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德育之窗>>计划总结>>阅览文章

江宁区横溪中心小学“做中学”项目实验三年规划

发表日期:2008/1/16 7:59:45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833位读者读过

江宁区横溪中心小学“做中学”项目实验

三年总体规划

一、课题的提出

1、当今世界,强调以亲自动手的方式开展科学教育形成一种潮流。在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国家科学课程改革方案中,科学探究被列为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最关键和最基本的要素。“学习必须是主动性的”已成为国际上基本的教育理念。

                  2、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乔治·夏帕克先生说:“我们不仅在培育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也在培育他们对待生活的方法和态度。我认为这就是在通过基础教育,培育一种适应于新世纪知识经济社会的新文化。”

3、对小学生而言,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应当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做中学”这一新颖教学方式正摈弃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习惯,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程度上的落实,使原来的被动接受性学习方式转为自主探究性学习。

二、课题的界定

    “做中学”有三层含义:首先,“做中学”是面向儿童、基于动手的,他强调让孩子在既动脑又动手中学习科学,强调孩子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其次,“做中学”是探究式的,让孩子带有特定任务进行学习,而不是盲目地操作;第三,这里强调的是“学习方法”,“做中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不以特定知识的掌握为主要目标。

三、课题支撑性理论:

                  1、“做中学”科技教育: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科技教育理论就是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以符合其年龄特点,符合其认知需要,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方式,亲历探究自然的过程。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做中学”科学教育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先传授知识再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行知理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张幼儿教育要注重儿童特点,联系儿童生活实际,反对束缚儿童。主张尊重儿童个性,发挥儿童的创造力,提倡开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时间与空间。

    3、教学与发展理论:是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教学论的中心思想,就是以尽可能大的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或者说致力于探索新的途径,去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发展是儿童身心品质方面的变化。一般发展不同于个别发展,它包括整个个性。

4、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教育研究院加德纳教授认为,智能是人在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时的能力,其中包括并可以分解为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一个人的智能构造是独特的,每一个儿童的学习途径和能力发展也是不同的。

四、课题研究目标:

                  我校开展的“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逐步养成科学思考方式、科学探索行为,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2、力求让所有学生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妙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做中学”园本活动。

                  3、教师的科技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水平得到提升,并能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提高。

五、课题研究措施

                  根据对学生进行“做中学”科学教育的实践研究目标,拟从以下几方面具体操作实施:  

                  1、立足科学课堂,鼓励学生动脑动手,亲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2、创设校园“做中学”科学环境,开辟科学活动区。

                  创建“做中学”科技活动室:资料查询区、探索加工区、作品展示区。

                  3.构建家庭“做中学”科学环境,开展亲子科学活动。

                  4.利用社会资源环境,拓展学生活动空间。

                  (1)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探索自然界生物的秘密。

                  (2)走近现代工业科技,了解参与环保处理,了解人和自然应相互依存。

      5、、构建具有“做中学”科学特色的校本活动。

      六、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即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其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2、个案法。选取具有典型性的课例、课堂教学设计等为研究对象,研究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效性和规律性。

      3、调查法。通过参观、交流、学习等方法,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4、经验总结法。对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成功经验进行思维加工,以探讨其普通意义。

      5、数据统计法。搜集研究过程中的数据资料,利用计算机及统计工具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情况,得出某些规律性结论。

      七、研究周期

三年,2007年至2009年。

八、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07.3——2007.7)

                  研究内容:确定实验研究对象,操纵实验的成员及培训等;调查、测试、了解学生现状;制订初步操作方案;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启动课题研究。

                  阶段成果:完成实验项目申报填写,撰写相关调查报告。

                  阶段负责人:施贵根、于庆、詹央青

                 

第二阶段(2007.9——2009.7)

                  研究内容:成立各子课题,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全面实施研究;做好研究过程与结果的记录、整理与分析;确定个案,实施辅导;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类科技活动;调整改进下阶段工作。

                  阶段成果:写出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召开中期成果汇报。

                  阶段负责人:谈玉昌、施贵根、于庆、詹央青

                 

第三阶段(2009.9——2009.12)

                  研究内容:汇集整理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总结,接受专家鉴定。

                  阶段成果:完成各子课题的结题报告、总课题结题报告;结集出版相关论文、活动个案、相关活动录象资料、活动设计、亲子科技小报。

                  阶段负责人:谈玉昌、施贵根、于庆、詹央青

九、预期成果

      (1)论文

      (2)教学课例

      (3)研究报告

      十、课题实验措施及保障

      本课题由学校校长做为课题负责人,学校教导处具体负责,学科教研组为研究小组,保障实验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