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教研组>>高语组>>阅览文章

姜友花 听课反思

发表日期:2015/12/28 16:16:14 出处:本站 作者:柏斯兵 有749位读者读过

《莫高窟》听课反思

横溪中心小学  姜友花

《莫高窟》一文用总分总的结构向读者分别介绍了莫高窟内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和曾藏有珍贵文物的藏经洞。这一经典历史文化艺术,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所讴歌的敦煌艺术和世界文化历史,王营老师在课前做了很多的准备,搜集了不少资料。整堂课,王营老师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据,在阅读教学上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首先教者利用媒体课件,展示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特别是美仑美奂的飞天形象,并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其次教者利用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如学习彩塑这一部分时,适时通过播放彩塑的各种神情,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有关神态的词语:如威风凛凛、慈眉善目等等。又如学习壁画一部分时,教者图片展示了很多的飞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瑰丽”,再着重引导学生展开对飞天形象的想象,并用上文中的排比句式。课堂上学生回答得都不错,在老师的提示下,都注意到了仿写句子与文中句式字数相同,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了说话训练。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效果非常好。教者搜集的大量莫高窟的彩塑、壁画、飞天等,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想学生边读课文,边欣赏这些充满艺术美的图片,会是一种享受,也更好地体会到“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张扬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王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重视了这一点。例如学习彩塑这一部分内容时,教者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游客,站在这些彩塑面前,你有什么感受?再如,学习壁画时,教者提问: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壁画的宏伟瑰丽?学生的感受也不一样,有的从“四万五千多平方米”这个数量词中感受出来,有的从那一组运用排比修辞的整齐句式中体会出来,还有的是从描写飞天的文字中有所启发。再比如,在学习藏经洞的内容时,老师先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然后用笔画出让自己心灵震动的词语。学生读、画之后,同学们都产生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有对还有对帝国主义强盗行径的气愤,有对文物被盗的惋惜。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不一样,进而使文本变得多元,课堂充满生机,学生的个性也得以张扬!

三、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

教学本课时,教者注重了写作知识的迁移指导。在学习了莫高窟的彩塑一段后,教者告诉学生一闪而过的镜头是面的描写,重点叙述的是点的描写,写文章做到“点面结合”,才能有血有肉;学完整篇课文之后,教者引领学生了解了总分总的文章结构; 学生还知道了在写作中可以适当运用排比等修辞来增加文章的美感。如果每节课教师都能这样对学生的写作方法进行指导,我想对他们的写作技巧会大有提高。

 

《哪吒闹海》听课反思

横溪中心小学  姜友花

听完宋萍老师教学的《哪吒闹海》,整堂课所有的感觉都凝聚在一个“妙”字上,这不仅在于宋萍老师设计的精妙,更在于她上课时引导的巧妙。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妙处之一:紧扣关键词,拉动篇章。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有些能对课文的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些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开篇三组词语的出示,足见宋萍老师设计的精妙。先让学生找到这三组词语的特点,并加以句式的训练,巧妙地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了文章的内容。后又紧扣这三个关键词语的品析,来拉动整个文本材料的研读。线索清晰,训练点突出。

二、妙处之二:指导学生把朗读与想象相结合。

如读到兴风作浪这个词语的时候,让学生想象眼前会出现什么情景,从而理解“兴风作浪”这个词语。在此基础上,指名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要求学生边读边感悟,要读出龙王父子的“恶”和小哪吒的“勇”。通过朗读,学生不难感悟出“闹”的原因,最后让学生归纳说说哪吒闹海的原因,则是水到渠成,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妙处之三:引入神话故事含义的时机把握得自然合适。

宋萍老师没有在课一开始就点明本文是一则神话故事,而是到了课文末尾,哪吒三次闹海结束,结合板书让学生做做“一摆”、”一扔“、“一抖”三个动作,体会哪吒具有非凡的神力以及三件法宝的威力,进而引出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及故事特点。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更易于理解,也更加深了对哪吒这位人物的印象。

在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学会复述故事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宋萍老师也特别注意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及内化,让学生学着概述、讲述、转述。但是抓的点多了,训练的重点就不够集中了,这里我觉得可以把重点放在复述故事上,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练习,可以同桌互相说,也可以前后四人小组练习,相信结合这么精妙的板书,孩子们肯定能把整个故事复述得有声有色。而转述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稍有难度,我觉得可以不用讲。

