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开展“做中学”项目研究
发表日期:2010/11/2 9:47:19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528位读者读过
扎实开展“做中学”项目研究
着力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
横溪小学“做中学”总结
大家上午好!
我们学校位于西瓜之乡——横溪,是一所乡村小学。2007年8月成为“做中学”项目实验试点学校。
五个学期中,我们共开展了东大汉博中心提供的八个模块的教学,分别是【点击】:《水果篮》、《我的小船》、《天气》、《养蚕》、《小小建筑师》、《土壤》、《水与冰》、《水的三态》。
两年多来,我们尽我们的努力去学习着,实践着,在“学”中“做” 也在“做”中“学”。现将学校两年多来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的情况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
我们汇报的内容分五个部分【点击】:一、实验的准备,二、实验的实施,三、实验的收获,四、实验的感受,五、努力的方向。
一、实验的准备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项目研究工作,成立了本校“做中学”实验领导小组和实验小组:【点击】领导小组组长由汪呈林校长担任,副组长钟骏峰,组员有谈玉昌、邵平生、施贵根、王万林。实验小组组长由施贵根担任,组员有于庆、詹央青。实验领导小组讨论并拟定了《横溪小学“做中学”项目领导小组职责》《“做中学”项目研究开展的具体措施》《横溪小学“做中学”实验项目奖励办法》等制度,制定了实验工作计划,明确各自的分工。
实验改革,理念先行。为了推进我校“做中学”活动的开展,我校派出老师参加了南京市的“做中学”项目培训,为了使新的理念真正深入到教师的内心,回来后组织小组成员再培训,使小组成员更深刻地理解了法国“做中学”理念,同时明确了自身的不足与努力方向。【点击2张】这是参加做中学学习和交流活动的照片。
根据方案要求,我们在研究“做中学探究式学习”的典型特征的基础上,我们就不同的课型如何开展“做中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具体做法是:【点击】
(一)、全面疏理,把握教材。
我们发现,做中学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但不同的内容,学生的操作要求、探究方式就有所不同,因此在每学期期初,我们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了认真的疏理与分类,并根据我校学生的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增减加工。
(二)、关注学生,体验过程。【点击】
1、尊重差异,激发情感。
基于“做中学”“面向每一个儿童、尊重儿童间的差异”这一原则,我们的科学教学理念是“科学学科没有差生”,每一个学期的第一课,我们对孩子进行这样的教育:不管你的语数英成绩多么好或者多么差,在科学学科上要相信自己,我是最棒的!
我们鼓励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去学习。因此,孩子们对待科学课是态度积极、兴趣浓厚。
每学期开学初,我们的实验老师就制定好了教学计划,用来规范我们的教学。每周课前,两位老师都要进行教研,讨论、商讨教学过程,重点难点及采用的实验、记录方法,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每节课上,两位老师互当助手,你上课时我帮忙,我上课时你协助。这样,不仅能关注到更多的学生,倾听每个学生的想法,让学生能尽量表达自己的想法,敢说敢做。还能让老师感受更多学生的差异,从而为自己的教学找到突破口。
【点击】
3、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猜想和解释。我们在科学探究中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预测和猜想,当然这种猜想和预测不是毫无根据的,而应有理有据。我们努力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有理有据地进行猜想和预测。如在“用水果制造声响”活动中,教师给每组学生发放两个封口的罐子,一个罐子里装有一个枣子,另一个罐子里装有一个小桔子。请学生分别摇一摇这两个罐子,用小耳朵仔细听一听罐子里发出的声音,感受罐子里的重量,猜一猜里面的水果是什么样的。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测时,教师始终追问:“你为什么觉得罐子里的水果是这样的呢?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呢?”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刚刚听到的声音,根据声音是否沉闷、清脆来判断里面的水果是软的还是硬的;根据水果在罐子里移动时是滑动还是滚动的感觉来判断里面水果的形状;根据感受罐子的轻重来判断里面水果的大小等等。通过这样的追问,使孩子明白猜想、预测和解释要有根据,讲究科学性。
