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德育之窗>>计划总结>>阅览文章

“做中学”一学期总结

发表日期:2008/1/15 22:13:29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860位读者读过

横溪中心小学“做中学”项目一学期总结

 

“做中学”实验项目在我校刚刚实验一个学期,由于经历时间太短,和其他兄弟学校相比,我们还仅仅是蹒跚学步,谈不上什么经验。在市、区、校各位领导的关心下,在我们科学组几位同事的努力实践中,我们也有了一点收获,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做以汇报。

一、实验前期的准备工作

做中学项目在我国已经实验了五六年了,但这项实验对我们农村小学来讲有疑惑又感到陌生。疑惑是我们有顾虑,孩子在做中,在玩中到底能探索到什么?会不会探索,在做中能构建科学知识吗?在玩中能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吗,这项实验能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006年下半年,当区教研员和我们聊起“做中学”实验项目时,我们就有了参加这次实验的想法。2007年上半年,校长汪呈林同志召开了学校科学教研组全体教师会议,我们分析本校的设备设施状况,分析了师资情况,又预测了下半年一年级生源生数等情况,果断地向教研室正式申请了参加“做中学” 实验项目。虽然我们对“做中学”还相当陌生,但我们始终认为:引进和推行“做中学”,一定会对我校的科学教育课程建设提升一个新层次。

2007年下半年,当一年级新生报名后,全校共有新生200名。按照以往惯例,一年级最多有四个班,集中更多的师资放到质量终端显示班级中。但这次校长室考虑到一年级是“做中学”实验班级,学生生数一多必然会影响实验效果,于是确定一年级班级为5个班,这样为“做中学”项目实验提供了最大的保障。同时又把学校几个年轻的教学骨干配到一年级,任班主任兼“做中学”项目课外辅导教师。实验班确定后,为了确保这项实验更好的运行,我们又成立了本校“做中学”实验领导小组和实验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汪呈林校长担任,副组长钟骏峰,组员有谈玉昌、邵平生、施贵根、王万林。实验小组组长由施贵根担任,副组长谈玉昌,组员有邵平生、于庆、詹央青、刘茂。

二、实验实施中的摸索前进

2007年暑假期间,区教研室刘老师电话通知我们申报实验项目已成功,接下来,我们第一时间通知了所有参加“做中学”项目的老师,要求他们在假期自己买书或者上网搜索有关“做中学”项目的资料,初步建构相关知识理念。2007年8月26日-27日,我们又派出施贵根、于庆、詹央青三位教师到南京东南大学的汉博中心参加了二天的培训。在培训中,我们的老师才真正接触到了“做中学”活动的内容及形式。二天的培训给我们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来做中学是这种教学模式呀,什么单泡图、双泡图……这种新型的教学活动和科学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培训回校后,三位教师立即向校长做了汇报,确定了实验班级3个班,由施贵根、于庆、詹央青三位同志各但任一个班级的实验,同时要求他们共同备课,共同准备实验材料,共同上课。一位教师上课时,另二位教师必须参加听课、协助发放器材、收集资料等等。一年级中的另外二个班作为实验对比班级,在一个阶段后全面对比,测试实验的绩效。

应该说一学期下来,由于没能参加更多的培训,或许是我们的实验做的还不够好,我们也是在迷茫中摸索了一个学期。记得我们几位实验老师在给孩子们上第一节课时,由于我们几个都没有从事过低年级教学,每个问题的提出,孩子们往往没有听明白或是乱答一气。孩子们由于不会认又不会写几个字,我们在备课时准备的板书或是图片,孩子们根本不认识。一周下来,我们实难组的几位同志简有点气馁了。在实验组长的鼓舞下,我们又重新进行了集体备课,到语数课堂听听低年级老师的课,学学他们的提问方法以及组织教学手段。只能适应低年级的教学需要,才能谈得“做中学”的项目实施。现在我们实验组的教师基本上适应了低年级的教学,上课中尽量使用儿童化语言,多用图片和实物来促进孩子们多方面发展。

三、实验中的感受与体会

1、每次实验材料要准备齐全

由于我们在农村,加上孩子们家庭生活水平不一,在上《水果篮》模块时,让孩子们自带水果很不现实:不是带不齐就是数量不够,或是品种单一,直接影响教学。于是我们向学校申请了实验经费,在每次实验前一周,列出所用的水果品种及数量。在上课当天上午第一节课由实验教师购买,街上没有品种我们让住东山的教师在超市购买后带回学校。虽然费钱费事,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正常开展。

