这首诗,写的又是什么?(夏天西湖边的一场阵雨)

6.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轻声读读诗句,用心揣摩揣摩。

出示:这是一场(    )的雨。

①急雨,来去匆匆:“未遮山”“忽吹散”

②大雨,声势浩大:“黑云翻墨”“白雨跳珠”“乱入船”

③很美的雨,令人陶醉:“白雨跳珠”“水如天”“醉”(引导学生体会:这雨中的美,不是柔美,不是甜美,不是娇美,而是壮美。诗人深深为这壮美的景色而陶醉了。)

三、还原画面,感悟诗情。

1.一般来说,人们描写一场雨,基本会按雨前、雨时、雨后的顺序来写。苏轼写这场西湖雨,是不是也遵循了这样的顺序?你能找出相对应的诗句吗?

(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时: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诗中有画,苏轼的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默读全诗,展开想象。出示:这是一幅(    )的画。

先采访一下我们班的两位小画家,如果让你们为这首诗作画,一幅画能表现所有的诗意吗?(有难度,因为这首诗写的不是一个时间的景色,有雨前,有雨时,还有雨后。)

那咱们就来画三幅画,分别是雨前、雨时、雨后。好好思考一下,你打算画哪一幅?你在这幅画上会画些什么?(乌云密布、大雨如注、水天一色)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小结:这是一组动态的、快速转换的、雄浑的、开阔的画面。)

3.苏轼不愧是位了不起的大诗人,他短短的一首诗,描绘出了如此多的景物、如此迅速的变化,也让我们读出了不止一幅的画面。怎样读好这首杰出的写景诗呢?请大家再来揣摩着读一读,注意轻重缓急的变化,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

4.练习朗读,读出诗味,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5.每一段文字后面,都站着一个具体的人。有的人如果在外出游玩时遇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往往会觉得扫兴,会悻悻而归;而苏轼却兴致勃勃,带着惊喜之情来欣赏这场雨,并为大自然壮美的景象深深陶醉。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6.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还想问一个问题:一场写夏天暴雨的诗,与你何干?你能把它与我们的人生联系起来吗?

(人的一生,难免遭遇突如其来的风暴,应当以洒脱的姿态,欣赏黑云白雨以及雨后的湖水如天。)一首好诗就是这样意蕴丰富,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反复品味。

7.最后,让我们和伟大的苏轼一起,站在风云变幻的雨中西湖边,再次响亮地吟诵这首诗吧!

8.拓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

板书设计:

雨:来去匆匆,声势浩大

画:充满动态,雄浑开阔

人:豁达豪迈,乐观开朗

教学反思

古诗学习切忌逐句讲解,力避繁琐分析之嫌,但古诗学习毕竟有规律可循。一首诗一般总有诗题、诗人、诗句三部分。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就适时渗透了古诗学法指导。根据诗的形式结构,概括出释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四个基本的学习步骤。本节课教学的时候,我将“知诗人”这个环节放在课始。在拓展延伸的环节,我再次提到苏轼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前后呼应,一脉相承,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古诗四步法的教学中,还有一个“明诗意”的环节。我适当地对教材作了一些灵活的处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扣住了本首诗的诗眼“雨”字,大做文章。引导学生通过雨前、雨时、雨后这个下雨过程,了解西湖景物的变化。学生很快地抓住“云”、“雨”、“风”、“水”等景物,通过诵读不断地体悟大自然的变幻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