4、在亲历各种活动中获得发展。在“做中学”的教学中,我们让学生亲身经历利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在活动中对材料进行摆弄和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经验和体验。“艺术造型”一课中,孩子们通过给水果涂上水彩在纸上留下妙趣横生的印迹,来发现水果表皮的不同,用油泥制水果感受到了水果的外部特征;“按颜色选择水果”一课中,让孩子们聆听“孔融让梨”的历史故事启发了孩子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给水果分类;在“比较水果”系列活动中,通过让学生“看、摸、闻、尝、切、挤”等方式,进一步感知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水果,丰富和提高孩子们的感知能力,培养孩子们利用这种能力来对水果进行分类、整理和描述。在“我的小船”模块中,孩子们尽兴地摆弄小船模型,从中发现模型船和公园里小船的异同;开展了“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能干的制造家”“我是出色的小船维修师”等有趣的情境竞赛活动,激励孩子们自主设计小船,亲自动手选择材料和工具制作小船,开动脑筋改进小船。“小小建筑师”主题模块中,我们力求通过引领学生观察校园建筑,用吸管和回形针搭建三角形、正方形、立方体等基本结构形状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掌握与结构稳定性相关的概念,培养动脑动手能力和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意识。
总之,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中,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提高;在一个个展示和介绍成果的活动中,语言表达力得到了锻炼;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鼓励和帮助下,学会了遇到困难不气馁不放弃,培养了勇于解决困难的自信和毅力。
5、持之以恒,培养习惯。在日常的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活动很多,我们及时表扬那些乐于和小伙伴合作的学生,给安静倾听其他学生发言的小朋友贴上小星星,鼓励性格内向的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此来培养学生团结他人、认真倾听、乐于表达的好习惯。对每个实验活动的情况和结果进行记录,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行为和习惯。无论实验成功还是失败,都要鼓励学生做好记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先是让每个学生都进行记录,使每个孩子尽可能地学会常用的记录方法,然后适时地安排分组进行记录,培养合作意识。对记录认真的孩子和小组,老师及时夸奖和展示。两年多来,我们也积累一些孩子们的活动记录单,作为资料进行整理和保存。
下面是一些实验开展过程中的一些活动图片。【点击到小小建筑师模块】
(三)、及时做好教学反思工作
在每节课后,实验教师都要交流上课体会,及时做好总结,注意收集上课的点滴收获和体会,积累与课题有关的资料,写好教学反思。我们不仅做到定时教研,同时还能做到不定期的交流,让彼此上课的心得相互分享。
在校内,我们倡导让实践探究渗透到各门学科、融入学生的生活,努力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精心布置学校建筑、走廊、教室,让花草树木“说话”,在班内建立植物角。
我校依托农业、养殖业、西瓜种植业等的区域优势,大胆实践整合,创办“少儿农科院”学生社团,吸引有兴趣的学生参加,我们通过选拔,给当选的小院士们授了牌。【点击2张】我们聘请农技专家做为我们的校外顾问,给我们的小院士开讲座,并手把手的进行指导。我们组织小院士参观我们横溪的南京市蔬菜研究所、西瓜种植基地,使他们了解了最新的农业科技。【点击2张】我校还设立了七巧科技、电子百拼等科技兴趣小组。【点击2张】这样,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同时使自己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发展。
这两年,我校科技教育的成果还是十分显著的,2008年11月,我校十名学生参加了江苏省电子技师认证大赛,取得团体一等奖,个人获得两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五个三等奖。【点击】2009年8月2日,我校五名学生参加了全国第十三届“七巧科技”总决赛,获得团体二等奖,个人项目获得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一个鼓励奖。并被评为 “七巧科技”活动全国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点击】09年9月,我校选拔的十名学生参加了2009年全国青少年电子制作锦标赛,在电路制作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在电路创新设计赛获得团体二等奖,在智能寻轨器项目获得团体三等奖;学生个人有二人获二等奖,十人获三等奖。还获得了大赛的“先进集体奖”。 【点击】
