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月芹 听课反思
发表日期:2015/12/28 16:19:23 出处:本站 作者:柏斯兵 有734位读者读过
《爱之链》听课反思
观摩了方斯琴老师的《爱之链》这一课,收获颇多。教学这一课时,王老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细节,体会人物性格。《爱之链》这篇课文讲述了主人公乔依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帮助一位陌生的老妇人修车去不求任何回报,只是希望老妇人能把爱传下去,去帮助下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在一个小饭馆里,这位老妇人遇见一位身怀六甲但为了生计不得不出来工作的女店主,老妇人最后留下前来帮助了她,却没想到这位孕妇是乔依的妻子。本文共两个场景,王老师在本节课中借助于学生通读课文找出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或句子来展开学习,将两个故事相互贯通有的扩展课题,爱之链是没有尽头的,乔依以前得到过别人的帮助,他帮助了老妇人,老妇人帮助了女店主其实也是帮助他自己,以后得到他帮助的人一定还会去帮助比人。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并且让学生通过第一个故事的学习后自主学习第二个故事,汇报交流来掌握新知,是一节完整的课。其亮点如下:
一、以音乐导入,情境设计巧妙
让学生从歌曲中找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从而找出爱。教师再解释“链”,全文围绕一个“链”字,巧妙设计教学思路,使得授课内容有序进行。
二、抓住细节,体会人物性格
方老师一开始就让学生找出最感动的词语,然后围绕“乔依是怎么帮助老妇人的”来开展教学活动,尤其注意细节的描写,接着引导学生反复读、悟乔依说的话。抓住这些细节,很顺利地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在方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通读课文之后抓住了给自己留下印象的词语如“天经地义”,“摘下破手套”,“裤子被蹭破了”等等这些词感受到乔依虽然很贫穷但帮助别人却不求回报,他的那颗善良的心打动着每一个学生。但方老师让学生关注到这样的一句话“车子开走了,乔依在后面静静地看着,直到车子消失不见才离开”(没有课本记了个大概意思),由于指点孩子们感受到乔依对待别人的这份爱里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不单单是帮助别人,还要帮助到底,此时的爱具有了一份责任。
三、以学生为本,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方老师注重以学生为本,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学习第二个小故事时,安排学生自读,并且出示填空练习,让学生通过阅读填空来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围绕着“爱”,以“爱的传递”为线索展开阅读,注重感悟,让学生沐浴“爱”的光辉,感受“人文”的回归,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注重导语和过渡语的使用。
恰当的导语和过渡语就像一根线可以把几个不同的环节巧妙的、自然的串连起来,使整个一堂课浑然一体。
2015年10月8日
《莫高窟》听课反思
本周听了王莹老师的《莫高窟》一课,她扎实过硬的功底,稳健严谨的风格,亲切自然的教态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课堂上表现出大家风范让整个课堂显得大气而不张扬,细腻而不乏味,值得品味。
《莫高窟》这一经典历史文化艺术,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所讴歌的敦煌艺术和世界文化历史,在课堂上, 王莹借助图片向学生展示了莫高窟的彩塑与壁画艺术,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文字所反映的那活生生的事物,引导学生欣赏莫高窟彩塑、壁画的绚丽多姿,精妙绝伦。而老师的巧妙点拨,让这些形象深入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课伊始,学生在对莫高窟名字的探索中加深对莫高窟的理解,增强阅读与学习的积极性。
接着,王莹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并将“她”换成醒目的红色,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表达了什么。学生思考出表达喜爱之情后便练习朗读,读出这种喜爱之情。紧接着,王莹老师又开始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读字词、写字词,结合句子说字词的意思。
随后,王老师通过重点词语,结合图片讲解重点写的几种彩塑,并通过相关词语体会各种彩塑的特点。并通过总写——具体写这样的写作方法讲解写作时需要注意的事情,读写结合。
王莹老师上课时声音洪亮,精气神足,思路清晰,节奏安排紧凑,各种训练内容、方法丰富。个人觉得,个别地方再改进下会更好:
1、讲解莫高窟名字由来时添上一段文字会更有说服力。
2、联系词语给相应的大佛填空时可以出示相关图片,这样更加形象具体。
《哪咤闹海》听课反思
本周听了宋萍老师的《哪咤闹海》,宋老师饱满的激情、富有感染力的声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谈一谈:
一、随课文教学生字词
宋老师一开始教学“扔、叉、即”这三个字时就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字所在的句子,并通过肢体语言形象生动地解释字义。随后在讲解哪咤闹海的动作时又随文解释词义,让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更加深入。
二、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
课堂伊始,宋老师让学生回忆哪咤闹海的原因时,就让学生以“因为······所以······”的句式进行回答,既检查了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又锻炼了学生说话能力。随后让学生回忆哪咤闹海的经过时又让学生以“先······然后······最后······”的句式有条理地说出,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得到了有效的结合。
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宋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积极培养学生小组探讨的兴趣,使得课堂生动、有趣、高效。
教师激情的感染力,巧妙的问题设计,以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这都值得我去学习。
《雾凇》听课反思
听了本堂课,我最深的感受是“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学语文”。在这里,邵老师以清晰的思路,紧抓字词进行教学,层层渗透,使得课文内容逐步呈现出来。
一、以词入手,感知课题
课文以“奇观”导入,紧接着板书课题“雾凇”,让学生想一想“雾凇”这一景象的形成与什么有关。从而感知课文内容的两大要素:雾(饱和的雾气)、冷(气温低)。
二、以词入手,初步感知
初读课文,边读边想想哪些词语是描写雾凇的样子的。
教师请学生起来回答,并有选择性地进行板书,板书完成后请学生散读、齐读,结合课文插图试着读出感情。将字词教学与课文讲解相结合,增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同时将一三自然段对比讲,得出第三自然段是从游客的角度写雾凇的样子的,将课文内容跟写作进行了有效的结合。
三、透过词语,感悟内容,体会语言精妙
讲解雾凇形成过程的时候邵老师抓住一个“镀”字,让学生体会到雾凇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缓慢的、逐渐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在朗读中,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
邵老师的课语言精练,思路清晰,各种训练内容整合巧妙得当,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思考与锻炼。板书清晰明了,内容一目了然。记得有位名人曾说过:“把热爱自己的专业和热爱自己的学生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好教师。”通过这次观摩学习,我会努力把吸取到的“活水”注入我的教学中去,让课堂去释放自己勤奋的“精彩”,让可爱的学生们和我一起享受课堂的美妙,一起沐浴语文的洗礼!
2015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