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萍 听课反思
发表日期:2015/12/28 16:02:07 出处:本站 作者:柏斯兵 有800位读者读过
方思琴老师执教《爱之链》听课有感
横溪小学 宋 萍
2015年10月8日,我有幸听了方思琴老师执教的《爱之链》,这堂课有不少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学生肯表达
课堂气氛活跃,无论是同桌间的讨论、还是独立的思考,或者小组之间的讨论,学生都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其中,肯表达、乐表达、善表达,这在高年级段学生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学生善品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教师抛出问题后,学生能沉浸到文本中,去发现、探寻“乔依修车的尽心尽力、此时的乔依需要钱吗?没收老妇人的钱说明了什么? ”等等问题,并且能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品词析句,发言相当精彩,阅读理解能力强,令人非常佩服。
三、课堂有主线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抓住主线问题,展开教学,不但使教学更具整体感,而且便于学生深入文本,深入人物内心,体会文中主旨。
四、环节巧设计
这堂课的每一张幻灯片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特别是最后的“爱之链”的板书,将三个人物链起来,形成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顺主要内容,简单明了,别具匠心。
五、小小建议
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作者匠心独具,构思巧妙,故事从乔依说起,最后又回到了乔依身上,既是对乔依找不到工作的宽慰,又是对人间真情的赞扬,此文的写作特色的研讨可以放在第二课时,这样学生有更深入的体会之后,对于写作特色的感受就会更加深刻。
听
横溪小学 宋萍
陈忠实的作品《青海高原一株柳》字里行间蕴涵对高原柳树顽强生命力的礼赞。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这样字字珠玑的文字,如何让孩子们读出情,读出味?我期待在
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
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
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
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读、思、议、悟,体会作者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火花,体会这棵高原柳树的神奇。神奇一,在于它在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中能成长得如此高大;神奇二,在成长过程中透出的那种超出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神奇三,它是一个不屈于生命,顽强抗争的群体的缩影,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特别是在让学生学习第五小节时,学生能抓住“两合抱”、“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粗而坚硬”等词句,加以演示、举例,从而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出柳树的高大;再抓“锻铸”“撑立”等词语,无疑,“撑立”和“锻铸“这两个词语是全文融人文内涵和语言魅力于一体的“抓手”,“巍巍然撑立”是对青海高原一株柳外在意象的刻画,而“独特锻铸”则是体现了环境对这株柳树的磨砺,更是突出了他的精神。是对“神奇”的最好注解。从字面到精神,再次强调了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是一个奇迹,从而让学生从柳树的形象层面上感受到它的神奇。
课堂不足
问题的设计要更多一些针对性与指向性,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表达,而不要变成机械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对于“神奇”一词,不管是一唱几叹,都应该是不同层次的神奇,应该是提炼拔高的过程,是层层递进的。教师的课件、协助教学的小黑板等,还应该运用起来。
听姜友花老师执教《珍珠鸟》有感
横溪小学 宋 萍
“秋实杯”磨课,姜老师执教《珍珠鸟》,教学设计不断优化,教学效果更加凸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伊始,姜老师努力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珍珠鸟的鸣叫声,再出示珍珠鸟不同生长时期的图片。视听结合,友善用脑,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走进文本的欲望更加强烈!
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语文能力是实用能力,任何实用技能都必须经过扎实的基本训练,因此传统的“双基”教学丢不得,学生没有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如何积累,如何创新?此环节,姜老师设计了生字词的“音形义”自学效果检查以及学习作者描写的方法迁移运用的训练,体现对双基的重视。姜老师追求的是一种隐藏了训练意图的“训练”,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训练”,是一种在整体语境与课境中的“有机训练”。
教一篇课文,不能机械地规定每节课讲多少内容,练多少时间,而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课文的特点,从学生的愿望和教材的实际出发,抓准重点,精讲多练,重点的句段应该重点分析,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本节课中姜老师引导学生感受“小珍珠鸟逐步信赖我”的过程。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阅读、想象、品味感悟语言文字。通过让学生找出反映小珍珠鸟活动地点变化的词:“笼子四周”、“屋里”、“柜顶”、“书架”、“灯绳”、“小桌子”、“杯子”、“笔尖”、“手指”,来感受小鸟活动范围的逐渐扩大,胆子越来越大,与“我”越来越亲近;通过让学生找出描写小珍珠鸟动作变化的词:“飞”“落”、“站”、“撞”、“落”、“挨近”、“蹦”、“喝”、“瞧”、“啄”,继续感受珍珠鸟胆子越来越大,越来越亲近“我”;创设情境,想象小珍珠鸟亲近“我”时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把这一过程按“起先— 渐渐地—后来”的顺序进行想象。
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归纳总结,并带着思考结束这节课的学习,始终把学生放在主导的位置。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扼要的提示和简洁有条理的板书,带出课文的层次结构和中心思想等内容。这样,不但使学生借“重点”的分析基本理解了全文,还掌握了其他一些“次点”的知识,而且通过这个“带”的过程,使“重点”的知识掌握得更具体、更扎实。
听张梅芳老师执教《嫦娥奔月》有感
横溪小学 宋萍
11月5日张梅芳老师执教《嫦娥奔月》,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第一、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而不是控制者。整节课,我感觉张老师是在引导学生配合自己的教学思路,问答式较多,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去表达自我的见解的机会较少。
的确,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大部分已经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思维也在快速地发展,他们可以独立地解决很多的问题,而教师总是说很多、做很多!要想他们在听说读写这四种最基本的能力上有进步,必须学会适时地放手,不用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紧紧牵绊他们。在把准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要尽量让学生去发现、去表达、去创造,只在关键处点拨,做学生语文学习的合作者。
第二、正确使用文本,用文本教语文。人民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我们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需要我们有站在教材之外重新定位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不仅仅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契机去发展学生的基本语文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学习能力。
第三、教学环节和形式的设计要契合学生特点与知识特点。从词语意思出发,从人物特点出发,自己去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贴近生活的表达。因此,要遵循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点的特点展开设计,认真揣摩每一个设计的意图,有没有更加合适的方法呢,要不要适当退一步,还是小小地往前引一步。
第四、教学要基于文本特点展开。《嫦娥奔月》是一篇神话故事,神话故事往往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表达古代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人格追求。这一题材与其他文本是有区别的, 因此在教学时不能完全照搬其他类课文,如写人记事类文的品词析句法来展开教学,更多的是带领学生在读故事、析形象的过程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独特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工作中,要针对不同文本的文体特点,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将文体特点以及学习此类文章的方法渗透给学生,为他们的习作铺路,培养他们的独立阅读的能力。如果太过平铺直叙,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大削减。