两年来,我校学生参加了省、市、区组织的金钥匙竞赛、科创大赛、三模大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学生学习方式开始发生转变
“做中学”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摸、尝、看、闻、听”的方式,调动学生全部感官,引领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被动地承受现成的结论,让学生在探究中逐步构架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使我感受到这种学习过程中某种程度上体现着学生作为主体的生命历程。
2、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对“做中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出现了“做中学”之后进一步追求的后续学习,喜欢进行科学的探究活动,学生们具有了更多的独立见解,不再轻信盲从别人的意见,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敢于与人争辩,哪怕是“权威”。学生们普遍能够尊重事实不弄虚作假,养成了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3、儿童学会了与人交流、合作、分享。
由于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活动很多,学生养成了乐于与人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学生与人沟通能力增强了,能够团结他人,逐步形成合作的团队精神。在弥漫着平 等、开放的学习情境和氛围中,学生的心态是开放的,性格内向的孩子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了,爱抢话的孩子知道要把机会让给还没发言的孩子,意识到只有相互合作,才能获得更全面的资料,合作意识明显增强。
四、实验的感受【点击】
1、每次实验材料要准备齐全
由于我们在农村,加上孩子们家庭生活水平不一,在上《水果篮》模块时,让孩子们自带水果很不现实:不是带不齐就是数量不够,或是品种单一,直接影响教学。于是我们向学校申请了实验经费,在每次实验前一周,列出所用的水果品种及数量。在上课当天上午第一节课由实验教师购买,街上没有品种我们让住城区的教师在超市购买后带回学校。虽然费钱费事,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正常开展。
2、每个活动要精心准备
比如《水果篮》和《我的小船》两个教学模块。初拿到这两模块以为这很简单呀,我们应该能很好的完成。一个活动下来,发现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模块中每个活动看似简单,真正实施起来想让孩子们达到活动预期目标很难。活动设计看似简单,但孩子们由于认识能力不足,往往不容易形成最近发展区。或是有个新认识新概念后,又由于语言能力、绘画能力,表达能不好又不能正确表达,着急了学生更急坏了我们实验者。我们实验组便加强了活动的准备工作,研究我们怎么表达、用什么水果、让几名学生回答等等都要一一想到。
3、尊重学生的每个发现
真是不做不知道,一做吓一跳。在“做中学”活动中,千万不要忽视孩子们的每个发现,千万不要以为孩子们小就否定他们的思想。在开展《给水果分一分》活动中,我们备课时仅想到了五六种分类方法,但在活动过程中,我们惊奇的发现,孩子们有十多种分类方法,每种分类他们都以自己的思想在表述,有的孩子以自己喜欢不喜欢吃的现由分,有的以爸爸经常买还是妈妈经常买的来分,有的以能不能经常吃的上的现由来分……让我们目瞪口呆,孩子们的心里真是一个万花筒呀。经过一学期“做中学”活动的开展,使我们深入地认识到科学教育内容就在孩子们的身边。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小的科学家。教师应学会“易地而处,易位而思”,和孩子们共同创设可供选择的环境,让孩子充分自主地去选择、去探索、去发现、去获得,才能真正体现孩子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获得和掌握各种知识经验,真正体现每个孩子的能力和价值。
1、在 学习使用经典案例的同时,研究做中学教学内容中的目标与学生年龄的适宜性,使案例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我们还要着重研究学生记录的科学化、个性化问题,完善做中学的活动过程。
2、在模仿学习经典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特点,尝试开发自己的案例,比如本校的特色项目“七巧科技”、“电子百拼”,“少儿农科院”。其内容理论与实践并重,应该适合开发成做中学案例,今后我们准备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
以上就是我校在“做中学”项目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请领导和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