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教研组>>思品组>>阅览文章

品德备课组1

发表日期:2016/9/22 16:00:18 出处:本站 作者:刘莉丽 有588位读者读过

苏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分析

                                                                                                  

 

一、 教材简介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编写目标主要在学生由一至四年级家庭、学校、社区与家庭的生活领域渐渐扩展到祖国和世界的场景时。以五年级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我”、“我们”的意识的形成,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编写目标:

1.引导儿童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形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关心他人的生活态度。(第一、二单元)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培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的意识。(第二、三单元)

3.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第三单元)

4.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有开放的国际意识;引导他们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了解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第四单元)

5.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二、 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我是谁》中着重展示“不错”的自我、大家眼中的自我、“也并不完美”的自我和可以变得更好的自己,引导他们去正确、全面、公正客观地看待自己。

第二单元《我学会了与人相处》、第三单元《我是班级的主人》共6课中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于其中的关系: 个人之间的、群体之中的、集体之中的,引导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 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关系中,他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他与其他人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的。 在《我是班级的主人》一单元中,教材以班级为儿童集体生活的主要场域。我们期待儿童从他的集体生活中发展起的是一种“我们感”。这种“我们感”既是一种“我在我们中”的感觉:意识到我是我们之中不可或缺的、独特的一员,意识到我在我们中的权利与义务(岗位职责),倾听到我在我们中的声音,看得到我在我们中所涂上的那一笔,在我们中我实现了自我;同时,这种“我们感”又是一种“我们在我之中”的体验:儿童能体会到“我们”的需要,能感受到“我们”的成功与快乐,能经验到“我们”进步与成功,让我们在永我的心中、行为中,“我们”逐渐成为我的一种生活、生存方式。

 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共三课)中以中国的历史、文化为主题,这些主题的选择不是以系统历史知识学习为主要目的的(这方面的系统知识到初中以后还要学习),而是着力于向儿童抒发一种深邃的人文情怀,它们要召唤的是儿童对祖国的认同与归属之情。 根据有关的研究,五六年级儿童所可能达到爱祖国观念水平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而小学生的这种情感色彩更多表现为一种“亲切依恋感”和“自尊自豪感”,“与归属需要联系的对祖国自然、人文及国家关系所产生的喜欢、亲切和眷恋”,“与自尊需要相联系的对祖国的自尊自豪感,它表现为对祖国地理、历史发展状况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光荣和骄傲”。按照儿童特点去编写教材,我们期待的是有着一颗中国心的中国人在成长!

 

二、教学措施:

1.依托课程标准,解析教材内涵

    对于教师来说,课标是新的,教科书是新的,然而二者相加不能等同于新的课程改革。新的教材需要有教师和学生们的创造性的劳动参与共同作用,才能将课程改革真正落在实处。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时,要充分具备“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那么,如何用好教材来教,还有赖于进一步咀嚼课程标准,融入教师自己的智慧。 除此之外,也要充分用好教师用书。在 “教学资源提示”中,采用“提示”这一提法,意在表明教学资源具有丰富多样性,任何一本教师用书,都不可能穷尽地涵盖所有相关教学资源,在这一部分中,列举了一些较好的教学资源,但这仅仅是一个提示作用,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具体采纳哪些教学资源,补充哪些教学资源,还需要教师按照课堂的实际需要自行拿捏。

2. 开阔思路,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包含了许多方面的内容。五年级的教材就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这种综合性课程,一方面对任课教师有相应的知识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形式。教师要多学习,多借鉴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适时运用,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如本册教材中涉及到具体历史、地理知识等的学科教学内容,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保持较高的探究兴趣。

4.转换角色,引导自主学习与探究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5.结合实际,充实丰富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开放。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