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教研组>>高语组>>阅览文章

15-16第二学期中高年级语文教研组活动二

发表日期:2016/3/24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柏斯兵 有782位读者读过

《三顾茅庐》教案

横溪小学 阚月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

3、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1、提问知识,激趣导入

1、我国有著名的四大发明,即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其实,我国不仅有著名的四大发明还有著名的四大名著。哪位同学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呢?

明确: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雪芹的《红楼梦》、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国演义》中的一则小故事——《三顾茅庐》。

师板书三、庐,中间空两个字符的距离

3、有没有发现老师少写了两个字啊!这两个是生字,要求我们会写的,那你们预习得怎么样了呢?找个同学上来写一下。

找位学生板书,这学生写得又好又快,笔画也很正确,师积极点评:顾最后一笔是点,茅最后一笔是撇,齐读课题

4“顾”是什么意思呢?“茅庐”呢?三顾茅庐呢?

明确:顾拜访,茅庐茅屋,三次到茅屋拜访

二、默读课文,初步认知

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谁三顾茅庐?去拜访谁?为什么会三顾茅庐?当时情况怎么样?事情的结果是什么?

2、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默读课文

3、检查预习情况

PPT出示生字词,让学生齐读,再指名读、带读

辅助、见着、捆绑、尊重、时辰、策略、茅塞顿开、蜿蜒起伏

诸葛亮、草堂、半晌、讨论、三顾茅庐、秀丽宜人、恭恭敬敬

根据学生预习情况,重点字讲解:葛、恭

4、交流问题

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

介绍刘备,最重要的一点: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呢?

3、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1、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要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最重要的是什么?尊重人才

2、请同学们按照上路前、到隆中、见面后这样的顺序说说在刘备第三次去隆中邀请诸葛亮出山前后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具体体现出了他对诸葛亮的十分尊重。

上路前(2——

到隆中(3~4——

见面后(5——

第一部分:上路前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它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物理,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这里通过张飞对诸葛亮的态度和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这两处进行对比,衬托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

第二部分:到隆中

1、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轻轻敲门”表示注意轻敲,尽量使敲门声不要太大,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礼貌、尊重。

2、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恭恭敬敬:对别人很有礼貌、很尊敬

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轻轻地”,放轻脚步,防止惊醒先生,充分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恭敬之意。

3、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一个时辰=2小时   半晌=2时辰

“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充分说明了等待时间之长,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

第三部分:见面后

1、诸葛亮值得刘备如此诚心诚意地去请吗?插入诸葛亮简介及其主要战绩

2、诸葛亮如此厉害,刘备得到诸葛亮以后还会对他如此恭敬吗?

出示: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塌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四、交流总结,巩固内容

诸葛亮有如此的雄才大略,这才赢得了刘备对他的尊重,而刘备“轻轻地、恭恭敬敬地、下马不行······”这些也体现出刘备的诚心诚意,也正是刘备如此地求贤若渴、诚心诚意才赢得了诸葛亮的辅助。

5、作业布置

1、读《三国演义》,看诸葛亮出山后的一些故事,课后交流

2、小练笔:张飞、关羽在日后和诸葛亮的接触中会有什么感受,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三顾茅庐教后反思

横溪小学 阚月芹

本节课主要想解决的是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这个问题,为此设计了“上路前——到隆中——见面后”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根据这样的文章结构从相应的段落中找到能体现出刘备对诸葛亮尊重的词句。但在教学内容实施的过程中有些偏差,下面我就几个方面谈谈:

1、导入设计

以四大名著导入,这样既充实了学生的文学常识又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地认识。但在教学过程中浪费的时间太多了,对四大名著进行了不必要地询问,常识性的知识让学生有个了解就好了,下次再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

2、题材把握

《三顾茅庐》这篇文章就题材上来讲是小说,在教学中一般要抓住文章题材进行教学,像写景的散文,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景色,介绍性文章,要抓住所介绍东西的特征,而小说则要抓住人物特征、故事情节和环境进行教学。当学生初步读完《三顾茅庐》这篇文章后就可以对人物特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试着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然后再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依据去验证,这样的教学过程会更好。

3、内容的掌控

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分配不当,后面几个场景的描写只是让学生找出来,并没有过多地讲解。以后再处理这样的问题时可以只找一部分,剩下的一笔带过,或者省略前面上路前的内容,让学生读一读,后面的内容再深入讲解。总而言之,还是要学会把握内容的主次。

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改进、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