 

《鞋匠的儿子》听课反思

横溪中心小学  姜友花

《鞋匠的儿子》突出了林肯的形象,表现的都是林肯高超的语言艺术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对林肯演讲的解读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而洪坤老师正是引领学生关注语言的艺术,再关注语言的内容,从而体会林肯的人格魅力。

一、目标定位准确

高年级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而洪坤老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朗读课文,关注语言描写,把握人物形象。体会林肯精彩的语言魅力和伟大的人格力量。课堂上,洪坤老师始终引导学生掌握“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人物形象”的学习方法,凸显了本年段的重点训练目标,更贴近学生的认识规律。

二、找准切入点,突破重难点

以议员的表现为切口,引领学生探寻林肯这个人物的形象,使课堂条理清晰,过程分明。从检查反馈并选词把课文内容补充完整环节中,洪坤老师顺势引导:“参议员们嘲笑林肯是鞋匠的儿子,地位卑微,而当林肯说了一番话之后,他们的态度却从嘲笑变为了赞叹,林肯在演讲中究竟说了什么,具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呢?”同时板书“嘲笑——赞叹”,让学生知道参议员的两种态度,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三、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品质

体会林肯的演讲无疑是重点也是难点,洪坤老师抓住林肯的三段演讲词让学生反复品读,而且引导学生抓住“羞辱”、“赞叹”、“感激”、“忠告”、三个“永远”等词语,让学生深入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再体会林肯的人格魅力,课堂情理相容,耐人寻味。同时,在抓住重点词句学习林肯的第一番话后,洪坤老师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默读林肯的第二三番话,抓关键词句理解话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并做批注。在与文本的一次次来回接触中,林肯的形象也立体起来。此时,学生动笔写启示也是水到渠成。洪坤老师正是这样引导学生零距离地触摸、品味、揣摩人物语言,让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

纵观整堂课,听、说、读、写、思等能力训练到位扎实,感悟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巧妙结合,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呈现出本色语文的特质。

 

变色龙听课反思

横溪中心小学  姜友花

《变色龙》是一篇科普故事,全文以故事的形式叙写了发现变色龙,观察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经过,介绍了变色龙的形态、捕食、变色等特点,从而提醒人们保护动物。作者巧妙的将变色龙的特点通过叙事的形式展示出来,显得生动有趣,学生十分感兴趣,同时本文也是难得的训练素材。学生在中年级时,已掌握了按一定顺序描写动物外形的方法。

杨翠华老师整堂课教态亲切自然,不急不躁,课感很好。教学设计目标明确,层次清晰,环环相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一、资料介绍的归类整理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资料一大段一大段地呈现给学生,也不管学生是否视觉疲劳,也不管学生阅读时是否思维滞障,而在杨翠华老师的课堂上我感受到她呈现给学生变色龙的资料是经过老师归类或者是精心整理的,它分为变色龙的“名称由来、体貌特征、变色现象”等几大块,学生了解起来目的性非常强,便于学生掌握,这让我耳目一新,觉得这种做法极具借鉴的价值。

二、学习文本的逐层探究

    这是一个科普故事,杨翠华教师首先激趣,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这是一只怎样的变色龙,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谈出自己的见解,每个同学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对于变色龙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接着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探究,抓住变色龙的眼睛的特点及捕食速度快这2个学习点,通过播放视频,帮助学生去感受变色龙的显著特点,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最后关注变色龙随着环境的变换迅速变色的特点,学生不禁由衷感慨,变色龙真是名副其实啊!整堂课环节清晰,步步深入,逐层展开,非常高效。

三、环节设计的整合高效

这堂课,还有一个亮点就是课堂整合高效。对于这样一篇文章,杨翠华教师把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进行了整合,利用学生的预习,一课时学完。其次,白板和文本内容的整合。对于变色龙变色一处的文字描写,教师让学生找出来以后,在黑板上有相同颜色的色笔在黑板上呈现,非常直观,学生一目了然,学习效果很显著。当然,这样的设计还有很多。杨翠华教师在设计这篇教学时,还有单元统整的意识,把单元练习上的名言,与文本进行了一个很好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