2、每个活动要精心准备

这个学期我们接受了《水果篮》和《我的小船》两个教学模块。初拿到这两模块以为这很简单呀,我们应该能很好的完成。一个活动下来,发现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模块中每个活动看似简单,真正实施起来想让孩子们达到活动预期目标很难。活动设计看似简单,但孩子们由于认识能力不足,往往不容易形成最近发展区。或是有个新认识新概念后,又由于语言能力、绘画能力,表达能不好又不能正确表达,着急了学生更急坏了我们实验者。我们实验组便加强了活动的准备工作,研究我们怎么表达、用什么水果、让几名学生回答等等都要一一想到。

3、要用爱心善待每个学生

由于学生发展水平不一样,在实验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一年级学生各种能力明显有差距。不管差距有多大,我们实验组教师都要用爱心善待每个学生,尊重学生,要倾注更多的精力帮助那些学困学生。比如在每个班级都有外来打的子女,他们往往学习习惯差,父母不能很好的协助孩子在课堂中回家拓展的作业……这时,我们千万不要放弃他们,“做中学”的实验就是要发展每个学生。当我们拿着水果(猕猴桃)问学生:你认识这种水果吗?本地学生大部分能认识,那些窑厂打工子女都摇头。看着他们羞涩又饥馋的眼光,我们实验组的教师都被深深震撼了。下课后我们把那些打工子女喊到办公室,每个发一个水果给他们吃,摸着他们的头说:“下次上科学课,你好好听,积极发言,教师以后还给你水果吃,好不好?”在以后的日子里,那些学生上课特别有劲,这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未来的希望。一年级小朋友“好动”的比较多,上课捣乱几乎充满着每分钟。于是我们三位教师齐心协力,每次活动课把一个班上特别容易捣乱的那么几个人集中到一个组,由协同上课的老师参与那个组,基本上全程陪同。这样既稳定了全班教学活动,又使那些好动的学生得到了很好进步。

3、正确对等学生的每个问题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喜欢提问,特别爱“刨根问底”。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问题的提出,引出问题的“闪光点”,引导全班同学来思考来解答。“做中学”活动强调让幼儿深入讨论、交流协调获得正确认知,尊重事实,用事实说明问题等。我们让孩子们集体的交流协调就是让幼儿相互听取别人意见或者帮助别人解答的时刻,也是发展学生认识的时刻。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指导相当具有艺术性。它改变了以往教师叙述结果的“灌输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各抒已见,相互协调,最终获取基本正确一致的认知。

4、尊重让学生的每个发现

真是不做不知道,一做吓一跳。在“做中学”活动中,千万不要忽视孩子们的每个发现,千万不要以为孩子们小就否定他们的思想。在开展《给水果分一分》活动中,我们备课时仅想到了五六种分类方法,但在活动过程中,我们惊奇的发现,孩子们有十多种分类方法,每种分类他们都以自己的思想在表述,有的孩子以自己喜欢不喜欢吃的现由分,有的以爸爸经常买还是妈妈经常买的来分,有的以能不能经常吃的上的现由来分……让我们目瞪口呆,孩子们的心里真是一个万花筒呀。经过一学期“做中学”活动的开展,使我们深入地认识到科学教育内容就在孩子们的身边。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小的科学家。教师应学会“易地而处,易位而思”,和孩子们共同创设可供选择的环境,让孩子充分自主地去选择、去探索、去发现、去获得,才能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获得和掌握各种知识经验,真正体现每个幼儿的能力和价值。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由于我们刚刚涉足“做中学”课题研究,对“做中学”的理念的认识还不到位,把这一理念真正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还需在实践探索中进一步领悟;再如“做中学”“人人参与、人人动手”要求每节课要有十分充分的课程资源来保证,但是又受到教师自身兼课多,时间少,学校条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资源难以保证,从而影响了“做中学”活动的开展。所以我们认为做中学实验中学习提升的渠道少,层面窄,我们实验的面也窄,缺少一些“体验式”“互动式”的交流与探讨。

面对机遇与困惑,我校充分认识到发展与提升是我们横溪小学永恒的主题。我课题组要总结“做中学”课题研究的经验,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要用实际行动,不断开拓进取,为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发展内涵的丰富和办学水平的提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江宁区横溪中心小学

                                          二00八年元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