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龙听课反思2
发表日期:2015/12/30 16:10:55 出处:本站 作者:28887 有785位读者读过
《秋天来了》听课反思
任小龙
《秋天来了》是一篇美丽的图画,从秋天会成熟的果实里找出想要表现的物品,让孩子头脑动起来,积极性、兴趣提升出来。秋天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季节,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个蕴育着生命的季节,在这个季节我带领孩子们走进秋季,感受秋的色彩,体味秋的品性,体验自然界的和谐与激情,是对一年级学生稚嫩心灵的抚爱和陶冶。本课由经验丰富的付老师执教,显示出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听完本科后,我也结合付老师的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当欣赏完图片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给出具体的便于回答的并列式的问题:“小朋友再想一下,你还能在哪些地方找到秋天呀?”“那小朋友你们想用怎样的方式赞美秋天呢?”“看了这么美的景色,小朋友们想把它们画下来吗?”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用画笔描绘秋天,用彩纸进行贴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对秋天美的表达。作业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本课上我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秋天,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无拘无束的活动,思维始终处于较积极的状态。
学生在绘画时表现的秋天场景还是比较丰富的,如果从秋天成熟的果实或蔬菜中,找到想要表现的事物,感觉会更贴近生活。有些学生用拼贴的方法来表现,效果也很不错。我觉得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亲自去郊外看看树林,田野,庭院,收集秋天的物品。让他们观察叶片、果实等,感受不同事物不同的造型美,让他们自己产生作画动机,这样绘制出来的作品才有秋天的韵味。
2015年11月4日
《表情丰富的脸》听课反思
任小龙
在本课的设计中,赵老师就是通过欣赏各种不同表现风格肖像作品,让学生自主探究各种表现人物肖像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持久兴趣,以及对人物表现的持久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在学生心理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启发、引导他们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探寻方法,甚至尝试错误,去讨论、分析并领会表现、欣赏、以及评价的方法,去体验其中的乐趣和提升自身的美术素质。以此来构建一个真正能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美术课堂。
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设计角色互换,拉近距离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当然这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创设别开生面、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愿望。
2015年11月25日
《 鱼的纹样 》听课反思
任小龙
苏版教材《鱼的纹样》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新美术教育理念让我们认识到,小学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群能欣赏美,会运用美术表现形式再现生活中的美,进行实践创造的新一代。五年级的小学生具有美术的天性,但这不是不要引领学生自然进入美术学习的问题,如何让学生学的开心,而且又要不停留在表面而真的学到本领。在听了本组教研组长赵丹老师的课以后,我思考了很多,我认为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然、直接了解学习的方法,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绘画是用笔、线条、色彩、光线在纸上的空间组合,形成空间艺术,作用于人的眼睛,感染着观者的心灵。音乐则是用节奏、旋律、和声、强弱等手段在乐器或声乐上进行组合,形成时间艺术,作用于人的耳朵,陶冶听者情操。教学中将这两门息息相通的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感染着学生幼小的心灵,陶冶着他们的情操,从而使审美活动与审美教育得到健康发展。上课时,我根据课的内容,二处设计了音乐的情境。一是开始教学时,海浪的声音,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自己参与想象、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二是在学生创作时,播放一些轻松的音乐,激发了学生想创作的愿望的同时。给学生带来了一种美的愉悦。
本课教学重点明确。赵老师大量的有目的的情境教学,以鱼纹精彩画面,图片资料,情景创设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控制学习活动。学生观察鱼的外形特征,运用概括的方法画出鱼的外形,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到点线面要素表现鱼纹的方法。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作画时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式,并根据课题内容大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大胆地发挥想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不断涌现“创新的火花”,实现了高于生活的美的创作。
2015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